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瀚海天路

2018-12-20王安东许京木陈金秋

神剑 2018年6期
关键词:发射场大漠神舟

王安东 许京木 陈金秋

深秋,西北大漠。

蜿蜒的弱水河泛着粼粼波光,犹如一条细长的玉带,紧紧盘绕在广袤的戈壁上。河床两侧,一片片婀娜的胡杨树,被秋天的漠风染成耀眼的金黄色。

距离胡杨林不远的地方,神舟友谊大桥飞架南北,横跨在宽阔的河面上。

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自1958年10月组建以来,一代代大漠航天人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扎根戈壁、逐梦太空,先后打出一系列“争气弹”“争气星”“争气船”,在中华民族的飞天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风”啸大漠,惊雷滚滚震全球

中国导弹事业的巨轮,是从大漠中启航的。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慑,以毛泽东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做出了“我们也要搞导弹、原子弹”的伟大决策。

一声号令,万马齐喑。

1957年,陈锡联上将亲自带队勘选导弹靶场;1958年,陈士榘司令员带着10万工程大军急速挺进西北;几乎与此同时,远在朝鲜西海岸的孙继先中将,也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回国……沉寂了几千年的戈壁滩,突然变得喧嚣起来。

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是一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漠。在这里建设导弹试验靶场,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心第一代建设者“蓝天做帐地当床,黑河边上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咸菜盐巴就干粮”,仅用2年4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发展导弹事业,离不开技术支持。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苏方承诺1957年至1961年底,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图纸资料,以及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0年8月24日,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突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各种仪器设备被丢弃在戈壁滩上,正在建设的工程和进行的试验也被迫中断,我国导弹事业面临着在襁褓中夭折的危险。

中国人从来不信邪。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心第一代建设者一边与三年自然灾害做斗争,一边广泛开展技术大练兵,刻苦钻研各种与导弹有关的知识,很快便摆脱了丢掉“拐棍”就无法走路的困境。

1960年9月10日,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中心成功用国产燃料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苏制近程导弹。40多天后的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喷着烈焰,从大漠深处腾空而起。

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后,曾经在战场上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聂荣臻元帅,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道:“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成功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首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距离中心城区约50公里的戈壁滩上,有一个叫“50号”的点位,这里便是著名的“两弹结合”试验阵地遗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闻讯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却不以为然:“中国的原子弹意义不大,不应该过高估计这次爆炸的军事意义。”其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甚至预言:“中国5年之内不会有原子弹运载工具。”

事实上,早在成功进行首次核爆炸之前,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就已发射成功。1965年11月,新改型、增大射程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也成功发射。

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5次会议,决定在新改型地地导弹上装载原子弹弹头,在我国本土进行“两弹结合”飞行试验。

经过1年多时间的紧张备战,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巍然屹立在“50号”阵地的发射场坪上。

临射前,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七位勇士,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后,毅然下到距离发射场坪只有160米的地下控制室内,准备执行点火发射任务。

上午9时10秒,伴随着震天的轰鸣,核导弹喷着炽热的火焰腾空而起。9分钟后,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新疆罗布泊弹着区传来——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两弹结合”试验,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国国土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有力回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有弹无枪”的嘲笑。

导弹发射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每一次成功点火,都凝结着大漠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

1978年,中央专委批准实施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然而,谁都不曾想到,就是在这次任务中,发射场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建设导流槽和地下控制室时,大量地下水喷涌而出,给工程施工造成极大困难;4枚东风五号导弹几乎同时进场,全部测试工作需要在2个月内完成……

考验再多也要面对,困难再大也要克服。经过长达两年的精心准备,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在大漠深处发射升空,飞行8800公里后,弹头准确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利剑出鞘,中华扬威。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风”家族人丁兴旺,大国长剑威力日增,已然成为一支震慑强敌、支撑崛起的战略力量。

“长征”振翅飞,“星”光闪闪耀九天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2016年4月24日,中心1000余名部队官兵和科技人员齐聚“东方红”卫星发射场,隆重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军乐队奏响《东方红》乐曲,悠扬的旋律回荡在大漠上空。

48年前,就是在这里,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上,一枚火箭轰鸣着飞向太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1958年1月29日,苏联发射卫星119天后,一颗名叫“探险者一号”的人造卫星,也被美国人抛进了太空。

面对美苏两大阵营日益激烈的太空竞争,1958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以其独有的伟人气魄和诗人豪情向世界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历史又一次选择了大漠。

1970年4月1日,载着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专列,秘密驶抵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发射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尽管有冲天的热情和干劲,但大漠航天人脚下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泥泞不堪。

4月23日,发射前一天,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为火箭加注燃料时,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故,发射塔架上黄烟滚滚、气味呛人,十分危险;最后一次综合测试中,各种各样的故障接连出现;射前一小时,发射场上空出现了厚重的高云……

面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中心广大官兵和科技人员上紧发条,铆足干劲,开始了发射前的最后冲刺——燃料泄漏,就赶紧组织官兵堵漏;发现故障,就立即安排人员排故;天空有高云,气象室紧急开展天气会商……那一夜,很多人没有合眼。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刺苍穹。13分钟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随即响彻太空。

天上一曲《东方红》,领唱华夏航天歌。此后十几年间,数十颗凝结着大漠航天人心血和智慧的“中国星”,一次又一次从大漠深处飞向浩瀚太空——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太空。按照预定轨道飞行3天后,卫星满载遥感资料和试验数据顺利返回,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全面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一组三颗卫星——实践二号物理探测卫星及实践二号甲∕乙卫星。经过7分20秒飞行,3颗卫星按照设定的程序逐一与火箭分离,进入各自预定轨道,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三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7年8月5日,中心首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微重力试验装置,开创了我国承揽对外卫星发射服务的先河。以此为标志,中国航天正式走向世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漠航天人在空间科学探索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2015年12月17日,長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一飞冲天。

2016年4月6日、8月16日、12月22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相继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2017年6月15日,搭载着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开启巡天之旅。

……

成绩有目共睹。2017年10月18日、12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先后提及“悟空”“墨子”“慧眼”等名字。对于千里之外的大漠航天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誉与鞭策。

从“宇宙高歌东方红”到“卫星巡回天地间”,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实践”到“高分”,从“遥感”到“快舟”……60年时间里,大漠航天人一次次放飞“长征”火箭,先后将140多颗卫星送入茫茫太空。

九天之上,“中国星座”正在放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神舟”泛银河,脚步声声荡天宇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从1999年到2016年,短短17年间,共有11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发射升空,先后将11名(14人次)中国航天员送入浩瀚太空。

时光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时隔不久,航天员艾伦·谢泼德驾驶“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使美国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美苏能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泱泱华夏岂能落后?

1992年1月,在曙光一号计划因政治动荡、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搁置20年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论证,工程指挥部最终把发射场选在了距离中心生活区约6公里的戈壁滩上,送中华儿女问鼎苍穹、遨游寰宇的历史重任,又一次落在了大漠航天人的肩上。

1994年7月,“载人航天工程”奠基动工仪式如期举行。4年后,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赫然出现在西北大漠中。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为了验证工程各系统协调性、匹配性,以及发射场组织指挥模式的可行性,1998年,中心先后组织了发射场首次系统合练和“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为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999年7月,神舟一号飞船悄悄运抵载人航天发射场。9月18日,飞船按照试验程序做模拟飞行,技术人员突然发现飞船返回舱的一个制导陀螺不工作了。随后,一场围绕是否打开飞船大底的激烈争论开始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发射场指挥部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毅然决定打开舱底,把所有隐患消除在地面,这给刚刚起步的载人航天工程,开了一个严把质量关的好头。

1999年9月18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拔地而起、直上云霄。

4年之后的2003年,在经历了神舟二号火箭与厂房工作平台相撞、神舟三号又开大底、神舟四号超低温发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大漠航天人又迎来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出征太空。从此以后,浩瀚无垠的太空中有了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胸中有梦想,肩上有担当。此后的15年间,大漠航天人在向宇宙进军的征途上,脚步越迈越快——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出舱行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飞船出征大漠,不久便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对接,顺利完成“太空之吻”。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全世界人民都领略了中国女航天员的巾帼英姿。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壮美出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永远刻在了亿万国人心中。

历史的时针指向2016年。

这一年的9月和10月,中心要连续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时隔3年,大漠航天人又一次踏上了执行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新征程。

9月15日,中秋月圆之夜,在一片皎洁的月光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升空。

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踏上征程,中国航天又开始了新的问天之旅。

2018年,又是中心辉煌的一年。到年底,将创造年发射20次以上的航天发射世界新纪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站在辽阔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抬头仰望灿烂星空,中国人泛舟银河的身影清晰可见。那回荡在天宇的铿锵足音,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空间站将翱翔寰宇,中国航天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发射场大漠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俄东方航天发射场贪腐案令普京震怒
万里阳光映大漠
大漠落日
大漠追凶
世界上哪些国家有航天发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