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妈妈
2018-12-19
近期某电视节目上,有一位妈妈的言行引发了人们热议。她已经70多岁了,自豪地宣称自己对已年近40岁的儿子“全方位照顾”。她的生活格言是:“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不管儿子走到哪里,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儿子的每一段感情经历我都知道,都有干涉……”
好奇的观众还挖出了这位妈妈几年前录制的访谈节目,发现她果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全权”掌控着儿子的生活。儿子虽有反抗,但后来便渐渐妥协了。
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样的爱让人窒息;有的说,这位妈妈的思想在她那个年纪的人群中并不少见。网友们纷纷庆幸自己的父母不像这样,新一代父母比上一代改变了很多。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有“同款”家长,只不过掌控的程度不同而已;还有人冒出来表示羡慕——父母对自己毫不关心,宁愿被束缚也想尝尝被人疼爱的滋味。
一段节目激起人情百态,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情况,并与之作比较呢?我们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一下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吧。
首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和响应程度;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的程度。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将教养方式大致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
在上文提到的这对母子的关系中,虽然母亲给孩子的疼爱很多,但儿子却经常感觉到压力很大。比如,这位妈妈曾提到,要求儿子只喝自己榨的果汁,儿子想喝白水也不允许。还说她在大冬天做了一份菜,手都冻裂了,儿子知道便放下筷子,说不喜欢,不吃了。这可能是因为他不希望妈妈为了一道菜这么受苦。可是妈妈觉得这都是自己的爱意,儿子怎么能不接受呢?后来妈妈把菜放在面里,端给儿子,儿子还是默默吃了。妈妈认为,这是儿子向她道歉的表现。
在这些事例中,当儿子表露出与母亲不同的意愿时,母亲往往不能接受儿子的观点,而是采用自己的方式让儿子接受自己的控制。这就属于典型的专制型教养。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中,父母会给孩子提出很多规则,孩子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顺从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不能及时察觉并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见,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听话并尊重他们的权威。
这种教养方式限制性最强,孩子几乎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让孩子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受到这种教养方式的影响,接受太多的控制,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能力差,没有主见等。
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接纳孩子的意见,并作出回应;能够认识并且尊重孩子的观点,以合理、民主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性,但在面对具体情境时又比较灵活,孩子的心理状态等各方面比较健康。
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反而会纵容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
在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自身性格方面的原因,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甚至会拒绝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对孩子也没有什么要求。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较为淡漠。
在这四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是将关爱和控制结合得最好的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哪有教科书上那样完美的父母呢?有时关爱太多,有时要求太多;有时忽略我们,有时又束缚我们,让人苦恼。
而且,就算是拿着分类表对号入座,父母和孩子对教养方式的认知恐怕也大相径庭。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妈妈,她恐怕认为自己属于放任(溺爱)型:爱孩子都失去自我了,要星星就给月亮,至于对儿子的控制,那是因为“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当然,大多数的家庭并不会那么极端。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也会因孩子的反馈而受到影响。我们还处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生理发育不完全,心理上也没有完全独立,不能独立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需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依赖于父母的教养。
但人与人之间,任何一段关系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过去兄弟姐妹众多的年代,可以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性格不同,与父母的互动不同,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往往也可能不同。所以,父母并不总是一把硬邦邦的戒尺,从我们诞生之日起,他们也在学习、适应做父母,学会如何与我们相处。
因此,如果因为与父母的关系而苦恼,首先不妨思考:
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然后以稳定的行为方式呈现给父母——注意,稳定很重要,因为我们处于没有完全独立的人生阶段。如果说风就是雨,三分钟热度,不坚定不靠谱,那么你的诉求只会被当成小孩子的一时兴起,不会被认真对待了。
结果会怎样?我们当然无法百分百保证与父母的想法达成一致,自己的诉求全部被接受,但比起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或压抑自己来逃避,这样做可能好得多。
此外,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对父母的看法,也会被“身在此山中”迷惑。我们接受父母给予的物质和生活上的照料,受到他們精神上的呵护,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他人的依恋关系。因此除了生理遗传的特质外,我们的行为模式也会与父母相似。观察自己时可能无法察觉,但如果把目光转移到周围人(如朋友、同学)的身上,就会发现这十分明显。所以,不妨听一听身边其他人的看法,老师、朋友、专家……都可以,他人的意见可能会给我们新的方向。
改善并促进与父母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尝试与父母构建美好的亲子时光,比如一起去看一部电影,表达对电影情节、内涵的看法,也听听父母的感想,积极交流,促进对彼此的了解。在家里主动为父母做一些暖心的小事,为建立亲密的关系添砖加瓦。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心建立一个高效、良性的循环,使我们在家庭之外的活动中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