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的构建

2018-12-19庞立昕崔三常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庞立昕 崔三常

摘 要 现在突发性事件和网络即时言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除了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应加强对于突发性事件和网络即时言论的应对,以防止大学生思想意识受到错误思想言论的影响。具体举措包括: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应对平台和机制;成立学校层级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网络舆情的紧急应对机构;完善对大学生个人突发事件的关怀机制;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释疑解惑。

关键词 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紧急应对机制

作者简介:庞立昕,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三常,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342

进入到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网络的高度发达所导致的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接收的非高校教育渠道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来自高校教育渠道的信息。如何梳理、筛选、辨识这些信息是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各种社会信息零距离、无延迟的传播速度甚至不给人们任何的反应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各种思潮形成的周期越来越短,其一旦形成就可能立即席卷整个网络。尤其是一些错误的思潮,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导致预防时间和空间被不断压缩。网络突发舆论和信息的即时性使得信息一旦发布就会立即抢占人们的第一思想认知,而这种认知的改变越来越困难。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强依赖性,网络的错误信息和舆论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效就将大大削弱。如何应对社会突发事态、网络即时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本文建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急应对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急应对机制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他们要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价值观、情感心理趋向成型、成熟。高校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但高校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孤岛,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因此如何让高校成为立德树人、安定团结的一方净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高校从来就不可能远离各种社会事件、社会运动。相反,高校就是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不断回应和意见领导中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都会在高校校园交汇、碰撞。

高校应该是一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场所,但同时还要对各种错误思潮及时进行甄别过滤。我们要坚守住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就必须及时对各种新颖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鉴别。因为某些错误思潮会以新的形式、新的包装不断在高校抢滩登陆,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需要整个高校都要行动起来,除了要守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还要建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阵地。

社会各种突发性新闻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和中学生相比,他们初具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大学生的思维中蕴含着理性思考的成分,但是也存在着遇事容易冲动,凭借自己的直觉看待问题的现象,加之长期集体生活的习惯使得大学生个体极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独特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鲜知识、事物非常感兴趣,具有社会责任心,热衷于对时事和重大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社会阅历,对于事件的分析偏于感性,易情绪化。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课堂和书本早已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唯一渠道,大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所充斥的各种舆论和信息不断挑战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极易受到各种突发性社会事件的错误信息、网络谣言和偏激观点的影响。这些错误信息和思想观点可能使大学生本来的“三观”发生动摇,甚至挑战大学生长期教育所构建的认知体系。

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应对这些问题存在着短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学科意识,强调对于大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引导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重视理论阐述,对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批判;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缺乏对于时事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对于各种突发性事件和各种突发性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对的即时性。是否在课堂上对突发性的社会事件或重大政治新闻进行分析解读,这全凭老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的老师愿意结合理论帮助大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有的老师则可能出于稳妥考虑对现实问题避而不谈。有些解读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老师能够给大学生以正確的思想引导,而有些理论水平较差的老师则可能给出错误的解读,对大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引导。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和团委与大学生接触更为紧密,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动态和思想状况变化,但是这一群体的思想理论水平相对不高,很难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

各种社会事件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确定性。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难以及时应对这些问题。因而,高校建设专门的应对机制有其必要性。这一应对机制要注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方面对不同事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另一方面还须反应及时,在第一时间介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的功能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主要针对“三高”问题

高校环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长效教育机制主要功能是帮助大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意识形态体系。而紧急应对机制则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判断各种具体突发性问题,它能起到预防事态蔓延、疏导情绪、引导舆论的作用。大学生经过长期的理论教育,虽然在头脑中形成了对于世界的知识性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社会经验,对很多社会现象和突发事件皆缺乏成熟认知。大学生长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虽然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的是非善恶的认知和评价标准,但是由于不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其判断易偏向片面、简单。而建立紧急应对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准备判断形势,分析事情的是非好坏。比如,当网络出现故意抹黑历史英雄的事件时,它可以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事实真相,并向大学生解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又如,当网络出现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时,它可以向大学生详细解释其背景,讲解我国政府应对的立场和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是针对即时发生的具体事情,所以它不像长效教育机制一样具有普遍性,并且覆盖全体学生。这一机制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高危阶段和高危事件,即“三高”问题。所谓高危人群,主要是思想比较偏激的、性格偏执、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同学。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往往和多数同学不一样,对于他们的思想动态要给与特别关注。学校不要把他们看作异类,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看法,应该要认真对待,积极回应,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个别思想偏激的学生,不应在课堂上与之辩论争吵,更不能发火,要在课下进行积极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要重点做这类同学的思想工作,一对一、面对面的思想沟通会更有效果。还有就是遭遇突发状况或变故的同学,例如家庭出现变故、感情出现问题、利益遭受损失等。学校应及时掌握这些同学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学会从挫折中磨砺自己。所谓高危阶段,就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容易发生思想波动的时期,例如入学初、毕业前等。针对大学生入学初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学校要组织上好第一课,对于新入学的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尽快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毕业前,由于面临就业压力、恋爱问题、升学压力等现实问题,思想往往会出现波动甚至走向极端。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所谓高危事件,就是出现重大的天灾人祸、新闻事件,特别是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敏感事件。当出现重大的天灾人祸时,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恐慌心理,要通过及时消息公开、心理疏导等措施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当出现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挑动学生的民族情绪事件时,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愤怒情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正确的爱国主義教育,对错误的民族主义情绪要及时进行矫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是长效机制的重要补充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在大学生头脑中建筑思想意识的阵地,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逻辑认知体系,长期的理论熏陶和灌输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会形成潜移默化的认同。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大学生在接受长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学校的各种事件、学生个人的重大变故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如同在大学生的发展中长期构筑思想意识的阵地,让大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形态,而一件件突发性事件就如同一次次冲锋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学生个体所遭遇到的一些事件,或在社会和媒体上看到一些事情,都极有可能导致个体长期建构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崩塌,切不可轻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对此着具有防堵作用。目前有很多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长效机制,忽视应急机制的建构。试想,如果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一个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将学生长期建构的思想意识堡垒摧毁。

应对突发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补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短板,真正地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到实际。当党和国家出台新的政策时,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向学生传达、讲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及其对国家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当出现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时,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分析事件,不以偏概全,不被某些舆论错误吸引,而牵着鼻子走。当学校发生关系学生利益的重大事件时,学校、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向学生介绍、讲解学校政策,帮助学生理解事件,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当学生个人发生重大变故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急应对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应对平台和机制

网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网络既是大学生接受各种信息和舆论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进行意见互动和情绪发泄的重要场所。针对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场所这一现实,高校应建立网络应对平台,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善于利用这个平台。首先,要实时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和舆情变化。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时事预测分析能力,快速应对引导能力和事后理论教育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觉悟高、政治把握力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优势,要帮助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和舆论进行理性分析和论证。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对此,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建立机制支持,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中扮演正能量的角色。

(二)成立学校层级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网络舆情的紧急应对机构

学校层面应成立紧急事件和舆情的应对小组。应对小组一定要坚持效率原则,及时了解掌握突发事件起因和过程,迅速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对于事态发展进行判断,做出有效反应措施。当出现重大的事件或网络舆情时,学校应及时组织或邀请相关专家分析相关问题,在学校层级形成共识,凡是出现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重大问题学校应根据上级要求安排部署,第一时间作出权威说法、权威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承担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主要任务。针对热点问题,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也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中的形式解答学生疑问。学校要支持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勇敢地在课堂上讲。对此,学校应急小组要给出指向性意见,不能只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而要统一思想、统一立场,并且一定要坚持即时性原则,思想工作绝不能滞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应对,不能被动坐等上面的意见。在没有官方权威说法前,学校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问题,不要以偏概全、不要被误导、更不能偏激。

(三)完善对大学生个人突发事件的关怀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是务虚,还要务实。要让学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要把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对学生所关心的具体事例的讲解紧密结合起来。这个工作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做,但是明显是不够的。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的实际问题中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一个一个的具体生活细节中、具体的事件解决过程中,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

学校应针对学生个人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的思想干预。由于网络的发达便利,现在的大学生与外界联系更加频繁紧密,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今的学生除了传统的学业、感情、就业等问题以外,打工带来的经济纠纷问题,网络诈骗而带来的人身财物的安全问题等层出不穷。还有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家长大都是70后甚至80后,离婚率的上升所带来的问题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为父母离婚而对大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的案例越来越多。学生个人或家庭出现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都会是极大的冲击。学校长期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但是当突如其来的变革发生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并不一定能够从容应对。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及时的应对机制介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各司其职,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做好情绪的转化和引导工作。

(四)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释疑解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高校既要在宏观上回答学生的理論疑惑,也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这是在微观上为学生解答人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问题所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方法。当高校真正做到对于大学生人生各种释疑解惑才真正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工作者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大学生人生的各种迷惑,才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坚守住三尺讲台这个阵地,回归理论、回归课堂,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愿意、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善于讲解理论知识,还应善于分析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不仅要围绕着教学体系展开,也要随时穿插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而这个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更是高校的责任。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让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和其他的支渠道共同发挥好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灌溉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让高校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防御好来自各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对于突发性事件,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进行事后再教育。可以采取形势报告会、讲座等形式,组织大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涉及到法律问题的,组织大学生开展法制专题教育,从突发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涉及到国家、民族情感的,组织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在突发性事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大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通过交流对话,化解疑惑或误解,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