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工作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关系和阳性原因
2018-12-20魏俊杰
魏俊杰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工作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的关系和阳性原因。方法:收治输血患者1371例,对其开展不规则杭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结果:5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呈阳性,以RH系统阳性居多。不规则杭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均呈阳性3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及时开展不规则杭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如均呈阳性,则需及时更换血样,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 输血;不规则杭体;交叉配血;阳性
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作为输血前常规试验,其可有效对患者血液情况进行反应[1]。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检查如呈阳性,则会引发交叉配血困难。如患者经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检查,均呈阳性,则在输血过程中,极易引发溶血现象。本文选取1371例患者,在输血前对其开展不规则抗体及交叉配血筛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输血患者1371例,男931例,女440例;年龄20~67岁,平均(43.1±5.7)岁。为患者开展输血之前,针对患者不规则抗体情况和交叉配血情况进行筛查。
方法:采用血型检测卡、抗球蛋白检测卡,反定型红细胞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以上试剂卡均为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不规则抗体筛查细胞取3人份0型红细胞进行检查。采用BASO标准离心机,开展立新工作。于室温下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手工开展血型鉴定,交叉培训,抗体筛查和抗人球蛋白试验,最后评判检查结果。所有试验环节,均需在质控小组的检测下完成。保证血液检测的规范性,避免外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评价指标:观察对比不规则抗体筛查情况及其与交叉配血之间的关系[2]。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所有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对比结果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查情况:1371例中,经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5例(0.36%)。5例患者中,RH阳性4例,自身抗体呈阳性1例,无特异性抗体伴自身抗体患者和其他阳性患者。
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的关系:1371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主、次側)阴性1335例(97.37%)。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均呈阳性36例(2.63%)。其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均呈阴性与均呈阳性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输血作为一种支持性与代替性的治疗方式,其可通过输注不同血液补充患者体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输血可应用于临床急性大量失血、严重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效果较好[3]。
在为患者开展输血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检验[4]。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反映出患者输血后是否会出现溶血反应,如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则易造成交叉配血失败。在常规不规则抗体检测中,阳性检出率0.3%~2%、在本次检测中,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0.36%,属于标准范围内。在不规则抗体筛查过程中,RH系统在抗体阳性中占据较高的比例。故将其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指标之一,可降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交叉配血作为输血前检测试验之一,其检测价值较高。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输血相容性试验阳性率需<5%。而此次试验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阳性率2.63%。故此次试验,符合医学伦理。据此次调查显示,交叉配血次侧阳性作为常见现象,其引发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如献血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增高,或存在红细胞抗体、自身抗体,都会导致交叉配血次侧呈现阳性。如若发现该问题的出现,可重新配换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性。针对献血者血液情况需要开展DAT检查,如若DAT呈阳性,则不建议使用。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DAT阳性率。故在血液选择中,应选用DAT呈阴性的献血者。如若不能开展抗人球蛋白试验,则需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如呈阳性,则需要慎重输血。如若必须输血,可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行检测。在确保交叉配血主次相合的情况下,为患者输血。最大程度地保证输血安全性,减少溶血发生。
综上所述,输血工作中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关系和阳性之间的探讨,有助于保障患者输血的安全性。针对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均呈阳性的患者,应及时分析其原因,结合实验室血清学结果及患者病史、输血史和用药史情况,筛选出合适的血液,开展输血。
参考文献
[1]李晗郡,张鹏,曾飞艳,等.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实验的一般资料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3):398-399.
[2]唐玉杰,施丽,唐生明.广西中北部地区不规则抗体筛选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2):132-135.
[3]唐雯,朱培元,严京梅,等.29770例输血前血型不规则抗体患者调查与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3):272-275.
[4]高阳,芦璐,王德景.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6,39(6):47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