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cTnT、BNP的影响
2018-12-20陈科星蔡玲琴泮辉洪凤芹
陈科星,蔡玲琴,泮辉,洪凤芹
心力衰竭是临床中较为常见且难治的一类疾病,有多种诱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诱因[1]。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备受医学界的重视,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强心利尿剂治疗,控制水入量,预防肺部感染[2]。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与内源性的脑利钠肽具有一样的生物活性、氨基酸顺序和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地改善心力衰竭[3]。本文探讨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利钠肽(BNP)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 6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中医院治疗患者72例,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排除存在心源性休克或者充血量不足的症状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机械性并发症者,肝肾功能衰竭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其他病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即肌肉注射利尿剂、静脉注射强心剂,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向下垂直,以减少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需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的状况选择血管活性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rhBNP(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33,0.5 mg)1.5 g/kg,静脉匀速注射 90s,0.0075 g ·kg-1· min-1维持静脉注射48 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血BNP及cTnT值,以及两组治疗后尿量、尿量与入量差异情况。
1.4 心功能评价标准[5]显效:心功能的改善为Ⅱ级以上;有效:心功能的改善为Ⅰ级以上;无效:心功能的改善不足Ⅰ级甚至加重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86.11%)高于对照组(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92,P< 0.05),见表 2。
2.2 两组治疗前后cTnT、BNP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cTnT、BNP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后尿量、尿量与入量差异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尿量、尿量与入量的差均多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后1周,观察组出现严重脱水2例,代谢改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33%;对照组出现严重脱水4例,肾功能损伤2例,肝功能损伤2例,代谢改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 30.56%。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675,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造成心血管严重狭窄及供血不足[5]。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力衰竭最为严重[6]。
rhBNP具有利尿、扩张血管等作用,能够通过提高肾小球的滤过、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从而产生排钠利尿的作用[7]。rhBNP还具有调节血压、血容量及盐水平衡的作用,能够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且减少体循环的阻力及血容量,且rhBNP本身不会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8]。本研究显示采用rhBNP治疗的患者尿量、尿量与入量的差均多于常规治疗的患者(均P<0.05),其原因在于rhBNP具有扩张肾小球小动脉,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强尿液排泄,有明显的利尿作用[9]。
心功能改善情况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的综合判断。本研究显示,采用rhBNP治疗对于改善心功能更有效,其原因在于rhBNP可以与特异性的利钠钛受体结合,舒张平滑肌细胞,迅速降低全身的动脉压和右房压,从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并且可以改善患者整体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10]。
cTnT和BNP是验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TnT和BN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采用rhBNP治疗患者更有效。其原因在于 rhBNP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前体N末端的前脑利钠肽含量。
综上所述,采用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等临床症状,降低cTnT和BNP值,方法安全可靠。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TnT、BNP水平变化
表4 两组治疗后尿量、尿量与入量差异的比较分析 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