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沽河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2018-12-20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沽流域旅游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03)

1 大沽河综合治理概况

1.1 大沽河及流域现状

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烟台境内,全长179.9km,于青岛胶州码头村注入胶州湾。流域总面积6131.3km2,在青岛境内有4781km2,覆盖青岛市域近一半。流域内有51个镇或街道办事处, 2500多个村庄,240万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27%,因此大沽河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河”。

大沽河是青岛最大的水源地和河流湿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意义。但流域范围内存在较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局部污染、河道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对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如图1所示。

图1 大沽河旧貌

大沽河流域沿岸是青岛市主要的粮食、果蔬产区,但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带有显著的农村农业特征,两岸城镇化水平不高,沿河农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大沽河流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1.2 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成效

大沽河历经数十次治理依然是堤岸破损、雨季水涝、旱季断流,隐患重重;两岸交通不便、偏僻闭塞。

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沽河资源,全面提升其对全市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保障力和拉动力,加快沿岸城乡经济发展,青岛市从2012年2月起,历经3年多,投资近百亿,对大沽河实施了全面的综合治理,工程投入、规模、标准、周期都居青岛水利史之首,是造福后人的“千年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综合整治后的大沽河如图2所示。

图2 大沽河美景

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河道治理,此次综合治理是根据青岛市政府的一系列前期规划实施的,其总体思路是以世界眼光,按照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南北统筹、全域推进”,统筹考虑防洪、蓄水、生态、环保、交通、景观、人居、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市场运作的办法;以“安全第一、生态优先、兼顾效益”为原则,整体规划、一次设计、分步实施,集防洪、水源开发、道路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八大工程于一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大沽河沿岸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 综合治理各项工程介绍

2.1 河道整治工程

在产芝水库溢洪道末端沈海高速公路桥至入海口胶州湾高速公路段的大沽河河道范围内实施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堤防填筑、河道疏浚、护岸和穿堤构筑物工程。两岸填筑堤防总长227.04km,两岸填筑堤防分为路堤分离段和路堤结合段2种形式,宽度14m,路堤分离段堤顶宽度为6m。河道护岸总长259.7km,其中主河槽护岸长218.1km,堤防护岸长19.56km,生态岛护岸长22.04km。护岸型式分为自然护岸、人工自然护岸、抗冲护岸和原护岸生态改造4类,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生态护岸。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前提下,建设生态岛湿地小岛群等一系列水体形态。

2.2 水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水源开发工程范围为大沽河干流从产芝水库溢洪道末端同三高速公路桥至入海口段,长度116km,涉及城阳、即墨、胶州、莱西和平度相关区域。工程重点主要是河道拦蓄水工程和供水调配工程,拦蓄水工程包括拆除、重建、新建蓄水构筑物,加固、加高、改建橡胶坝;供水调配工程包括建设大沽河向宋化泉水库、挪城水库、胶州少海、桃源湖、即墨西部水网调水工程。大沽河水源开发工程增加蓄水量4219万m3、水面面积22.8km2,进一步调蓄大沽河原水,有效改善了水质,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水资源调配和城乡供水安全网络体系。通过开挖输水渠道增加引水能力,实施向胶州少海、城阳桃源湖两大湿地保护区调水工程,年调水总量分别为1000万m3、2000万m3,充分保障湿地水源供给;除了满足灌区、水网用水外,充分考虑大沽河生态景观需求,通过加高橡胶坝,提高蓄水水位,使大沽河形成连续水面,营造出全新的水系自然景观。

生态建设工程范围分为滨河区和水源涵养区,其中滨河区为大沽河、小沽河干流两侧1~3km,总面积68364.4hm2;水源涵养区主要为流域北墅、黄同、尹府、产芝4个水库区域,占地约10万hm2。工程内容分为大沽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水岸带湿地修复(大沽河支流河岔口湿地修复)、生态岛建设、滩地湿地修复、堤防绿道生态游览带绿化、生态基干林带绿化、生态保护控制带7个部分。

通过建设林地、湿地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大沽河滨河区林地新增11396 hm2,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2%以上,农田林网、村庄绿化新增3400 hm2,绿化率增加到40%以上;水源涵养林区新增林地2044 hm2;大面积退耕换湿使湿地总量达到19153 hm2,湿地率增加到28%以上,对河水水质起到净化作用,湿地修复工程种植芦苇、睡莲、蒲草等水生植物4345 hm2,丰富了沿河景观。

2.3 环境保护工程

在大沽河干流以及小沽河、洙河等9条主要支流,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农村污染集中治理、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监测监管工程等措施。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2项、泵站20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万m3/d,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配套管网工程45项,管网963.74km;建农村社区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48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100个;干流54.6km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设置界标、警示牌及隔离网,禁止开垦、捕捞、采伐、挖沙、狩猎等活动,全面恢复湿地植被;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10处。

2.4 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

水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为大沽河流域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创造了环境与物质条件。

2.4.1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

沿大、小沽河两岸和产芝水库环库道外侧1km范围内的重要节点周围扩大至3~6km左右,在25个镇、2.62万hm2耕地区域重点实施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创建名优品牌、科技创新示范、转变经营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初步建成80个优质蔬菜果品标准生产园、种苗繁育中心,以此为载体,5年内在大沽河沿岸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园区、规模农业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知名农产品,增加沿岸农民收入。结合生态旅游、观光度假的理念,建设供游客采摘、收获果实的劳动体验园、特色餐饮店及娱乐休闲场所,发展高档次休闲度假农业。

2.4.2 生态旅游工程

以大、小沽河干流为核心旅游带,流域乡镇为旅游产业带,青岛北部为旅游辐射带,新建13处综合服务站和7处房车营地。核心带根据大、小沽河沿线的山体、湖泊、湿地、林带、田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不同旅游资源,划分10个主题旅游地段;产业带是按照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和拓展旅游链的要求,配合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大沽河流域的城区、城镇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在空间顺序上为“滨河旅游区—旅游特色城镇—滨河旅游节点—特色景点(村庄)”的多层次旅游发展格局,串联起大沽河深度旅游产业带;辐射带发挥旅游带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辐射流域内的莱西姜山湿地、平度大泽山、即墨古城、胶州艾山、红岛文化海岸共5个大型旅游区,通过优化路网、完善标识导向系统、旅游产品组合等联动机制,形成产品互补、客源共享,带动青岛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

道路交通工程。建成总长217.503km的堤顶道路、4.012km下穿高速公路及铁路的绕行段、189处平交口。结合堤坝建设,设计“堤路一体”的旅游观光道路,满足旅游交通、抗洪抢险的要求,采用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等慢行系统,形成贯穿河流沿岸的滨河绿岛。

2.5 小城镇与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

对沿岸农村进行整体升级改造是大沽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水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沿岸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大沽河沿岸的402个村庄整合为69个社区。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水环境,提高了污染处理能力,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COD、氨氮排放量消减为5753.9t/a、319.9t/a。配合旅游产业规划,沿岸城镇与大沽河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形成良性发展。绿色环保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大沽河流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和动力,创造了城镇化发展新模式。大沽河两岸将崛起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生态化、田园化滨河小镇,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模式分析

大沽河综合治理开启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大型外流河全流域治理的创新模式,即河道治理—水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流域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该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治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态理念,使河道治理成为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这体现在各项工程均将恢复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作为出发点,再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1 经济效益

大沽河的防洪、水源开发、生态、交通、旅游等5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约95亿元,全部工程建成后的可量化经济效益为每年20亿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其次是土地增值效益,综合治理使大沽河沿岸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交通更加便利,经济效益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体现在周边的土地增值效益。

3.2 社会效益

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一项公益性水利基础建设工程,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具体如下。

a.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洪是河道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通过两岸防洪工程建设,大沽河全线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国家规定的“50年一遇”,大大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减轻或免除洪灾,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水源开发等工程的实施,大沽河流域的环境污染状况不断改善,逐步形成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城乡饮水安全保障,改善流域居民的健康状况;生态工程中退耕还果、还湿将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可使本地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避免产业空心化及城镇“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新增约十万个就业岗位,可大大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率。环境的提升、就业的增加及收入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c.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大沽河流域“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沿岸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防护工程显著提高了防洪标准和抗洪能力,并对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水源开发工程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安全,对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补充地下水、缓解海水入侵、保持局部小气候、进一步涵养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道路交通工程连接了沿线主要城镇、社区,促进了两岸居民的经济社会交流和大沽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如图3所示),带动了周边产业,改善了投资环境,强化了青岛市的辐射能力;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环境,提高了环境质量。上述工程共同促进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加快青岛北部崛起。

图3 桥梁连接沽河两岸

3.3 环境效益

a.削减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通过环保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大沽河流域内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削减污染排放量,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b.提升周边环境质量。大沽河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水质,营造自然景观,最终使大沽河水面相连,实现“城水相依、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目标;通过防护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建设,发挥其保持土壤功能、涵养水源、吸收CO2释放O2、净化环境等功能,改善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

c.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保护事业发展。大沽河区域湿地、林地系统工程实施后,有效地保护了该区域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了濒危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了森林、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流域内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动物种群和植物群落,可作为科研教育的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对森林生态研究、湿地生态研究、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

4 结 语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河流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财政部、水利部从2009年开始,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中小河流集中综合治理项目;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都将继续支持河流整治建设项目,这也为城乡建设发展和城市河流生态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充分利用城市河流治理的机遇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治理思路不应局限于最基本的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等,而是应该上升到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高度。在与河流治理相关的重大项目决策中,应以长远的发展眼光,高屋建瓴,把河流治理作为城市水生态工程来实施。青岛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中充分贯彻了这一思路,顺应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取得了资源、生态、环境、城乡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是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大型河流综合治理的成功范例,相信对于国内其他同类河流具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其次,在河流治理工程中实施生态建设,关键是要做好规划,逐步推进。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的系统工程,过程中应统筹考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协调平衡各种功能需求,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在充分保护河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力求取得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赢。

猜你喜欢

大沽流域旅游
压油沟小流域
大沽河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喝好茶,不生病——大沽白毫
大沽河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青岛市开展大沽河流域废水污染源专项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