高场磁共振检查在腰椎间盘椎管内游离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8-12-21王晓明
王晓明
【摘要】目的:评价高场磁共振检查(MRI)在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于椎管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比较28例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患者的MRI表现与手术所见。结果:手术证实28例患者中均为髓核游离。游离髓核在椎管内向上游走6例,向下游走16例,向后左右水平游走6例。结论:MRI对诊断腰椎间盘髓核游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椎间盘脱出游离髓核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123-01
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是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类型,即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碎块脱入完全游离椎管内,患者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 临床资料
对28例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患者均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Achieve3.0T 双源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腰椎15通道线圈。受检者仰卧。常规行T1WI、T2WI及STIR/long TE序列矢状位及T2WI轴位扫描。扫描参数如下:T1WI序列矢状位: TR:520ms, TE:6.3ms, 层厚:3.5 mm,间隔:0.3 mm,层数:16, FOV:320,NSA:2;T2WI序列矢状位:TR:4485 ms, TE:100 ms, 层厚:3.5 mm,间隔:0.3 mm,层数:16,FOV:320,NSA:2;STIR/long TE序列矢状位:TR:3425 ms, TE:60 ms, 层厚:3.5 mm,间隔:0.3mm,层数:16,FOV:320,NSA:2;T2WI轴位:2032ms TE:100ms, 层厚:4.0 mm,间隔:0.4 mm,層数:16, FOV:200, NSA:3。28例患者均行Gd-DTPA对比剂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MRI表现T1WI序列
游离髓核与供体椎间盘髓核呈等信号21例,低信号7例。T2WI序列:游离髓核与供体椎间盘髓核信号等26例,低2例。26例有后纵韧带、硬膜囊向后受压移位,2例后纵韧带断裂。游离髓核的形状:呈卵圆形23例,圆形5例。伴随征象:26例脱水、变性,较正常信号减低,2例供体椎间盘髓核未见脱水、变性。18例椎间盘变簿,9例终板变性。增强扫描:28例病灶边缘均呈轻度环形强化,中心无强化。
2.2 手术病理证实
L5~S1游离髓核9例,向上游走2例,向下游走6例,向后水平游走1例;L4~5游离髓核11例,向上游走2例,向下游走7例,向后水平游走2例。L3~4游离髓核6例,向上游走2例,向下游走2例,向后水平游走2例。L2~3、L1~2游离髓核各1例,分别向下、向后水平游走各1例。28例腰椎管内游离髓核均游走于硬膜外间隙前部。根据张玉祥硬膜囊外间隙解剖分区[1]:15例占据右隔区,10例占据左隔区,位于中线隔区3例。
3 讨论
3.1 游离髓核源于供体椎间盘由多到少依次为L4~5、L5~S1、L3~4、L2~3及L1~2,矢状位能清楚地观察到游离髓核的走向。后纵韧带常因髓核受压向后移位,可以观察到尾状征;部分游离髓核导致后纵韧带断裂,后缘见不到受压的线状低信号;游离髓核与供体椎间盘可完全分离,或与供体椎间盘线状连接;当完全游离时,借助供体椎间盘变薄,信号与供体椎间盘相近,以及尾状征等可以确定其来源。游离髓核信号常与供体椎间盘残留髓核相等,部分有斑点状钙化,呈更低信号。28例游离髓核,除了2例示后纵韧带断裂外,26例均见到后纵韧带向后受压以及尾状征。横轴面显示游离髓核占据硬膜外前间隙,同侧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间隙脂肪、马尾神经以及脊神经根受压推移。增强扫描:游离髓核脱出到血运丰富的硬膜外间隙后相当于异物,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在脱出髓核的周围形成肉芽组织。该肉芽组织被造影剂环形强化,中心髓核无强化。常规矢状位及横轴位T1WI、T2WI序列能清楚显示游离髓核。
3.2 正常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构成,中心是胶冻状髓核,周围被纤维环包裹,髓核含水量丰富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变性由于含水量和蛋白聚糖的减少以及纤维化,反复的力学负荷导致纤维环断裂,髓核从断裂的纤维环中突出,冲破纤维环与供体椎间盘分离,游离适当距离,形成硬膜外肿块。与椎管内肿瘤鉴别要点为游离髓核在T1WI上呈中等至低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于供体椎间盘信号相似。游离髓核的伴随征像常有供体椎间盘变簿,椎间盘变性,相邻椎体骨质增生及终板变性等;而髓外硬膜下肿瘤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体骨质破坏及椎间孔扩大为肿瘤的伴随征象;增强扫描,游离髓核环形强化,而神经源性肿瘤、转移瘤等常呈均一强化;游离髓核位于原椎间隙平面后纵韧带前或后方,亦可离开原椎间隙向上或向下迁移,但范围不超过10 mm,而椎管内肿瘤可位于椎管内任意位置,与椎间盘无直接联系或邻近椎间盘正常。当椎间盘内容物髓核,移位超出椎间盘范围,突出的椎间盘游离部分可在椎管内沿着边缘,尾端或外侧方向移动。确定已移动的椎间盘破出物对于正确的手术治疗计划很重要,为临床手术前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玉祥.腰椎间盘碎片在硬膜囊外间隙中游走路径的MRI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5(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