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8-12-19施兰娟
施兰娟
【摘要】通过将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应用于班级管理,落实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團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推进班级有效管理。
【关键词】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自主管理;应用
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运用小学合作管理的模式,落实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将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就是指班主任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从事学习、活动、班级管理,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的管理模式。下面笔者就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科学合理分组,奠定小组合作管理基础
科学合理编排合作管理小组,是实现有效班级管理的前提。因此在编排小组前,班主任应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每组编排4人。组内优势互补,组员实力相当,这个小组不仅是班级管理中的合作小组,而且是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管理小组拥有自己的组名和口号,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自己的组内公约。组内成员职责清楚,设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宣传员,组员内分工明确。例如: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协调组内各项的事务;监督员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好本组组员的学习和纪律,督促组员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遵守班级各项纪律;记录员则是记录本组每天完成的事务以及遇到的问题,包括学习的、班级管理上的,并统计本组成员个人得分和小组积分;宣传员除了要将小组日常学习、小组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协调共同商量解决,及时向老师汇报不能解决的,还负责将小组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小组内成员分工定期进行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获得不同的经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每位组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得到锻炼。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不仅让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变得轻松,还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内成员是根据他们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编排的。例如,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小组长,这样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起到领头的作用,而且在日常学习中起到表率作用;由自制力强的学生做监督员,能够监督其他组员约束自己的行为。
合作管理小组一旦组建起来,小组成员就必须遵守组内公约,服从管理。比如遇到上课开小差的组员,监督员要及时提醒和制止,该组员必须马上纠正自己的行为,不能有异议;开展大扫除时,组长分配劳动任务,组员不得挑三拣四等。当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准守组内公约,各司其职时,小组乃至班集体的各项事务就井然有序了。
二、课内外管理相结合,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不应孤立存在于班级管理中,而应积极引入到课内管理中,实现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一体化”。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各个小组成员在相互配合协作、磨合中学会了与人分享、与人合作、互助互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表现出一定的默契。
在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中,明确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例如:组长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负责安排组员的学习任务、协调组员关系;监督员是合作学习的监督者,促进整个活动有效推进;记录员负责将学习过程、路线、方法、成果进行记录;宣传员负责将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通过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共同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提高学习有效性。
将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应用于课内,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积极开展小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小组成员在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合作学习中,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落实小组合作管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时,把“学会学习,学会劳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列为21世纪四大教育支柱。然而现在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习惯独立,性格上表现自私,不会与人分享与合作。
在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中,每个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班级学习和管理中的各项事务都需要团队相互协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这就需要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协作。
此外,在小组合作管理中,引入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的量化考核方式,个人的表现不仅是个人成绩,而且影响着小组整体成绩,这样不仅要求学生个人表现优秀,而且要求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学,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推进班级有效管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主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管理中,建立了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小组上台合作展示结束,由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在班级卫生值日中,由其他小组进行监督并对其结果进行评分,在评分中,学生学会了借鉴他人促进自我的成长。对学生小组合作管理的结果,班主任定期根据量化考核的结果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并对优秀进行表彰,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小组合作管理的积极性。
将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以后少管、少付出的角度出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让每位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为班级尽责,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推进班风建设,形成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严明的纪律和融洽的同学关系,有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的班集体。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管理地位。把管理任务分配到每个小单位中,不仅减轻班主任负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治、自主中,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在自我管理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班级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宜文娟.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一体化模式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3):72-74.
[2]赵燕.小学班级管理的小组合作模式实践探析[J].吉林教育,201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