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个人视角分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2018-12-20闫爽刘燕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闫爽?刘燕

摘要: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对于教育对象是身体、心理都还未成熟的孩子且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与情绪紧张之下的小学教师来说,“职业倦怠”问题更加突出。相比于其他途径,从教师自身方面入手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更具可行性,因此,本文从教师个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小学教师的身体状况、职业期望、职业兴趣、以及人际关系五个原因,为小学教师在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时提出了相关的自我调适策略。

关键词:职业倦怠;个人视角;自我调适策略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社会、家庭对教师期望的不断增高,教师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孩子且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与情绪紧张之下,则更容易产生所谓的“职业倦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因此,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亟待解决。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身体和情绪都处于疲惫的状态。至此之后,职业倦怠的问题便受到诸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 Maslach 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他把倦怠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耗竭,即感到热情耗尽、用完;去个性化,即表示冷酷、麻木、非人性化地对待来访对象;成就感降低,即长期处于倦怠状况下,个体的身心健康会受损。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表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在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是其典型症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在小学教师身上的体现。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性格急躁,对学生缺乏耐心与爱心,严重者甚至侮辱和体罚学生;丧失职业理想,对工作失去兴趣,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环节不认真,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意识;有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2]。

二、研究现状

Anderson等人(1984)认为:任教年限超过25年的教师职业倦怠较低[3];黄玲俐(2008)从人口学变量、工作压力、组织公平、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李明蔚(2010)从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現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卢新蕾(2017)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及教师个人角度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因素、组织(学校)因素以及教师个人因素。虽然众多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建议中,均涉及教师个人方面,但却未十分具体、深刻,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教师自身方面入手更具可行性。因此,本文从教师自身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产生的个人原因

1.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2013年,柳超等人对河南省9所中小学的476名教师进行了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是100%患病,不少教师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2012年,廖玫等人对广东省452名中学教师进行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慢性咽喉炎的患病率高达42.48%;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达35.18%。可见,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存在不少问题[4]。教师工作任务本身就有复杂、繁多的特点,如果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不能保证,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力不从心,工作成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从而加剧教师的自我怀疑,久而久之,职业倦怠问题便会随之而来。

2.对职业期望过高。正如奎内思所说:“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一些年轻的教师带着对职业的憧憬走上工作岗位,忽视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小学生难以管理、家长难以沟通以及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教师这个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不少年轻教师对工作感到失望,从而丧失了工作动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问题。

3.缺乏职业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说过:“某种兴趣是一切有成效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有关专家研究也证明,一个对本职工作有兴趣的员工,其工作积极性高。一个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的员工,其工作积极性低。因此,职业兴趣的缺失导致工作热情的缺失,工作热情的缺失导致工作动力的缺失,如果教师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职业倦怠问题便会出现。

4.人际关系不和谐。龚翠萍、刘运合等人(2016)对340名中小学教师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困扰的总检出率为42.06%。由此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中小学教师有人际关系的困扰。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解决职业倦怠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

四、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策略

1.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会降低[7]。虽然小学教师的任务繁琐、复杂,再加上不少教师下班后还要回家做饭、照顾孩子,身心很疲惫,但是健康的身体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作为小学教师,要努力在规定的工作时间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每天为体育锻炼留出一定的时间,即使是饭后散步也有助于身体的代谢和压力的缓解,这样才能保证体能,从而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工作问题。

2.正确认识教师职业。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了匹配-不匹配模型。在此基础上,

Maslach(2001)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人和组织在以下六个因素上的不匹配可能引起倦怠: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及价值感。在步入教师行业之前,可以让自己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了解小学教师的情况,充分考虑教育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而不是只看到教师职业假期长、稳定性高等优点,以免因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工作动力的丧失。

3.培养职业兴趣。首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价值感,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成就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每周设定一个可行性的目标进行打卡,比如每周规定自己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等,目标的制定可以循序渐进,目标每实现一个,就在对应的区域做一个标记,这样教师的成就感便会提高一些,长此以往,教师便会体会到工作中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从办公环境入手,定期整理自己的办公桌,给自己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避免外界环境影响工作效率。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上级、同事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的上级,教师要秉着尊重、信任、服从的原则,认真听取上级提出的指导意见;对于自己的同事,要主动交往,构建融洽的工作氛围;对于学生,要秉着关心爱护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五、结语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体、心理状况,而且也无法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尤其是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學生形成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因此,降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的几率便显得尤为重要。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社会、学校及教育制度问题的解决也并非易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具可行性的做法就是从自身出发,加强体育锻炼、深入了解并客观评价教师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现象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DunhamJ.&Varma; V.Stress in teachers:past,present and future[M].Whurr Publishers Ltd,1998.61-63,7.

[2]A.F.Anderson,R.J.Mitchell,B.M.Blix,G.G.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J].Educational Research,1984,36 (6):157-169.

[3]王力娟著,做个幸福的老师:教师自我管理和职业提升的五堂课,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09,第26页

[4]律原,董黎明主编,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综合素质(小学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6,第37页

[5]厉星星.南京市鼓楼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08):47-48.

作者简介:

闫爽,1995-,女,山东泰安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燕,1995-,女,山东泰安人,滨州学院,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机制研究
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