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的创新形式研究
2018-12-19张磊
张磊
相较于高校的其他课程教学而言,体育课程充分体现课内外参与实践为主、实践考核优于理论考核的培养特征。无论从基础体能、基本素质,还是从专业认知、专业技能都要求教师在主体参与、实践演示等方面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而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内在的专业认同、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性的发挥来实现专业教学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所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教师及体育教育的发展被提上了新的台阶,体育教师的角色出现了转变,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的教练,而且还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导师。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性构建成为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1. 教师主体性构建的本质
教师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对象性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观内在”,从教育思想研究把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 “致实用”,从教育过程把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化教育”,从教育反思把握。从以上三方面维度构建教师主体性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而言本质上是一致的。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形式及问题分析
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开展文献获取和查询分析工作,2013-2017文献除1篇重复剔除外,共40篇文献,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4篇,期刊文献35篇,见表1。通过文献研究,笔者总结出两方面主体性缺失主导因素。
表1 相关文献查询结果
2.1 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足导致主体性缺失
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影响其主体性建构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关涉到体育教师主体性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系列问题。近20年来,很多高校都以单招扩招的方式进一步扩充学生数量,但是对体育教师的招聘情况并没有与之成正比。超负荷的课程教学导致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工作量,甚至某一运动项目特长的教师需要兼顾多种项目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无暇顾及课程优化、专业发展及师生共同体的合力构建,如此课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对体育课传统授课形式缺乏积极性而导致教和学双方无法实现主体性协同,其他专业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足,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
2.2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弱化导致主体性缺失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体现主体性的关键点,教师作为主体,能够依据自身发展的实然状态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发展领域。而目前现状是体育教师经常迫于时间或工作任务的压力,陷入了要求多、检查多、考核多的困境,从而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无从顾及。即便有专业发展的提升,多数也是完全被动接受式的各种强制性规范化培训。结果逐步表现为我国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能胜任教学工作,但还存在亟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如: 讲解与动作示范能力欠佳、教学组织实施与指导能力不强、结课讲评与课后总结能力有待加强、教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等。
被动接受式的专业自主性发展方式,进一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自上而下的各种指标或规范性要求使得老师们在束缚和压力面前变为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工作认知。体育课程本身可以从内容设计、灵活引导、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等方面改善和优化教师的能动性,却由于现实被动接受的能动性缺乏而迷失。
扩展到创造性的层次,马克思认为创造性是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生命活动。共识性的基本判断是缺乏创造性的体育课堂教育只能是不断地重复和按部就班,而当前教育体育课程主要限定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培养方案中,这是一批初入大学校门,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具有创新性、自主参与和自由选择课程知识的年轻人,故而体育教师的创造性主体功能缺失影响深远。
从教学效果来看,将会呈现出反向的结果反馈形式。在当前鼓励和推动创新的全球背景之中,大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中由于看不到任何特有的创新形式,如此缺乏创造性的课程就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能动性,进而造成学生从思想上提到体育课和体育教师更是以想办法获取学分为基本心态,怎么要求就怎么完成,自主性无从谈起。这样一个反向过程与体育老师主体性缺失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逻辑准确对接。
3. 主体性构建创新形式研究依据、方法与结果
教育部2014年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笔者通过主旨性问题设计与开放性访谈,借助德尔菲法,对南京、扬州、苏州、常州等高校专业资深教师、教学与素质评估管理、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进行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的创新来源与方法措施研究。
表2 专家问卷处理统计表
经过三轮优化、筛选和补充,首先,在主体性构建与创新的必要性问题上高度一致。其次,专家们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方法措施的共识,分别是:个体化能力提升创新、体育教师团队协同的创新、体育教师师生协同的创新促进、优化制度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推动。南京专家特别提出发挥大学城的有效功能。
4. 主体性构建的创新形式
4.1 通过个体化能力提升实现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胜任力模型引入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Bisschoff and Grobler提出了一个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特征和协作胜任力特征。Kabilan提出的优秀教师胜任力素质的评价标准由5个部分构成,分别为自我学习、个体内在驱动力、计算机操作知识、技能与知识结构以及交互能力等。Herneman和 Milanowski得出从授课技巧的提高和人力资源技能的提升层面来提高教师的胜任力水平的结论。Dincke E.H.ctc 发现了高校教师的包含五个维度的胜任特征: 个体本身、教学领域的知识专家、学习过程中的督促者与监督人角色等。
4.1.1 借助于胜任力的评估而言,体育教师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炼,以创新驱动为目标把握前沿的专业发展,以丰富并真实专业案例、赛事故事结合动态理论发展以及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与技巧实现个体化提升,努力对接优秀教师标准化胜任力要求。
4.1.2 需要从个体本身、理论知识本源、知识传授的理论与实践、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方面完善和提升自己,经过横向的不同层次校内外同行比较、国内外同行比较实现改善和超越,同时也需要经过纵向的不同时间阶段的自我比较,确保进步和发展的有效性,从而促成个体化能力在主体性构建中的特色呈现。
4.2 创新教师间团队建设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
创新教学团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热点。笔者认为,高校内部体育教师建立创新共同体需要从两方面形成教师工作交流协作。
4.2.1 体育教师学科内团队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以中医药高等院校为例,在校内基础田径、三大球、三小球的教学研究基础上,如何寻求传统保健运动项目(例如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或校内特色运动项目(例如龙舟)与常规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而且,因为任课教师各自专业项目的不同,如何实现各项目专业知识与实践的信息共享和团队成员的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其次,与非体育类专业教师的学科间交流协作能够成为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的有益补充,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往往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对学生和课堂的把握更为游刃有余。相对稳定的学科间交流可以改善体育教师课程教学和课堂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4.2.2 针对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大学城建设已经成形的基础上,大学城内各高校互访、竞赛、共同培训的体育教师联盟运转机制也是可以尝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不同高校的特色运动项目在学生中开展教学或运动队选拔培养的经验可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主体性构建。
4.3 创新师生间衔接方式丰富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
课堂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一直以来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课堂投入、授课方式、专业能力、个性及亲和力始终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核心影响要素。在已知的体育课传统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今天,创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千篇一律、完全统一标准的课堂需要特色化、尤其是体育课程需要游戏化设计,教师应当合理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放松类与竞赛类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方法进行记录、评估、分析、总结和改进,既有利于课堂的生动展开和有效完成,又有利于实现教师从课前到课中、课后的主体能动性构建。
课堂外,创新的课后专项运动队与俱乐部组织形式依然是构建体育教师主体自主、创新特性的有效方法。美国大学认为:“竞技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优秀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崇高责任,我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虽然也有众多高校专业运动队的存在,但毫无疑问,多元化的教师参与、多层次的校际联赛、多渠道的师生参与往往能够形成高校的校园文化和运动榜样,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凝聚力,更加体现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4.4 创新制度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主体性构建
从宏观角度看,国家教育部对于发展和创新高校体育工作已经给出明确积极的指导标准。那么,微观层面具体到高等院校内部针对体育部门的推进创新发展环境依然缺乏动力。笔者认为,构建体育教师主体性的创新制度应当包括:
4.4.1 围绕体育部门发展设立专项推动计划,例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计划(专业科研、专项能力、教练、裁判、职业认同等方向,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提高体育教师胜任力)、教学课程特色改革计划(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时工作量为目标)、校内常规专业运动队与多元化运动俱乐部促进计划(以有效的经费支持把体育教师社会兼职的取向引入校内)等。在体育已经成为各领域在校人员越来越关注的今天,增加有针对性的体育专项计划既符合师生的合理健康需求,又有利于体育教师主体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的长期目标。
4.4.2 加强校内体育部门网络建设,同时引入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参与教学。推广微信公众号、建立虚拟班级、微信运动排名(微跑团)、微视频学习(乒乓球、羽毛球的微视频教学分享)、在线直播课堂。翻转课堂做以衔接,把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堂的理论、实践分析讨论结合起来,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动作细节能够清晰完整的呈现并且可再现。同时有利于师生互动,增进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体育课程培养的有效性。可以预见,结合网络互联技术实施的创新教学方式,有利于体育理论和实践更加生动、灵活、深刻地实现知识传输,也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加和师生互动,从而实现体育教师的主体创新性构建。
4.4.3 尝试针对性调整体育教师的绩效与奖励机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评价体系依然保持,但是可以在平衡或弱化科研考核机制的前提下,加强对教学和社会服务价值关注的比重,实现教学与社会服务工作量对科研要求的更有效替换。同时,针对传统学生评教等单一课堂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分层评价结合教师同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