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和对策
2018-12-21李天逸
□ 倪 晨 叶 敏 李天逸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深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拉高直接融资所占比例,推进多维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一阐述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越来越明显,金融部门扩张而实体经济弱化,导致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供给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低下。
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衰则经济衰,金融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至今,全国上下都在致力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而金融业的关注点是如何以金融带动经济的增长。新世纪初期为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和增长,特别重视增加需求,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揭露了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引发的弊端,这次危机告诫人们金融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开始加大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实行限制。我国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央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发展是今后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果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金融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92年,我国开始走市场经济道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第二阶段是1993年-2012年,国家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这一阶段,四大银行相继股改上市,建立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第三阶段为2013年到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金融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金砖银行、亚投行相继成立,沪港通、深港通相继开通,我国金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金融机构数量增加,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4000多家,中国工商银行是全球银行中,根据“一级资本”排名第一名的银行,我国的四大银行在全球银行排名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同时,我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从改革开放前的一片空白,到现在百花齐放,应有尽有,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3.社会融资规模逐步扩大。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从2002年到2016年增长了十几万亿元,充分体现了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图1 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图
(二)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开始显现。
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实体经济投资持续走低。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部门迅速膨胀,金融发展水平赶超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12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3.5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6.51%;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为6.2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8.35%;另一方面,从经济总量的结构上看,金融发展迅速而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弱化,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减少,其中我国制造业近两年走势低迷,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严重下降。传统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61.13%下降到2016年的49.5%。
2.金融“脱实向虚”倾向加剧。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一直走下坡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导致了房地产过热、股市疯狂,资本开始朝着“脱实向虚”发展,流向房地产和股市,远远背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由于经济不景气,虚拟经济的盈利能力超过了实体经济,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也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金融、房地产、股票等行业中,以追求高回报。有数据显示,2017年1-8月已有82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7430亿元,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还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同时,银行的贷款结构出现失衡,2012年以来增速最快的贷款项目是房地产贷款,房地产贷款比例不断上升,社会资本集中于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贷款供应,导致资本进一步“脱实向虚”。
3.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形成了“影子银行”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信用无限扩张,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界定是“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如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最近很火的“人人贷”等民间借贷。随着金融创新的力度加大,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也逐渐扩大,金融机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开发出多样化复杂化的金融产品,但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资金流向其他金融机构再流向实体经济,必然会提高资金成本,常规的贷款将很难获得。这种过度的系统内循环不仅虚增了金融业的利润,增加了流动性风险,而且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 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4.实体经济依然逃不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经济转型的动力,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它们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单纯的依靠扶持和内源性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必须要依靠外部融资支持。然而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范性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达不到银行贷款的高标准、高门槛。再加上一些金融机构通过设置不合理的贷款附加条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状况堪忧。
三、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对策
我们必须了解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深刻认识到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严重危害,正确把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尽快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矛盾,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一)从外部支持的角度。
1.完善政策法规,维护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既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资产配置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支持作用。政府要鼓励支持企业加快优化产业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税收政策上,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必要时可实行差异化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对产业的支持度等;在产业政策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实体经济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放宽人才晋升机制,选贤任能,鼓励创新,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2.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金融市场发展越来越迅速,金融产品、服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我国已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一监管金融创新,针对局部出现危害金融稳定的情况,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要坚决打击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建立更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监管相关法规,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维护市场秩序,争取实现全方位监管金融市场。
(二)从金融发展的角度。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供给,最终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首先要持续推进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稳中求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租赁业、信托业、保险业、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其次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最后要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市场的治理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注重金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除了传统的信贷需求,实体经济还催生出新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创新必须从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入手,创新运用买方信贷、订单质押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方式,加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以及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调整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方向。其一,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金融资本总量规模与经济发展平衡,防止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其二,控制金融发展的速度,维持金融稳定发展,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其三,要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在不打破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实行公平竞争,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将金融服务扩展到农村地区,延伸到低收入、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积极发展普惠金融。
(三)从实体经济的角度。
目前,由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创新不足等,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远远不如虚拟经济,从而使得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只有通过转型,增强盈利能力,才能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1.以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企业要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加大支持企业在创新领域的研发,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来更好地运用于生产。走“互联网+”道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率。
2.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如医药健康、建筑业、旅游业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近年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企业应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多元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开发更多符合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