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互联网+”协同制造发展路径研究

2018-12-21吕鹏宏黄卫剑陈知然

中国工程咨询 2018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个性化制造业

文/吕鹏宏 黄卫剑 陈知然

一、“互联网+”协同制造内涵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推动作用,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打通产业链内部或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环节,实现各环节之间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的生产模式,涵盖智能制造技术行业应用、协同制造公共平台建设、协同制造模式创新以及智能软硬件产业支撑等多个领域。

加快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是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浙江省制造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从资源能源依赖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基础条件

(一)浙江省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浙江省制造业规模整体已位居全国前列,特别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万亿产业扶持培育,已经在信息经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制造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浙江省制造业整体仍以纺织、化纤、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生产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生产方式仍主要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有助于改变浙江省制造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加速向高端制造转型,进一步实现提档升级。

(二)浙江省具备良好的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基础

浙江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位居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领域,已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高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等领域形成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有力支撑智能制造发展和协同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其中,工业机器人领域拥有新松、史陶比尔、凯尔达、万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3D打印产业涌现出先临三维、捷诺飞、乐一新材料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工业控制领域拥有中控集团、正泰中自、拓峰科技、力太科技、集控科技、易云科技等一大批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企业;在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领域拥有富通集团、横店东磁、杭州士兰、嘉兴斯达等一批优势企业。

(三)浙江省已拥有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案例

目前,浙江省部分制造业平台和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已经在智能化园区打造、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制造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示范案例。临安打造了云制造小镇,着力打造云制造技术研发平台、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云制造企业孵化平台、云数据存储服务平台以及云技术应用示范平台。东方百富袜业依托生产过程自动化和销售网络化,实现“一双起订”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东方通信打造由ERP、PDM、MES、CMS、EHR组成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导入大数据分析,实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老板电器、美大集成灶等家电领军企业在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的同时,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智能控制和通讯模块,为后续消费者提供运行安全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等服务。

三、主要路径

浙江省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重点要围绕“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四个发展内涵。一是智能化,把握信息通信、互联网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制造业大国大市场优势,鼓励以工业生产需求为引领,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变革,打造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二是个性化,鼓励制造企业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逐步改变原有相对固化的生产体系,打破渠道单一、封闭运行、单向流动的传统供需模式,提升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的全环节的高效协作能力,实现“个性化”和“规模化”融合。三是网络化,鼓励制造企业采用众包设计研发、云制造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放的协同服务能力,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资源和能力的协同共享,提高企业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服务化,支持制造企业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充分分析、挖掘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数据,反馈至研发、制造环节,加快各环节紧密协作,推进制造链、服务链与价值链快速联动,提升用户体验,拓展产品的价值空间。

(一)积极推广智能制造行业应用

结合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省内各主要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择优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企业形成示范。

汽车、家电、装备、船舶等离散制造行业领域重点围绕制造单元、加工中心、生产线和车间开展智能化改造,加强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分析、装配组装、仓储物流等智能化关键装备的应用和人机智能交互、制造智能执行、信息物理系统等技术集成,推进离散行业产品制造的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初步具备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功能,实现制造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化工、医药、钢铁、化纤等工业领域重点围绕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控制、安全监控的智能化需求,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机器视觉、智能决策控制、复杂环境识别等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加快设备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设计、生产、物流和销售数据的实时获取、适时分析和自组优化,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定制化、绿色化转变。

(二)加快培育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

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服务新模式。

一是构建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生态圈。鼓励制造龙头企业建立制造资源网络化协同平台,加快企业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综合集成,促进基于数据的设计、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实现跨区域、分布式协同制造,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阿里、网易等互联网企业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实现产业链协同制造。

二是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模式。加快推进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在浙江省具有优势的纺织服装、家电、家具、厨卫、建材等消费品工业以及机床、叉车、泵阀、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发展B2M等新型制造方式,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变。

三是加快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引导船舶海工装备、能源电力装备等行业拓展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和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推动制造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务剥离重组,鼓励合同能源管理、产品回收和再制造、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网络化发展。

四是培育网络化服务新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工业云服务、智能传感、宽带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产品在线维护、远程运维、智能供应链、协同研发、追溯监管、质量控制等服务新业态。围绕提升智能产品在线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等业务资源整合,培育智慧家庭、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服务新业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部署定制化的工业APP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撑等,在成套自动化设备租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值空间。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发展物流配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网络化服务。

(三)谋划建设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平台

以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平台的战略性、全局性布局,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示范应用潜力大的重点地区,遴选一批在智能工厂、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域特色试点。重点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城、“双创”示范基地,以及省级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特色小镇,谋划建设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平台。

(四)强化“互联网+”协同制造软硬件产业支撑

围绕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所需要的传感、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技术,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完善“互联网+”协同制造产业生态。

一是强化“互联网+”协同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以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新四基”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传感器、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可编程控制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特种电机、高性能检测设备等关键硬件设备;研发协同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加快设计开发工具、仿真测试工具、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工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信息物理系统、机器联网技术、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智能物流、机器视觉等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

二是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鼓励浙江省智能系统集成企业联合生产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装备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协同机制,开展智能化关键控制部件、联接部件、传感部件、协同控制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定制机器人、智能工厂、智能化装备及产品、智能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工业控制系统的高度融合和协同运作,并与工业互联网实现对接。提倡运用轻量级的、非侵入性技术手段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行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互联网+”协同制造联络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组建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网络,促进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的协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主动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统筹利用省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带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创新政府投入和风险补偿机制,共同支持“互联网+”协同制造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中央专项资金。

(三)加大示范推广应用

以“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智能化工业园区、智能化、个性化产品定制示范基地、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试点示范等试点示范为突破口,在各主要行业谋划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的重点项目,谋划一批、建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加快“互联网”+协同制造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四)建设开放合作平台

加强与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工业互联网联盟、工业大数据产业联盟、云制造联盟等产业合作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海外收购、兼并重组,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

猜你喜欢

浙江省个性化制造业
《初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