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腺瘤的CT三期动态扫描增强特点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2018-12-20戴晗光张景峰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门脉低密度包膜

戴晗光,张景峰

肝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具有致命出血和癌变倾向,常见单发,也可为多发,多发病例常见于糖原累积症和肝腺瘤病患者[1-2]。肝腺瘤在影像学诊断上因缺乏特异性,不易与肝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难以通过影像学确诊,多需要手术切除进行病理诊断后加以证实[3-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腺瘤患者的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资料,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照,总结不同病理特征的肝腺瘤CT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肝腺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6月至2017年12月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经CT三期动态扫描检查后由手术切除进行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共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6.6岁;仅1例为多发病灶,其余均为单发,共11个肝腺瘤。9例患者均无肝炎、肝硬化及口服避孕药病史,甲胎蛋白(AFP)均<25 g/L。临床仅1例表现为阵发性中上腹隐痛,其余均无明显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2例可触及右上腹肿块。

1.2 病理学特征 9例患者术中均见肝脏形态颜色正常,表面光滑,质地可,未见肝硬化和门静脉瘤栓,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6个,左叶5个。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HE染色,×400倍)可见肝腺瘤体细胞呈结节状增生,血窦增生,未见中央静脉、汇管区及小胆管成分,其中3例呈现肝板增厚;4例可见出血、坏死病灶,其中2例呈新鲜出血,2例呈囊变坏死;3例表现为脂肪变性;7例可见包膜。

1.3 CT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 Aquil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横轴位平扫后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螺距1.5,层厚5.0mm,层距5.0 mm。增强扫描由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 l)100m l,流速3~5m l/s,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射对比剂后的30、60及180 s。

2 结果

9例肝腺瘤患者CT影像显示共11个病灶,其中1例为多发肿块,影像显示有3个病灶,其余均为单发肿块。6个病灶位于肝右叶,5个位于左叶,病灶直径3~14 cm,平均6.2 cm;CT影像显示均未见肝硬化及门静脉瘤栓征象。CT平扫显示(图1~3):11例病灶边界均清晰,7例可见低密度环状包膜影,5例完整,2例不完整,其余4例未见包膜影;可见均匀略低密度灶3个,均匀低密度灶2个,等密度灶1个;2例呈不均匀低密度灶,其中1例伴有混杂高低密度影;2个病灶内呈水样低密度,1个病灶内呈脂肪样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图4~6):动脉期11例病灶均可见明显强化,其中8例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6例病灶周围可见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5例呈等或略高密度灶,其余6例呈等密度灶;延迟期11例均呈等或略低密度灶。结合病理学分析:平扫7例病灶边缘可见完整或不完整低密度环状影,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可见明显强化,病理证实为包膜;3例平扫呈均匀低密度灶,动脉期及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病理显示为发生脂肪变性;4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灶或水样低密度灶,病理证实有出血、坏死,其中1例伴有混杂高低密度影,病理证实为急性出血伴大片坏死,出血、坏死区域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3 讨论

图2 CT平扫可见肝右叶后下段一不均匀混杂高低密度影

图4 与图1同一病例,动脉期呈不均匀显著强化,边缘见粗大供血动脉,伴有出血、坏死区未见强化

图5 图2同一病例,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出血及坏死区未见强化

图6 与图3同一病例,动脉期呈较均匀轻度强化

肝腺瘤临床上大多无明显症状,肝功能亦大多显示正常,患者不易发觉,常为偶然发现;也有少数患者由于病灶较大出现压迫感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腹部疼痛就医而被发现,一旦发现则需预防性手术切除。有研究发现,肝腺瘤好发于青壮年,糖原贮积病患者、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以及长期使用类固醇类药物的男性发病率较高[5]。肝腺瘤以单发最为常见,约占到80%,多发较少见,且部分肝腺瘤存在潜在的恶变倾向[6]。本组9例肝腺瘤患者平均年龄36.6岁,以青壮年居多,无长期服用避孕药女性,但男性患者居多,且9例患者中8例为单发病灶,这与其他献报道相似[7]。

病理显微镜下肝腺瘤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类似,但体积较正常肝细胞略增大,且含有大量脂质和糖原,胞浆稍淡染[8];瘤细胞一般以层状或索状排列,瘤内富于血窦和扩张的毛细血管,亦可见正常的枯否细胞,但数量较少,瘤体周围常见供血动脉,瘤内无中央静脉、汇管区、小胆管结构及血管浸润现象。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使肝腺瘤在临床上的确诊率得到了提升,其能够更好地显示肝腺瘤的病理特点,如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包膜及假包膜、瘤体周围丰富的供血血管等[9]。但多数病灶的CT表现往往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癌等其他肝脏疾病类似,因而难以单靠CT作出定性诊断,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依旧是肝腺瘤诊断的金标准。

肝腺瘤的CT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密切相关。肿瘤内未见出血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灶,可能与瘤细胞跟正常肝细胞类似,仅体积略增大有关,病理检查多表现为肝板增厚。肿瘤内发生急性出血时,CT平扫呈高密度影,陈旧性出血及囊变坏死区则呈不规则低密度影。CT平扫呈低密度灶,多与肿瘤发生脂肪变性有关,也可能与周围肝实质密度增大有关,增强扫描可表现为低密度灶或见轻度强化。较大体积的肝腺瘤压迫邻近肝实质致被压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或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假包膜,CT平扫时可见病灶周围呈现低密度环状包膜影,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延迟期强化。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多数表现为全瘤明显强化,有时周围可见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一般强化减弱,多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可能与肝腺瘤内缺乏中央静脉和胆管结构,仅由外周肝动脉供血,致对比剂代谢减慢有关。本组9例肝腺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照,结果显示,9例患者共11个病灶中,7例病理证实可见包膜,平扫可见完整或不完整低密度环状影,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可见明显强化;3例病灶病理显示有脂肪变性,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影,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强化;4例病灶病理证实有出血、坏死,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水样低密度影,出血、坏死区域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综上所述,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肝腺瘤的不同病理学特征,能够为肝腺瘤的临床定性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尚需大量病例进一步研究,探讨肝腺瘤的病理学特征与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学特点间的联系,以便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估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门脉低密度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