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晓明:汽车产业正处在革命性转型的十字路口

2018-12-19张金星

中国汽车市场 2018年6期
关键词:驱动力工业革命汽车产业

张金星

我从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脉络角度来探讨吉利入股戴姆勒事件。看待这个事件首先要放到汽车产业百年发展的大背景下,同时也要放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背景下,建国之后的汽车工业,是把汽车作为生产资料,而不是作为消费品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才从国家战略上和政策上倡导汽车进入家庭,把汽车变成消费品,这才有了到现在汽车产业的大发展。

我们还要看到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以及汽车节能环保方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认识到李书福作为个企业家的战略性眼光。

构建汽车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汽车产业本身就是个全球化、国际化的产业,它的发展有它自身的些规律,汽车产业现在正处在革命性转型的十字路口。听了吴迎秋老师讲的“汽车命运共同体”概念,我感觉非常受启发,汽车产业变革背后的趋向是构建汽车命运共同体,也是在新时代构建汽车文明的使命召唤。

对于全球的汽车产业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少数人的汽车社会,变成多数人的汽车社会,现在全球大约是10亿台保有量,如果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始迈入汽车社会,全球汽车保有量将从10亿台向20亿台规模发展,石油等资源是不是够用?基础设施是不是能保障?

我之前提出来技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还有部分要靠创新,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汽车社会从10亿台增加到20亿台意味着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产业和社会的主导形态,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汽车产业和社会的主导形态,没有这样的一次模式转型,未来多数人的汽车社会无法实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下的汽车主导形态是石油加内燃机加传统的燃油汽车高速公路,福特和丰田的生产方式,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的消费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主导形态,是电力、电池加电机、电动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以及生产方式的个性化定制,还有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创新。这样一个组合,构成了个全新汽车产业和汽车社会形态,它有可能从整体上解决我们汽车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吴迎秋老师提到的汽车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以及构建新时代汽车文明的问题。

汽车产业变革的三大驱动力

汽车社会现在正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一个双期交汇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汽车产业在新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的新驱动下,正在经历产业格局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消费需求是汽车产业发展和创新背后最本质的驱动力。在新的时期,消费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由购买汽车开始转向购买出行服务这种变化是百年汽车发展史上很少见的形态。

第二个驱动力就是汽车的电动化和模块化,它改变了汽车产业传统的垂直体化的组织分工模式,开始向水平分工的产业组织方式和形态进行转变。

第三个驱动力是数字化、网络化和平台化,所改变的是汽车产业的传统流程,以制造为重心,中心的组织形态,正在向以服务为中心,组织产业链、价值链的形态进行转移。这是我认为汽车产业重构背后的三个驱动力。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未来汽车产业正在形成新的格局,特别是供应链侧开始出现模块化的供应商、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和无品牌的代工工厂。消费者中司会出现轻资产的平台、重资产的平台和混合型的平台,最后消费者买车可能变成租车购买出行服务,这些会改变传统的链式格局,变成种网络化的新格局。

李书福着眼的肯定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汽车产业格局,而且这个产业格局不僅仅是中国的产业格局,而是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因为中国背后的三大驱动力,一定会推动中国的企业站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最顶端,基石就是我们巨大的市场能量我们巨大的出行服务需求,我们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我们产业支撑的体系。这些驱动力雒推动我们的企业走得更长、更远。有了这样种趋势性的判断,大家才能很好地认识今天的并购,它是能够走向汽车产业和汽车社会顶端的个路口,也是个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驱动力工业革命汽车产业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精准扶贫下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