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闯关 1984年12月24日
2018-12-19钮文新
钮文新
1985 年3 月30 日,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就价格改革、工资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
1984年12月24日,中央批准了《关于1985年价格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指出: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方案确定了“放调结合,小步推进”的价格改革的基本方针。
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唯一“航标”,正所谓“价格决定资本流向,资本流向决定资源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如何把商品定价,从计划定价转为市场定价,应当说,没有准确的价格信号,就不可能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但是,价格改革绝不是一放了之,因为价格关乎国计民生,甚至关乎政权稳固。
提到价格改革不能不说“莫干山会议”,1984年9月3日至10日,《经济日报》等媒体组织124位青年经济学家在浙江德清县的莫干山上闭门开会,会议形成7个报告,事关价格、企业、股份制、金融体制、农村等方面的改革和开放的研究。这些报告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史上的开创性时刻”,同时对1985年价格改革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从史料看,全力推进价格改革正始于1984年国务院经多次研究论证而最终形成的《关于1985年价格改革方案》,其中确定了“放调结合,小步推进”的基本方针。这年12月24日,中央书记处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指出:“由于过去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其他历史原因,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改革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什么叫“放调结合”?所谓“放”是指放开价格,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调”则指计划价格调整。四个字暴露当年的“价格双轨制”:计划价格和计划外价格(大致等于市场价格)。为何形成“价格双轨制”?因为当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計划为主,市场为辅。老国企所需原材料沿袭“计划价格调拨”,新兴民企则按市场规律,以计划外价格获得原材料。这很危险:第一,特权阶层“从计划内向计划外”倒腾物资赚差价、搞腐败;第二,所有人都想据此发财以致全民皆商;第三,短缺经济下多次倒买倒卖严重推高商品价格。怎么办?“小步推进”实际是指“逐步并轨,推进市场定价”。
但价格改革为何与涨价相伴?原因有三:一是计划经济工资水平决定物价水平,使得计划价格长期低于市场要素应有的价格;二是生产与生活资料长期短缺,供不应求;三是政府没有市场价格管理的经验和工具。因此,第一轮价格改革走到1988年10月,中国CPI增幅达16%,加之6月1日政治局宣布“价格闯关”,并通盘考虑物价和工资改革方案、尤其是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申明“除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之后,不看工资同步调整而只忧物价上涨的群众开始上街抢购。
情急之下,稳定物价变成头等大事,以致9月下旬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一整三年,直至1992年,价格改革才迈出重大步伐。这一年,90%的商品价格交给了市场,国家定价商品降到10%。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更加尊重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这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要义。当然,市场会失灵,市场环境会恶变,所以我们同样需要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只有科学而清晰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际,市场才会更加有效,经济才会更加稳定而繁荣,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厘清市场和政府关系贯穿始终,而价格改革则是其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