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陶刻探索

2018-12-19储志东

上海工艺美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紫砂陶宜兴紫砂壶

储志东

清代 紫砂壶 陈鸣远

钟鼎文壶 储志东

Yixing Earthen Teapot is produced in Yixing City,Jiangsu Province. Earthen Teapot Pottery Carving is an artistic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teapot, which originates and develops in synergy with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rthen teapot, and has become an type of artistic heritage. Earthen Teapot Pottery Carving mak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e in the artistic value of earthen teapot.

宜兴紫砂壶产于江苏省宜兴市,紫砂陶刻是在紫砂壶上进行的艺术加工,随着紫砂壶的产生而产生并发展,进而成为一种艺术传承,为提高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江苏宜兴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山川秀丽的地区,北部属于江南水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南部是苏浙皖三省接壤的山区,被称为“界岭”,有名“宜溧山脉”。这个山区富于矿藏和竹薪碳等资源,特别是蕴藏在泥盆系石英砂岩上部的原生沉积型粘土质岩,是制造陶器最理想的原料,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是宜兴后来发展成为“陶都”的物质基础。

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是紫砂矿的发源地。紫泥深藏于黄石岩中,夹于甲泥矿矿层,因此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紫泥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烧后外观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由于矿眼不同,烧成温度和气氛变化,制品能呈现深浅不同的紫色色调。红泥矿藏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又称为“石黄泥”。红泥因烧成温度偏低,故常用来制作紫砂壶。

紫砂泥还有手工泥和非手工泥之分。一般来说,手工泥所制作的茶壶色泽比较纯正,容易养护。泥料是做一把好壶的关键,但只是成全了壶的一半,真正成为一把好壶还需要艺人的艺术加工。

紫砂陶刻是随着紫砂的发展而衍生出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艺术,表现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这也是紫砂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原因。

如果要说紫砂陶刻,就必须先说紫砂壶的历史发展,一般认为是始于北宋。“紫泥”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文人的题咏中,如梅晓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味早,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陶登上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

1976年宜兴发掘出了一座长10米,宽约1米的宋代古龙窑及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此古窑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在元代,紫砂未见发展,只是器身出现了划刻的铭文。明代是紫砂壶发展和兴盛时期。从明代正德年代起,以供春为代表的紫砂壶艺人的出现,标志着紫砂壶艺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清代紫砂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是紫砂壶发展的重要时期。品种日益增多,除大量生产壶、杯具外,还有花盆、雅玩陈设、玩具等,紫砂壶的形式也多姿多彩,有仿古、花果、几何等多种形式。泥料也丰富,朱泥、紫泥乃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等多种色泽,制壶技艺,装饰手法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由于技艺日益精进,紫砂壶也被宫廷皇室看重,成为贡品,也因此出现用特殊工艺装饰的紫砂壶。

此时最著名的紫砂壶大师是陈鸣远,传世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壶式讲究自然天趣,并在壶体上篆刻诗铭,是最早在紫砂壶上采用篆刻诗铭的艺人,署款是刻名和印章同用,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期的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日:‘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一‘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中期是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的形制和装饰发生了重大改变,当时陈鸿寿(字曼生)为了自娱雅兴,亲自参与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利于装饰,请紫砂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由他自己及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人题铭并刻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陶刻装饰上的一次飞跃性升华,自此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陈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养,提出完整的总体设计,讲究造型的形制,施工制作以形而定,或需精工细作,或求粗犷豁达,选泥或粗或细,或调砂或铺砂,形式和工艺协调,色泽相宜。曼生壶主要是由铭文为主的陶刻装饰,以贴切的文学艺术铭文及其自成一格的书法,布局独具,装饰表现不拘一格,镌刻的刀法与壶形、壶名及其铭文相映成趣,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整体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高品位。特别是其铭文,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这时期紫砂壶注重娉巧,式样典雅古朴,以书法、绘画、篆刻成为主要内容。

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的紫砂产业,经历了一个与近代中国同样的命运。辛亥革命后宜兴紫砂壶业发展缓慢。据1919年有关资料记载,已形成磨泥、制坯、刻字、装烧、包装等专业分工。

民国时期,宜兴在技术上也有进步,主要是西方化学与陶瓷工艺学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陶业生产。1951年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但是在文革中,由于茶具属于消费高雅艺术品,受到冷落和冲击。

1976年-1981年,紫砂壶随着国家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恢复了对名人名作及精品的珍重和宣传。

今日紫砂行业随着开放的深入,已演化出众多的私人企业和私人工作室,由大师自己创办的工作室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紫砂行业呈现出别样的繁荣。特别是紫砂陶刻,更是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常用刀法:陶刻艺术的特点是用各种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和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指、腕、肘各部分的力量自然刻画,章法构图、方圆曲直、刀路交叉诸多变化,是在坯体上体现刀法的痕迹,以运力的自然、轻重、快慢,线条的粗细,运刀起落准确,一气呵成,且需上下、左右、前后顾盼,气韵生动,更需具备楷、隶、篆、草各种书体基础。画亦需掌握花卉、山水、人物、金石等基本技法,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

陶刻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双刀正入法(指刻底子)即先用墨稿,后循其迹面用刀,技法上讲究运用自如,不拖沓松弛,不滞刀,轻重深浅恰到好处,把书画意蕴丰富地表现出来。单刀侧入法(空刻)一般不宜掌握,必须要有书画,金石,文学修养功底。

紫砂陶刻必须坚持继承严谨传统艺术技法,但师古而不泥古,不拘于老的格局、老的路子,在扎实基础上融汇贯通其它各门艺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传统阴刻工艺独创而来的阳刻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宝相壶 储志东

扁灯莲壶 储志东

猜你喜欢

紫砂陶宜兴紫砂壶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宜兴釉陶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