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全七美

2018-12-19王开林

现代妇女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男生定律缺点

王开林

在地球范围内,十全十美的人书上有过,现实中从未有过,某些被理想化的人物距离这个标准也差一条街;十全九美的人,非圣即贤,极为稀缺;十全八美的人,为数不多,运气好的话,你有可能在步行街偶然遇见;十全七美的人,在我们身边就能找着。

家长教育孩子,也不用求全责备,更不要吹毛求疵。

一个人贵在自知,自知者明。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非常欠缺,能够达到七成就很不错了。我曾与伊美有过一次“交锋”。我批评她懒,不做家务,她说那不叫懒,应该叫不添乱,不添堵,不帮倒忙;我批评她馋,爱吃零食,她说那不叫馋,应该叫胃口好;我批评她磨蹭,效率不高,她说那不叫磨蹭,应该叫从容不迫;我批评她顽皮,喜欢闹腾,她说那不叫顽皮,应该叫活泼;我批评她注意力涣散,脑子里经常跑野马,她说那不叫注意力涣散,应该叫想象力丰富。

反正是每次我批评她的缺点,她总能狡辩和巧辯,为自己脸上贴金。为了让伊美走出这种自我认知的误区,我请她的外公、外婆、两位姨妈、两位姨父做评委,这就叫“旁观者清”,由他们来评定她的优点和缺点,比父母的评定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从此她的狡辩就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一个人贵在自胜,自胜者强。孩子的纠错能力比较差,就算他们清楚自己有某个缺点,要把它改掉总是难于上青天。邻居家有个小男生,父母在家,不许他玩电游。但父母不在家,他就没日没夜地玩,废寝忘食,尽管父母想了许多奖惩办法,但他仍是屡教不改。后来,还是做父亲的拿定主意,带他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替代玩电游的兴趣点,小男生成为了围棋好手。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寻方向和目标,但要孩子战胜心魔,还得靠他自己下功夫。在另一个单元里,有个孩子成绩很好,父母管教甚严,放学回家就自觉学习,很少见他下楼跟其他同龄人玩,这样过了几年,孩子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却不幸患上了抑郁症。父母非常懊悔,讲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对孩子,我们管束得太紧了,要求得太高了,他像一只不合群的孤雁,与人相处,格格不入。他这个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往后得让孩子过得宽松自在,相比学习成绩,身心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女儿,我愿意采用“七成定律”,凡事能做好七成就行,优点达到七成就够,成绩能超过七成同学就顺利过关。不要求她独占鳌头,不要求她名列前茅。

定律是僵的,问题是活的。伊美没吃完饭,我不许她离桌,浪费粮食可耻,她顶嘴道:“老爸,你看清楚啊,我吃完七成了!”伊美的作业没做完,她想偷懒,糊弄过去,我责令她立刻补齐,她抱怨道:“我都做完八成了,你的定律不管用了吗?”经过一段试行期后,我将“七成定律”的内容简化为:“七成优点,七成绩效,七成认可,七成反思。”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执行效率。

如果女儿能够做到十全七美,我就心满意足了,晚上做梦都会笑醒。

时间一长,女儿很享受“七成定律”带来的宽松环境,她感觉毫不费力,游刃有余。有时,她拿到好成绩,弹琴、绘画、打网球受到了表扬,难免小得瑟,便存心敲打我:“老爸,这‘七成定律很容易达标啊!一点都不难。”我就及时提醒她:“一时一事,达标容易;一生一世,达标的难度可不小。就算你有‘七成优点、七成绩效、七成认可,诚实地回答我,你有‘七成反思吗?”我这么一问,她就闭上嘴,不吭声了。

(燕子楼下摘自复旦大学出版社《我跟孩子讲道理》一书)(责编 悬塔塔)

猜你喜欢

小男生定律缺点
“最具期待小明星”
倒霉定律
跟踪导练(五)2
万有引力定律
缺点背后的阳光
耐人寻味的定律
食堂定律
胡同里的口哨声
甘油白醋美白法
挨打有因 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