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造字,异曲同工:伏天vs.canicular days

2018-12-19高桂珍

英语学习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天狼星拉丁语文化圈

高桂珍

夏季最热的日子,在汉语文化圈1叫伏天;在英语文化圈则为canicular days。

那么“伏天”和canicular days指的确实是同一个概念吗?伏天,通俗来讲,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用专业的话来说,“伏天”指的是出现在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与处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之间的,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濕、闷热的日子,一般持续三、四十天。按照阳历计算的话,大概处于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期间。

再来看canicular days。canicular days是“the hottest weeks of the summer”(夏天最热的几个星期),通常发生在阳历七、八月份。

所以,就概念而言,“伏天”与canicular days确实一致,可谓是汉英翻译的完美对应。然而,让人惊叹的是,这组“对应词”的“完美”不止于此。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细细观察,会发现两者除了概念上的对应,还有其他更加微妙的对应关系:伏—— canicular;天—— days。

days与“天”的对应自是不必多说,问题是canicular与“伏”之间的关系。canicular来源于拉丁语,与canine(n.犬;adj. 犬的,犬科的)同源。所以,canicular days在英语中的俗称就是dog days,即“犬日”。所以,现在再来看“伏天”与canicular days(dog days),二者的微妙关系就一目了然了:“伏天”与canicular days不仅仅是概念一致,在字形上也很相似——都少不了一只“犬”。那么,这只“犬”到底是一只怎样的犬,在夏天的“热”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为什么中西文化里的“热”都有这只“犬”的存在?这是纯属巧合,还是大有渊源?

先来看英语canicular days中的这只“犬”。canicular的释义如下:

adj. 1. relating to or especially immediately preceding or following the heliacal(太阳的)rising of Canicula(the Dog Star,天狼星)

2. of or relating to the dog days of summer

用汉语来简单解释的话,canicular就是“天狼星的”和“酷暑期的”这两层意思。再追溯其词源,canicular源自拉丁语的Canicula(天狼星)。所以,canicular的本义是“天狼星的”,词根can就表示与犬相关的意思,比如canine表示“犬的”。

而天狼星还有一个更为专业的称呼——Sirius,源自希腊语Cyon seirios(“灼热的狗”),是古希腊人对天狼星的称呼。其中seirios意为“灼热的”,cyon意为“狗”。希腊语cyon衍生出了cyn这个表示“犬”的词根,比如cynic(“犬儒学派的”“玩世不恭的”)。天狼星Sirius即由Cyon seirios中的seirios演变而来。

说到此,如果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天狼星”的两种叫法——源自拉丁语的Canicula和源自希腊语的Sirius,我们会发现两者与希腊语Cyon seirios的高度相似性。拉丁语Canicula中表示“犬”的词根can,与希腊语中表示“犬”的词根cyn很相似。众所周知,拉丁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着传承关系。所以,天狼星的最原始版本是古希腊人叫的Cyon seirios,之后由Cyon seirios分别衍生出了两种叫法:源自于Seirios(“炽热的”)的希腊语叫法Sirius和源自于Cyon(“犬”)的拉丁语叫法Canicula。因此,天狼星不管是Sirius还是Canicula,从源头上本就与“热”和“犬”密不可分。

那么,回到canicular days,含有“天狼星”这只大“犬”的canicular days究竟是怎样成为了“夏季最热的日子”呢?这只大“犬”又为什么总是与“热”形影不离呢?这是因为西方的占星学家在很早以前就发现,每当天空中的天狼星与太阳共升共落时,恰好是每年天气最炎热的那几周。所以他们认为天狼星的光和太阳的光合在一起,才是夏季天气炎热的原因。于是,天狼星就开始与“热”有了无限的交集,而原本表示“天狼星出现的日子”的canicular days就成了“夏季酷暑期”的代名词。说到此,顺便提一下“天狼星”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热、植物枯干、河水泛滥”等贬义象征,在中国古代,天狼星也是一个“不祥”的存在——象征“侵略”。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曾豪言壮语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处的“天狼”正是用象征侵略的“天狼星”来指代当时侵扰北宋西北边境的西夏。所以,虽然身为“夜空中最亮的星”2,天狼星在众多文化中却名副其实地担当着“灾星”这一名号。

由此,我们得知,英语文化中canicular days里的这只大“犬”,是与太阳共升共落的“天狼星”,而它也正是夏季酷暑期的罪魁祸首。

再来看汉语“伏天”。“伏天”中的这只“犬”又是怎样的一只“犬”?

汉语“伏天”中的“伏”的释义如下:

1. 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

2. 低下去

3. 隐藏

4. 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

5. 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

6. 使屈服;降伏

7. 姓

那么多层意思,哪个才是其本义呢?这就要参考一下“伏”的字形演变——

由此可见,“伏”最初是一只“弯腰的犬”,并没有“人”,其本义是“俯伏、趴下”,即“人如犬那样地匍匐着”。自金文起才加了“人”作偏旁,自此,“伏”成了会意字,从人,从犬。而其之后的所有意思,显然都是由“俯伏、趴下”引申而来的。那么“伏天”里的“伏”是这个意思吗?我们再来追溯一下“伏天”的来历。对此要提三种说法。

第一种:“伏天”的“伏”源自五行家的叫法,又被称为“长夏”。按照五行家对季节的安排,一年分为五季——春、夏、长夏(伏)、秋、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如果按照一年四季来安排的话,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而由秋到冬为“金生水”,冬到春为“水生木”,春到夏为“木生火”,这几季的转换都是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夏为火,秋为金,夏到秋是“火克金”,金不敢出来,所以要“藏伏”一段时间,而这段“藏伏”的时间就被五行家称为“伏”,属性则被归类为“土”。所以,五行家按照五行的属性,将一年分为五季。而这五季中的长夏——“伏天”中的“伏”就是“藏伏”的意思。

第二种:关于“伏天”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张守节正义:“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由此可以看出,民間认为“伏天”的燥热之气是地下所散发出来的阴毒之气,并且他们认为“狗,阳畜也”,便用杀狗淋血、把狗皮悬挂于城门的方式来驱邪避毒。由此可见,“伏天”与“杀狗”的关联自古有之。

第三种:除了以上两种相对正式的说法,民间还有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热成狗了”颇有些相似。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伏天”与“犬”也确有关联——甲骨文中的“伏”本就是一只趴着的“犬”;古代民间有杀狗驱除毒邪之气的习俗;伏天时人像“犬”一样“宜伏不宜动”。

经过一番追根溯源,我们终于了解了“伏天”与canicular days的“完美对应”关系——概念一致,字义方面也都与“犬”有关。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汉语“伏天”中的这只“犬”与英语canicular days中的这只“犬”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虽然两种文化中对于“酷暑期”的表达里都有一只“犬”的存在,但是此“犬”却非彼“犬”。canicular days中的“犬”来自夜空中最明亮的“天狼星”,而“伏天”中的“犬”则是只接地气的“俯伏、趴下”的“犬”。

所以,尽管“伏天”与canicular days造字的初衷不同,但是结果却是“完美对应”,让人不得不感叹中西造字的异曲同工之妙。

1. 汉语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是指在文字上受汉字影响而文化、习俗相近的国家(民族)和地区。

2. “夜空中最亮的星”:天狼星在夜空中暗于金星、木星等行星,所以严格来说,它应该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不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被人们简称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猜你喜欢

天狼星拉丁语文化圈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猎户座大星云
圈里事儿
以意大利传教士为例浅谈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中世纪至十九世纪法国拉丁语教学方法的变迁及借鉴意义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人类故乡大猜想之天狼星
天狼星变色之谜
“本”、“体”、“本体”词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