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互利
2018-12-19隋岩
隋岩
当汶川发生地震之后,有数万名志愿者赶到了灾区,帮助当地的人们渡过难关;当雪灾发生时,有无数的好心人为滞留在车上的旅客送去食物和水;当街边的老人摔倒时,小朋友都会跑过去扶老人起来;当年幼的小朋友身患重病时,好心人会倾尽全力地帮助他。几乎所有惨剧的现场,都能够找到人性中闪光的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作为社会或者家庭的一员,人与人之间会选择互相合作,在灾难面前共同面对,危机时刻甚至愿意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些感人的行为让受难的人感到了温暖,也让社会上的其他人感到人间的温情。在我们歌颂人类高尚品质的同时,不妨来探讨一下这其中的心理因素。
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在一段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件“撞车救人”的事件。
带着朋友驾车出游的高先生用自己的车挡住了一台刹车失控的轿车,两车一起滑行十几米后停了下来,从而成功地避免了一次车祸的发生。事后证明,失控车辆的车主当时酒后驾驶,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行驶,造成车辆侧滑。
这位25 岁的高先生回忆说:“我当时慢慢加速,试着从侧面靠近他,然后再减速挡住了他的路,于是他的车就撞到了我的车上—这是当时我唯一想到的能让他的车子尽快停下来的办法。”
当那位酒驾的车主万分感谢高先生的救命之恩时,我们来分析一下高先生的动机。他是出于什么原因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一个路上的陌生人呢?他是一直在考虑自己的利益,还是出于人类本能做出的助人行为?首先,我们来说一点题外话。
在一个关于“利他行为”的实验中,来自美國和日本的实验对象都被问到了这样一个的问题:“如果有三个人都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中,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你只能救出一个人,你会选择谁?这三个人分别是兄弟、叔叔和熟人。”实验发现,那个血缘关系最亲的人,是他们最想救的人。当被问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三个人想要找你帮忙办件事,你会更愿意帮助谁?”答案依旧是亲缘关系最近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按照遗传学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到,兄弟与实验对象有着二分之一的基因重叠,叔叔与实验对象有着四分之一的基因重叠,熟人则可能与实验对象毫无血缘关系。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去帮助面临困境的亲属,因为他们是和自己有着亲缘关系的人,他们身上带着和自己相似的遗传基因,帮助他们等同于帮助存留自身的基因。心理学家将这种利他行为称为“针对亲属的利他行为”。
实际上,实验对象并不需要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助亲人,然而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选择。这种行为出于保护家族基因的目的,成为了利他行为的一种动力。但是,高先生和酒驾的司机是陌生人,根本不存在这种亲缘关系,为什么他也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呢?
基于这样的疑问,心理学家研究了“互惠性的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在发生时,所有人的心中都存有一个默认的共识,那就是“今天我帮助你,明天你就会来帮助我”。人们抱着这样的心理期待去真诚地帮助别人,同时使得利他主义有了存在的意义。当然,这种“互惠性的利他行为”同样具有进化的意义,因为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同时也保护了群体的基因延续。实际上,人类学家在其他动物种类中同样发现了这种“互惠性的利他行为”,进一步证明了这种“互惠互利”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当老鹰捕猎兔子时,几只鹰会组成一个“战斗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捕获猎物。有一只鹰会在地面上乱走,从而惊扰到藏匿在草丛中的兔子,让它们变得惊慌失措,从草丛中跑出来。这时,在高空中盘旋的其他伙伴就会飞速攻击,俯冲到地面将兔子擒住。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增大捉兔子的概率。
在吸血蝙蝠的世界里,同样存在这种互惠互利的利他行为。有一种吸血蝙蝠只能靠吸食动物的鲜血为生,一旦它们连续三个晚上没有吸血,就会被活活饿死。但是,吸血本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即使倾巢出动,也不是所有的蝙蝠都能吸到血。这时,那些吸到血的蝙蝠就会用鲜血喂养快要饿昏的同伴,从而让它渡过难关。当然,下一次可能是这次快要饿昏的蝙蝠吸到血,它也会大方地奉献自己的食物,帮助其他同伴。
当然,完全用“互惠利他”的概念并不足以解释社会中的所有助人行为。因为研究者发现,即使在没有互惠期望的情况下,人和动物也会选择和同伴继续合作或者分享资源。比如生活在纳米比亚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中的优秀猎人会将打回的猎物和其他成员分享,即使那些打猎技术较差的猎人永远也不能给予回报。
这项研究证明,除了出于种族延续需要的利他、互惠性的利他之外,在利他行为中,还存在个体差异。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