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生命,一位医者的仁心大爱
——专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 原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
2018-12-20崔江红向伶俐
本刊记者 崔江红 向伶俐
“三人行,必有吾师”,以他人为师,亦以自己为师。许多时候,自己,常常忘记了还有一种力量叫做“与众不同”,和另一种更高级的力量叫做“非同凡响”。王立祥教授,是一个感谢师恩的人,一个相信“自己心的力量”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以自己为师”的人。
王立祥是谁?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他有诗云“日月同心盈满圆,血脉连心换红颜,江河齐心昭天地,阴阳禅心挽狂澜。”这首诗不仅表明他的专业,也表明了他的志向。不错,他是心肺复苏领域里不折不扣的泰斗级别的人物。
35年的从医生涯中,从险象环生的ICU到分秒必争的急诊科,他一直在急危重症领域与“死神”过招,拯救了许许多多生命于心脏骤停之后,他用自己的临床工作践行着“江河齐心昭天地,阴阳禅心挽狂澜”的责任和坚守;他用自己的高超医术开创了腹部心肺复苏学,硕果累累,发明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等20多种复苏救援装置及方法;他潜心临床实践几十年,用基于患者为核心的思想谱写出《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等7部原创系列指南标准,提出了“心肺复苏生存链环”“精准健康传播链环”“灾难医学救援链”“立体数字”“立体心肺复苏”“立体健康”“厚命”等理念,成为健康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让我们走近王立祥教授和他的完美医学与健康世界。
难忘师恩:传承中抽枝拔节
“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崇高的、无私的师者很多很多。他们用赤诚之心‘传道、授业、解惑’,如医学泰斗苏鸿熙教授、陶寿淇教授、王一镗教授,恩师程显声教授、汪琪教授、李利华教授……是他们,用博爱之心呵护了我的创新思维,鼓励我不断探索。这些为师之范,因光阴而馥郁,因韶华而凝香!”
(一)进入心业,源于李利华教授的一句评价
1978年,王立祥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在大学实习的最后阶段,他进入了心血管内科进行专业实习。带他的老师恰好是原第三军医大学的李利华教授。在组织一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死亡讨论会上,当时正在实习期的王立祥参与到病历讨论中,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李教授当众表扬了他分析得有条理,要害指出得清晰,关键是提出了一些开创性的想法和做法。最后,李利华教授加了一句“我看你这个叫王立祥的同学,今后就去搞心脏,就做心肺复苏。”就这样一句话,把王立祥引入了心肺复苏领域。后来,李利华教授转入解放军总医院担任急救医学部主任期间继续给这位学生在“心路”上助力。
心肺复苏是拯救人类生命最有效的方法,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崇高使命感的领域,王立祥当晚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这一辈子就要与心结缘,我要在心肺复苏领域里,做一点利民的事。”从此,王立祥教授便立身于心肺复苏领域,他不断突破,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二)第一次临床实验,第一篇轰动一时的论文,源于苏鸿熙教授的鼓励
五年的大学生涯后,王立祥教授选择了在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工作,并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进修,成为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的进修生。
在心血管的重症监护室里,王立祥教授经常会遇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这种患者病情发作时,就会出现缺氧的症状,嘴唇紫绀,活动之后经常出现蹲踞的体征。王立祥教授留心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蹲踞的机理是什么?王立祥教授查阅书籍,书本上介绍也是寥寥无几,并不能解答这一疑问。于是他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患者蹲踞前后血压的变化的简易装置,并取得了血气等理想的实验数据之后,他兴奋地去食堂打饭的路上“堵”苏鸿熙教授。苏教授是我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第一人,非常威严,当时一些大教授们见到他都有些害怕,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堵”住苏老后,自我介绍是一名进修生,要汇报一个想法。
与汪琪主任抢救患者
盛志勇院士题词
苏老怔了一下,看了看这个年轻医生,只说了一个字:“说。”于是,他把自己的设计原理、数据结果一股脑儿地和盘而出。听完汇报,苏老欣喜地说:“小伙子,你找到了心外科和心内科交接处还未开发的地带,这是一个原始的领域,可以进行很多实验。”并推荐他去找朱郎标和李功宋教授。王立祥拿着“尚方宝剑”去找两位教授,得到了两位主任的大力支持。
当时心外科的病房里有很多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王立祥用双下肢加压充气方法成功地缓解了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在苏老、朱主任、李主任的支持下,把临床案例进行了梳理总结,写了论文,发表在了《中华胸心外科杂志》和《中国急救医学杂志》,对于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其论文得到医学泰斗的署名并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可谓是一件值得轰动的事。
勇于创新:坚守中绽放精彩
进修结束后,王立祥教授来到武警总医院,他开始用双手拯救那些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在这个时期,王立祥教授不仅开始了临床实践,还建立了临床思维,其创新力也进入了旺盛阶段。
当一个人心脏呼吸停止了,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压胸,即使标准的处理方式随时间流逝仍收不到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这是因为停止的心脏,心肌细胞纤维的顺应性逐渐下降,整个心脏就会像失去弹性的皮球,即便把它压趴下去,也不会再复张回血。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他开始了新的探索。他想,能不能有一种把胸廓压下去,然后主动扩张胸廓而带动心脏回血的工具?幸运的是找到了心脏停跳时使其复苏的“胸泵”机制,如果使胸廓快速的复张最大化,胸腔内压变化最大,根据这个原理,王立祥发明了通过吸盘吸附于胸壁通过杠杆拉动而成的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这个发明获得了中国发明博览会金奖,这些大胆的实验设计和科研探索,全得到了老主任汪琪教授的指导和支持。
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王立祥教授先后在急救医学领域提出了胸外提压心肺复苏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隔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法、非同步手控机械通气法、双下肢紧束加压法、单一胸外按压法、家庭自助急救法以及体外简易人工通气法等多种方法。而这其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具的研发是世界首台中国原创之发明。
在他看来,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胸部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心搏骤停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而缘于实施传统的标准的心肺复苏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症限制应运而生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进一步针对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而损伤肺、胸膜及心脏,限制了对心搏骤停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实施,影响了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针对传统的诸多缺点,王立祥教授又再次思考,是否有更为理想的方法来替代?
一次偶然的机会,腹部按压方法进入王立祥的视线。有一位患者从楼上摔下来,胸肋骨摔断了,心跳停止,常规情况的胸外按压就不能进行了,怎么办?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王立祥教授开始尝试着按压肚子,按压肚子后,发现心电图有了波动,这就是王立祥教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雏形。他设想是否能够发明一个由提压板、负压装置和提压手柄三部分组成的腹部提压装置,通过对腹部进行按压和提拉实施。于是王立祥教授以废弃的包装箱和简单的钢管作为原材料,设计出一些模型反复试验,他给这个新发明命名为“腹部提压肺复苏装置”。经过不懈努力,该装置的雏形终于诞生。在急救医学中心接诊了一名车祸外伤心跳停止患者,王立祥教授的这件新式发明就在危急时刻隆重登场,一鸣惊人。
“别人想到压时,我就想到了开胸,当别人开胸时我就想到开腹……”王立祥教授的这种逆向思维以及在临床上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得到了南京大学终身医学教授王一镗教授的首肯和关注。在看到他系列临床工作和科研成果之后,王一镗教授于腹部心肺复苏国家继教学习
王立祥教授接受中央电视电台专访
王一镗教授示范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只要有一颗心灵在乎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一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民族能走多远;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愿我们共同把好这道关。”
人物简介
王立祥,原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提出立体心肺复苏、立体健康、立体数字理念。心肺复苏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标准与指南制定者、腹部心肺复苏学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创始者、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与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发起者、心肺复苏全民普及公益基金与健康文化前行者。兼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心肺复苏全民普及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学频道、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频道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科灾难医学分卷、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灾难医学副主编。著《腹部心肺复苏学》、《临床医源性心脏骤停》、《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教程》、《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培训教程》、《王立祥化“万一”》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千余篇,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学术讲座与健康科普千余场。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心肺复苏项目,国家专利16项、转化急救装备12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军队武警科技进步奖10项。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特约评论员,中央电视台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特约主持嘉宾,健康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班上亲自示范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解放军总医院盛志勇院士给他写下了“创立腹部心肺复苏学,开辟腹部心肺复苏之路”的题词,这一题词激励着王立祥教授至今奋斗不已。
创立新论:符合国情 关乎国泰民安
“科学是一个过程,理解科学如何运作,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产生新的想法。美国AHA的指南,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其中有些内容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定位。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酝酿,写一部中国的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指南。”
(一)潜心钻研:中国首部CPR指南创立
在临床实践中,王立祥教授考量最多的问题是指南的定位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以我们患者为核心来定位”,谈到此,王立祥教授颇有感触,具体来讲,比如说心搏骤停的患者,他亲自带着团队做调研,患者的需求是什么?心搏骤停后被抢救过来的患者的反馈包括三类,第一类患者,他们的需求是在自己心脏要停还没停时,能否有一些警示?能够把它规避,不让它向停跳这个方面发展;第二类患者,感谢医生相救,大难不死,但他们还得要去放射科拍个片子,施救过程中肋骨被压断了,有没有一种施救方法让我们没有那么多并发症?第三类患者,表示被救活了,感叹生命可贵的同时,也会想到等他们离去的时候,要把人体的一些器官捐赠给别人,这样他们的生命就延续了。
正是调研中患者的不同声音,促使我们明晰了定位—以我们的患者为核心,他们的诉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国情、专业;实践、创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领袖的作用有时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的共识与指南,提出应对心搏骤停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肺复苏之路。
基于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以王立祥为首的专家们,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我国医疗卫生的具体实际,借鉴了国际上最新的CPR理念和科学,以智慧的东方哲学为主要的思考方式,组织编写并颁布了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CPR指南—《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至此,开启了中国心肺复苏培训的序幕。
以建立数百家精准健康传播基地,培养数千名精准健康导师,架设数万个精准健康平安站、惠顾数亿国民安康的“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2016年始相继在北京等10余省市全面铺开,构建社区终端精准健康基地,进一步缩短时间,拉近空间,从而为人们就近接受精准健康传播提供了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满足个人、家庭、社区、城市平安健康管理的多样化需求,让社区群众自助参与、自主健康、自我管理,有效提升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我爱我家”心肺复苏平安公益行》系列活动也在心肺复苏全民普及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军营、政府机构等各个单位,真正将心肺复苏这一“起死回生”的救命技术普及给广大民众,为民众的生命安全筑起坚实的屏障。
(二)立体健康:健康定义新认知
“只要有一颗心灵在乎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一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民族能走多远;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愿我们共同把好这道关。”
王立祥教授提出的立体健康,是健康定义的新认知。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时间的维度与患者交流,想方设法地从患者像流水账一样的吃喝拉撒睡状态中找出潜在的健康危机,适时切入治疗,守护患者健康;医生在维护人体健康、认识某种疾病时,绝不能只单方面注意其内在环境调整的因素,还要考虑到气温突变、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等可导致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外部环境,要求医生从空间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生命存在于世间,不仅仅有长度,还有宽度和高度,生命个体厚重地环绕于世间。如果失去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如老人跌倒没人敢扶,酒驾害人得不到处罚,很多生命会从世间消失。因此,医生救治病人时,需将视野扩大到世间的范畴。
王立祥教授的深入思考带我们进入多维空间,这个大的空间链接的不仅仅是时间、空间、世间,而是王立祥教授的大医中国梦,是洒向人间的大爱。
语重心长:人间有正途
“在历史的大变革的过程当中,尤其心肺复苏的长河当中,我们这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我们必须要醒来。我们的指南不再抄袭,我们的论文不再抄袭,立体健康的时代,我们必须得是中国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他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这个民族能走多远。”
(一)对心肺复苏学术领域,保守的质疑的人想说的话—
“树立三个尊重,遵循历史,尊重现实,遵从未来。”
实事求是说,质疑也好,保守也罢,其实源于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没有去理解;没有对我们今天心肺复苏的现实没有去把握,没有看到那种如明媚春天般的未来。这三个尊重,是一个学者的基本功。遵循历史,也不能在历史上出不来,要有创新的意识;尊重现实,是要敬畏生命,大爱无疆的人会正视现实,以问题为导向,遵从未来的需求。
(二)对《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持观望态度的人说的话—
“树立三个意识。觉醒意识,觉悟意识,觉行意识。”
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应该觉醒,考量它的方向清不清晰,不要固化地去看待一个结果,对待创新的事物要去实践,看结果,再去悟出真谛,我们不再去仿照人家的,要通过我们的理解来进行,要醒来,不能再徘徊,再徘徊人类命运的春天已经都过去了。十八大以后健康中国是我们的国家战略,从民族和国家的这个层面上,医者要背负着这种责任感。《中国心肺复苏共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中国目前阶段,我们从专业的人命的角度,生命科学心肺复苏角度所考量并实践出的成果。
(三)对志同道合的医者同仁说的话—
“树立三同意识,同心向行,同德善行,同道践行。”
同心向行,方向是最重要的,我们相向而行;同德善行,基于一样的德行和理念,我们所作的事业是救人于危急之中,即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是关乎于中国的未来;同道践行,踏踏实实的实践与创新,在中国的历史的舞台上,贡献我们的一医之力,一群人之力。
(四)对医者、对民众、对社会说的话—
“要树立三敬理念。医者要敬畏生命,民众要敬佑生命,社会要敬重生命。”
对于医者来讲,我最想说的一个关键词是要敬畏生命。因为凡事都是由“畏”开始,由“敬”去延展,对于生命来讲,医者如果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的话,你就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担当;对于民众,应该是敬佑,对于生命的一种呵护和庇护;对于社会来讲,应该崇尚敬重生命。所以我历来主张,只要有一颗心灵在乎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做的。
在王立祥教授理想的心肺复苏、科普医学的大医中国梦里,连接着世间人们的今生、现世与未来;连接着中国的医学历史、当下的全民健康国策,也连接着未来中国的健康福祉;还连接着中华民族责任担当精神、医者仁心的使命与中国医学独立于世的创新。
专注地听着王立祥教授的讲解,时间不知不觉已到正午,我们起身告别。恰在这一刻,阳光洒进办公室,一片明亮,不由地想起《庄子•人间世》里的一句话,“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预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善良的祝福,以及美好的憧憬,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王立祥教授与他倾其一生所做的心肺复苏和中国科普医学事业,也正如他的名字,立言、立行、立德,庇佑人类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