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史学差异

2018-12-20刘荣浩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差异

刘荣浩

摘要:作为世界史学中的两大遗产,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二者在自己的地域上发展数千年,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时代氛围之下,必将形成不同的史学氛围。而在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中,对话、交流,彼此比较与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吸收和借鉴,从而在比较和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比较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间的分歧,并以此希望在相互参照和学习之中加强了解,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国史学;西方史学;差异

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在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之后,都形成了各自较为完善的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下面旨在对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的分歧做一定的介绍。

一、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的发展差异

自秦朝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史学的发展未尝一日而绝,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古籍,为中国数千年发展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事迹,供后人们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大大小小,体会历史事迹中展现的思想文化,学习历史发展中的治史方法。《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等,都是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古籍,里面大量的史学描写到今日依旧为后人所学习、参考。我国的《史通》,《文史通义》较之于西方史学著作,是世界上最早并且是最精细的史学书籍,其中里面史学家用到的一些著史方法,如归纳结论法、比较法等等,都具有十分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中国的古籍数量浩如烟海,璨若星河,激起千层浪花万丈高,星河璀璨夺人目。中国史学历史发展两千余年,一直稳中求进,从未出现过“黑暗时期”,这也是我国史学文化古籍众多且精良完善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对于西方史学来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曾经一度出现辉煌,文化气息浓厚,著成众多史学古籍,然而在进入中世纪以后,并未能沿着之前的道路一直前行,反而出现了倒退甚至是直接进入了“黑暗时期”,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个“黑暗时期”竟是持续了近千年,在这一时期内,史学完全附属于神学之下,没有史学发展的基本观念,没有对历史真实性的考量,更没有对史籍紧密审查的意识,人类的历史全权交由上帝手里,人们也享乐于被上帝所庇佑。而所谓的史学,早已没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甚至倒退进入了原始时代,自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史学开始逐渐摆脱了“黑暗时期”,在德国史学家兰克的带领下进入了黄金时期,史学摆脱了所谓的神学的禁锢,开始进入到了客观真实,科学冷静的科学领域中去,史学家们开始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史学,编辑史籍。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史学又再一次回到了辉煌时期,并呈现出独霸一方的局面,举世史学皆对西方史学呈现俯首称臣之势。本以为在历经“神学”的困扰后,史学的发展将会一路前进下去,未曾想到,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进入到了史学之中,给其带来了史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危机。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反复使用的一个词,反对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既定的理念,反对“科学的独裁性”,批判传统和正统,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其涉及范围包括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學等等。虽然史学受其影响比较晚,但是给史学带来的冲击和伤害也是不可小觑的,甚至可能会摧毁整个史学发展史。后现代主义认为在历史上没有真理,没有真实,所谓历史就是推论,是史学家的潜意识,是史学家们玩弄的文字游戏,与所谓的神学虚构伪造没什么两样,而所谓的以史为鉴更是一腔空话,历史对现代及未来没有任何发展帮助,西方史学进入到重重危机之中。

如此比较来看,中国史学发展两千余年,盛况不衰,稳中有进,凭借着刚毅挺拔之势一直有序的发展着,从未出现危机。而西方史学,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每每进入盛况之时,便遭受危机侵扰,两次危机更是使其发展停滞,甚至出现退化。由此看来,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的分歧也由此而出。

二、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的制度差异

自上古时代起,中国就设立了专门用来记载天下事的史官。天子身侧,诸侯旁边,盟会之际,佳节宴会之时,均有史官专门记载。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交谈,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盟会,其一言一行都被史官记录在册,“诸侯之会,其得刑礼义,无国不计。”更是说明了当时史官的作用。春秋以前,史官下分为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御史等等。汉代的史官称为太史令,或是太史公,唐初又称著作郎。著作郎刚上任之际,必先叫其为一位名臣作著,以此来考验他的著传能力。唐代以后,记录天子言行的则变成了起居舍人,起居郎,而非正式的史官,他们类似于上古时代的左史、右史、前者记录言行,后者记录事件,天子临朝之时,郎居左,舍人居右,每有命之,记事以记。

数千年来,中国设立史官记载天下大事,除此之外,中国还修建史馆,并将修史也作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事情。所谓的修史分为两种,一种是修当代史,一种是修前代史。以记载来看,唐代共修成实录七百八十五万卷,宋代所修则有三千一百八十九卷,清代从太祖至德宗十一期,共修四千四百三十三卷,史官修史,既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原始材料,也为我们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如此大的数目,如此庞大的工程,可见中国对史学发展的重视。

而在西方国家中,并未出现类似中国的史官记事制度。最早的应该是波勒穆石头上的朝代帝王记载,而其后的千年,也并未出现过类似中国的记事制度。没有史官记事的情况,也没有相关纪实的史学理论,更不要说修史的制度。并且,一些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真实性,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的方法去记载历史,所谓历史的真实性则有待考量。

三、结语

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在其各自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下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当前,认真总结分析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的分歧,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努力实现创造化转化,进而促进中国史学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淑娟.再探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 (04):65-68.

[2]张越.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J].史学理论研究,2017 (04):33-43+158.

[3]杜维运.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J].学术月刊,2008 (01):120-125.

[4]罗梅君,宋少鹏.中国史学和(西)德/西方史学:一种对话?——始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3):86-92.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