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制药类专业实验教学反思与改革初步设想
2018-12-20黄天舒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黄天舒 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化学制药类专业是以化学工程技术、生物工程、药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后产生的新兴学科。该类学科注重实践,是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创新性和应用性学科。而实验教学作为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重要媒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化工制药类专业实验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素质科学人才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1 传统化学制药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1.1 以验证理论知识为重点
在重视理论,轻视实验的传统观念下,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态度较随意。针对教师要求的书写实验报告仅是照抄实验指导,忽视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在实验课上主要依赖老师讲解指导,完全按照实验手册进行。全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本学习形态和课堂学习类似,丧失了实验课程创新实践性,学生思维能动性被抑制,不利于综合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实验项目单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实验体系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融合以及忽视了制药过程中工艺性要求,使得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学校与企业脱离,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实验选择和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偏向操作简单可行的实验,或者将某些复杂过程提前完成,对学生的要求仅为了解过程和实验原理,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锻炼。
1.3 实验课堂资源限制
首先是学时限制,传统教学方法中每次一般为2-4小时,且由于总学时较少,单次课程安排实验内容可能较多,部分实验如柱层析、重结晶等操作在单次实验课程中难以完成,学生无法参与完整实验,导致实验不够系统连贯。其次是实验器材用品不足,学校近几年进行了扩招,然而相应的教学资源未及时扩增,出现资源短缺,使得实验小组人数过多,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要求。同时部分仪器配备不全或老化,影响实验进度和安排。
2 化学与制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设想
2.1 教学实验循序渐进
分层次安排实验,第一层次为基本实验单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反应装置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第二层次为综合实验单元,训练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实验能力;第三层次为设计创新单元,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查阅相关学术研究,探索创新实验设计思路,并将其应用到实验当中。
2.2 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黑板板书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且较抽象,数字化媒体时代下,学校应在教室配备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等数字化教学形式,以图像和声音等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也可摈弃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被动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探究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改变传统实验教学课程中的主客体,培养一批真正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2.3 绿色无害化实验流程改进
完整的化学制药类实验不仅应该关注实验反应结果,还应该包括实验前的前期准备和实验后的废气废水后处理。学生对于过滤、蒸馏、重结晶、萃取、干燥等单一方法的操作较熟悉,然而将其运用到反应物后处理过程中时存在无从下手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反应原理理解不透彻,导致对于反应体系产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性质理解有偏差或者无法掌握。因此试验后处理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良好方式。
2.4 实验原料合理使用
推行原料循环利用,如对于萃取时使用的溶剂在使用后集中重新蒸馏后再利用。实验原料选择不易铺张浪费,能够反映实验现象即可,从而降低单次实验成本,也可利用节约的成本多开设实验组,以尽可能使得所有学生都动手操作为宜。
2.5 实验教学考核标准重构
化学与制药类专业为综合性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应综合全面,最终的考核方式也要多元化,将平时表现纳入考核,实行奖励加分制度,促进学生日常上课积极主动性,进而达到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2.6 制定实验室开放日
提倡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回顾实验课堂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小实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实验,并监督实验安全,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创新以及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3 结语
总之,化学与药物制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是必须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当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途径,但实验体系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各高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