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的突破与挑战:一种课程观点
2018-12-21张海燕
张海燕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0 引言
当前,国内外很多大学都纷纷推出自己的MOOC,并将其作为自身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很多一线教师也借助于高质量的MOOC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深度学习等教学改革尝试,旨在提高教育质量。MOOC,以及后续出现的SPOC,集合了教育研究、技术探索的新成果,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呈现出来。MOOC不仅为跨越国界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提供了可能,充当了典型范例,也为打破我国孤立的传统课堂教学壁垒实现混合式学习充当了一副催化剂。MOOC让教育参与者们看到了更接近于学习本质的教学。MOOC引发的教学改革也势不可挡。对所有基于MOOC进行教育改革的参与者而言,深入分析MOOC对传统教育的突破,了解MOOC自身存在的缺陷与挑战,才能有效利用MOOC,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其需求的教育,避开或尝试解决存在的缺陷和挑战,MOOC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1 MOOC的定义及其发展
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是随着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尤其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1]。
1.1 MOOC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MOOC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8年3月维基百科的定义依然是:MOOC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无限制参与为目的的网络在线课程。它除了采用传统的诸如视频、阅读材料、问题集等课程资源以外,还使用了交互式用户论坛,以便构建学生、教授、助教组成的学习社区[2]。
1.2 MOOC的发展
2007年8月,美国犹他大学戴维·威利(David Wiley)教授在 Wiki上开设了一门全球用户都可以共享的开放课程。2008年1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的Alec Couros教授邀请全球众多专家远程参与开设了网络课程“社会媒体与开放教育”(Social Media and Open Education)。这两个项目为 MOOCs课程模式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技术准备。
2008年,加拿大学者戴维·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提出了MOOC这一专用名称,9月,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开设了第一门真正的MOOC课程“联结主义与联结知识”在线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CCK08)[3]。
在 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 三大 MOOC平台相继成立并获得大量投资,并且部分课程被大学承认学分,MOOC经历了井喷式发展,纽约时报据此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4]。
1.3 MOOC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MOOC的发展也引起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视。2013年,上海市推出“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与 edX、Courser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除了与国外平台的合作,中国高校也在寻求国内高校的强强联手,实现MOOC的本土化[5]。
2 MOOC对传统教育的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杰出的社会工作者。但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高等教育备受诟病。毕业生知识陈旧、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封闭僵化、教学方法落后、收费过高等都使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大打折扣。由世界顶级教育者、领域专家、技术专家亲自操刀、携几千万风投资金、团队运作的 MOOC的出现及实施,使高等教育的参与者看到并亲自体验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喜人前景。
2.1 技术的无缝深度介入
纵观国内外MOOC早期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他们大都出自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教育。当前,所有教育者已经不再纠结于教育过程中用还是不用技术,甚至也不用过多考虑如何使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参与者只需要选择业已成熟的技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交流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即可,技术隐于教育之后,教育与技术实现了真正的无缝衔接。Kop和Sara lbn等认为,MOOC由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五个要素组成。李青等总结认为MOOC由物的要素(平台与工具,课程信息,学习活动)和人的要素(课程教师,学习者,课程协调人)构成[6]。从MOOC平台的架构,学习材料、主题的传递与在线生成,到师生交互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者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课程的管理等都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技术成为贯穿于MOOC课程始终的唯一因素,但是技术却不是MOOC的构成要素,更不是MOOC的研究要素。重点进行教学过程及影响教学过程相关因素的设计与研究是MOOC与网络课程、视频开放课程的根本不同。
2.2 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裂变[7]
在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8]。在 MOOC中,这些教学要素都产生了很大变化。它们分别由知名教授引领的教育团队、遍布世界的主动学习者、预设与在线生成的课程内容以及线上学习环境、线下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构成的学习生态系统所取代。在MOOC中,大量资本介入吸引了众多优秀教育者与团队的参与,这使得MOOC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MOOC中留下来学习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动性。在设计良好的MOOC课程中,通过名师、教学辅助团队、学习者共同体构建而成的开放学习环境,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个主动学习者的需要。在MOOC中,由教师团队提供的课程内容与由MOOC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课程内容,甚至学习者的学习经验,都成为了MOOC的课程内容,集中体现了课程研究与教育研究的新发展[9]。不论是cMOOC还是小 MOOC,借助于开放的学习网络,MOOC教学团队和学习者个体,共同构建了无主次之分的在线环境、线下学习共同体、个人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实施与研究更接近学习的本质,学习环境已经超越了过去的意义,将其称为学习生态圈或许更恰当[10][11]。
2.3 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思维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研究中,人们获取数据的能力有限,因此,教育研究采用抽取随机样本的方式进行,其目的在于使用一定量的数据得到尽量多的信息。显而易见,这样得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些信息都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问题获得,它并不能适用于教育中的一切可能状况。MOOC的出现,标志着信息化教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个以数据、数据分析、数据预测为特征的时代,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首先,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人们要习惯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是追求数据的精确性,最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12]。大数据时代的这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必然也在教育研究思维中体现出来。在大数据时代,获得海量信息已经变得非常容易,此时,如果继续固守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落后时期采用的随机取样来进行教育研究就极不合时宜了。在MOOC中,动辄上万的学生群体这一巨型样本为教学规律、学习规律等的深层次研究创造了可能。“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彻底改变了教育研究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正如《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所提到的,社会科学是被“样本=总体”撼动得最厉害的学科[13]。同时,数据的价值是其所有可能用途的总和。数据的价值不会因为它的使用而减少,数据是可以被不断处理、不断创新的。大数据创新沿着“数据,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和预测”的方向发展,这必将影响教育创新[14]。
2.4 教育的民主化与国际化
网络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教育领域的民主化与国际化水平。世界各国的教育者及教育机构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一直在不懈努力着。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启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专题论坛,将开放课件发展到开放教育资源,并界定其内涵;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正式发布500门课程,同年,我国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4年,犹他州立大学启动USU OCW 项目;2005年,开放课件联盟(OCWC)成立,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受到各国关注;2006年,英国开放大学启动实施 OC I项目,后更新为 Open Learn项目,成为第一个启动实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远程教育机构;2007年,MIT OCW提前一年实现发布1800门课程资源的目标,启动面向高中阶段学生的Highlight School项目,同年,我国累计发布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800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启动第二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3000门;2008年,开放课件联盟成员、共享课程资源的数量快速增加,影响进一步扩大,同年,诞生第一门MOOC课程;2010年,港台以及大陆志愿者将MIT等发布的视频公开课翻译为中文,解决了语言瓶颈,国外视频公开课受到国内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的追捧;2011年,教育部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5月,开始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15],11月,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视频公开课[16];2011年底至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平台成立,MOOC井喷式发展,同时国内高校也开始与三大平台合作,推出系列MOOC课程。短短十余年时间,世界教育领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社会中的学习者,只要有学习的需求,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世界一流高校提供的免费课程。正如MIT在其公开课主页上所写的“让亿万个体都达到他们的潜能”,体现了MIT完全开放、充分共享、回报社会的理念。从开放课件、开放资源、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一直到MOOC,这一系列变革,进一步降低了学习者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门槛,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践行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追求的,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17]。
3 MOOC面临的挑战
尽管MOOC在2012年发生了井喷式发展,受到了国内外教育者、教育机构、企业等的高度关注与参与,但是,MOOC的进一步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超高的辍学率、考试中的剽窃、知识产权、盈利模式、平台等都是MOOC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除此以外,MOO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3.1 语言障碍
虽然MIT在2001年就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2007年实现了提供 1800门课程的目标,但是,直到2010年,这些开放资源才以视频公开课的形式为部分国内学习者熟知并广泛传播。其中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在MOOC逐步向世界扩张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是其面临的首要挑战。其实,如果MIT真的如其所说,追求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资源完全开放、完全共享,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经历近十年未对该项目给予足够重视与利用,这也体现出该项目在设计之初对这一问题的考虑欠充分。在2012年MOOC的井喷式发展中,商业运作参与到 MOOC的实施中来,这必然有助于解决语言障碍,如至少可以在微视频中加入不同语言字幕,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线同声传译软件的发明和完善,也必将使这一问题逐步获得解决。我国的MOOC课程如果着眼于未来占领国际市场,当前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尝试多字幕形式进行教学传递。
3.2 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从MOOC的类型来看,MOOC分为cMOOC与xMOOC。其实,xMOOC中所用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以教为主的教学传播模式。尽管xMOOC是基于网络环境,有学生的互动、探究,但是,这些依然不能改变xMOOC教学模式的本质。在xMOOC中,优秀教师、强大的教学辅助团队、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团队与运作等,这一切使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的分析、组织、传递、评价等每一个环节的优势都尽量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以xMOOC的形式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者传递。以教为主教学模式的确定性为xMOOC的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学习者和众多的学习内容,尽管xMOOC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不断完善,但是以教为主教学模式的前期研究成果的网络应用及xMOOC的发展为MOOC的未来发展赢得了开门红。而未来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是未来MOOC的主流模式吗?至少目前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 MOOC。这就是基于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18]。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乔治·西门思运用网络思维思考学习的过程和本质而提出的。西门思认为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信息”是节点,“知识”是连接,“理解”是网络的凸显特性;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和“意义建构”对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和协商;学习者通过人工制品来表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除了具备MOOC的开放、共享、大规模、在线、免费等共同特征以外,cMOOC的主要特征还体现在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通道的建立、学习者高度自主、学习具有自发性等特点[19]。尽管包括西门思本人也进行了 cMOOC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主要特征中隐含着的诸如专家、学习者在巨型参与网络中的有效互动、学习资源的选择标准及共享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支持系统构建等依然是制约 cMOOC发展的因素,同时,就连通主义学习理论本身,在人们逐渐更多地基于网络开展学习时,关于学习的自组织、他组织等规律,还需要不断地发现与完善。
3.3 世界名校的教育垄断
正如约翰·丹尼尔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各个国家的高校积极加入MOOC,似乎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是担心蒙受经济损失。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高校参与MOOC开发的动力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害怕落伍[20]。依托世界名校及知名教授团队、充足风投资金支撑的MOOC,只要克服认证这一障碍,MOOC就有可能打破传统的打包式大学教育,同时极大地降低国内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成本,借助于MOOC,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世界名校的教育垄断正在逼近。
3.4 英语国家的文化入侵
置于标准英语的背景下,实现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公平对待,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个体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参与权正在逐步加大,因此,权利对于学校的控制正在逐渐消弱。同时,教育也把目光聚焦于如何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建立自己位置。如MOOC,期望通过提供免费、开放、一流的课程,实现教育的明主、公平、共享。但是,MOOC却无法改变本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弱势阶级客观上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差异性的现状。语言本身具有自身的价值、传统和世界观,而语言中所传达出来的意义也一定会传达各族文化的价值、传统和世界观[21]。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名校所提供的MOOC,对学生割裂于情境之外认知过程的关注在最终意义上可能会否定学生本土文化和语言的价值, MOOC名校、名师、知名团队等光环掩盖了其对来自从属文化学生事实上的不公平与不公正对待。正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中心的唐亮在其《MOOC热下的冷思考》中提到“文化侵蚀之忧”时所说,如果我们还没有认清 MOOC的本质和实际效用便全盘接受,将其当做万能药采用,便可能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丢掉本民族、本文化中的思维习惯以及教学方法[22]。
4 结语
MOOC,集合了教育研究、技术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良好的商业运作,强势地进入教育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支撑下的MOOC教育研究必将更快取得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认识到MOOC的突破与挑战,必将使每个向往学习的人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免费的教育,这又何尝不是教育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