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研究
2018-12-21周加
周加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效果。方法:将我科室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急救情况分为对照组(23例)及观察组(37例),对照组为患者家属送至医院,观察组为送往医院前进行急救,比较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存活率为94.6%,对照组为82.7%;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2±0.2)d,对照组为(19.5±2.6)d;观察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1%,对照组为43.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实施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0-024-01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肌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从而导致的心肌坏死现象。急性心肌梗死会出现持续为持久的胸骨后背疼痛,患者休息或者口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明显缓解。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有效进行治疗。本次笔者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时间及方法开展论述。
1 基础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标准[1],梗死部位:21例后壁梗死,10例下壁梗死,23例中前壁梗死,侧壁梗死6例。按照救治时间以及地点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3例患者中具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6-75岁,平均(55.2±2.6)岁;观察组37例患者中具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5-78岁,平均(57.0±2.5)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以在组间开展相互比较。
1.2 救治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家属送至医院后进行常规急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送往医院前就行急救措施,具体方法如下:接到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电话后立即叮嘱家属马上采取卧床休息,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医护人员准备设备及急救药物达到现场。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低流量持续性吸入氧治疗,按照每分钟2-4L流速使用鼻导管吸入氧气。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给予适当止痛剂,例如哌替啶以及吗啡等患者患者胸部疼痛程度。哌替啶使用量为50-100mg,吗啡使用剂量为5-10mg。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血容量没有米航线减少可以使用硝酸甘油保护心肌缺血情况,注意采取静脉滴注时速度≤10滴/min,如果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则应该建立另一条静脉通道滴注多巴胺升压。急救过程中使用50U尿激酶加入4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50U尿激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min内滴注完毕。0.4U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每隔12h注射一次,共计注射10次。另外卡托普利、受体阻滞剂6.25mg以及阿司匹林每天服用30mg,使用3d后把阿司匹林剂量调整为10mg/d。患者送至医院后立即采取溶栓措施,对于心电图变化不明显或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检查心肌酶谱,并排除灶性心肌梗塞。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的存活率、住院治疗时间、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判断标准[2]:心源性休克: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血常规检查显示血中乳酸含量≥2mmol/L,并且尿/血尿<15;左心衰竭:X线检显示患者左心室增大,肺部明显水肿;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情况。
1.4 数据分析 相关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22.0中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后P<0.05为差异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37例患者中35例存活,1例在送至医院过程中死亡,1例在送至医院后12h內死亡,存活率为94.6%(35/367);对照组23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死亡,存活率为82.7%(19/23);,两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显著(X2=1.16,P=0.038)。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2±0.2)d,对照组为(19.5±2.6)d,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差异明显(t=3.36,P=0.02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37例患者中发生心源性休克2例,心律失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23例患者中3例发生心源性休克,2例左心衰竭,4例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0/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X2=6.69,P=0.01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痉挛或者狭小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与其他危重疾病具有较多相似之处,大部分患者发生在院外,因此患者在院外进行急救及其重要。相关临床研究显示,约有4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送入医院之前已经死亡,约有6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时间在疾病发作内8h,因此院外采取有效措施为挽救患者生命重点[3]。
本次37例院前急救患者中首先叮嘱患者家属将患者绝对保持卧床休息,不可活动防止对于心肌氧消耗加重病情。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立即给氧缓解心肌梗死情况,并适当给予患者止痛剂缓解疼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取另外一条静脉通道升高患者血压。患者入院后再进行常规急救,经过以上综合急救措施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该种急救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该种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患者预后理想,最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该种急救模式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最后,笔者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实施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罗彩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6(15):1426.
[3] 陈秀英.院前急救护理配合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6(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