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阿布拉莫维奇遗嘱”看行为艺术的特点

2018-12-18朱亚铮

牡丹 2018年27期
关键词:追悼会棺材葬礼

朱亚铮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她的多个行为作品都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本人则身体力行地将行为艺术观念贯彻到底。她很早就拟定了遗嘱,并且将自己的葬礼当作最后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本文从阿布拉莫维奇的遗嘱内容入手,从计划性、身体性、在场性、意义性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寻行为艺术的特点。

阿布拉莫维奇是塞尔维亚人,早年从事绘画工作,后来转向了物体与声音的艺术。1973年,她在公众面前第一次表演了她将声音与身体结合起来的行为艺术作品——《节奏10》,从此开启了她的行为艺术道路。后来,她陆续发表《节奏系列》、《空间》系列、《巴尔干》系列等术作品,横跨艺术史近五十年。如今,行为艺术在西方已经被边缘化,但是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仍极具号召力。她于2010年在纽约MOMA发表名为《艺术家现场出席》的行为作品,时长716个小时,吸引超过75万观众,并与1 500人对视,成为当年艺术界一大盛事。她于2011年开始着手她的葬礼事宜,并拟定遗嘱,将自己的死亡及葬礼当作最后一件行为作品。她遗嘱的内容是这样的:

“如果我死了,我希望我的追悼会是这样的:

三个棺材。第一个棺材装我的遗体。第二个棺材装我的遗体的模型。第三个棺材装我的遗体的模型。

我希望制定三个人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安排这三个棺材(美洲、欧洲、亚洲)。具体的指令将被写下来,放在一个密封的信封里,后面会附上他们的名字。

三个棺材和三个信封都会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追悼会上摆放出来。追悼会之后,指定的人要按照我的指示安排棺材。我希望三个棺材都入土为安。

必须通知每个出席追悼会的人,不可以穿黑色,其他任何颜色都可以。我希望我以前的学生……安排这件事的流程。在追悼会的开头,我希望安东尼和约翰逊乐队的安东尼能够为我唱弗兰克·辛纳屈的歌曲《我的路》。

这次追悼会要成为一个既庆祝生又庆祝死的结合。追悼会之后的宴会上,要有一个很大的杏仁蛋糕,做成我身体的形状,看上去也要像我的身体。我希望这个蛋糕能分给每一个在场的人。”

这个遗嘱看上去非常具有阿布拉莫维奇的风格,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它虽然简短,却基本完整地表现出行为艺术的特征。那么,下面就从这份遗嘱入手,来分析当代行为艺术究竟有哪些特点。

一、计划性

虽然行为艺术与偶发艺术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严肃的、有计划性的。现在网络上将很多过激、即兴的行为都归为行为艺术,比如突然当众脱衣裸奔、带着狂欢色情的出格行为等。这些行为被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且惹人眼球,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以为“出位”的行为就是行为艺术,也为行为艺术带来了很多不理解的声音甚至骂名。其实并不如此,行为艺术是一个艺术家深思熟虑后的产物,它应该有周密的部署和周全的安排。

阿布拉莫维奇的遗嘱其实就是她葬礼的一份行为艺术的策划书,也是她一以贯之想法的执行。遗嘱将遗体、模型、墓地都做了细致安排,并且这份遗嘱的环节是非常完整的,步骤也很详细,包括执行者的任务和分工也都一一罗列。这些流程安排可能达到了严格的地步,通篇带着命令性语气,如“指定”“指令”“指示”“必须”“不可以”这些词语频频出现,非常强硬。由此可看,这场葬礼安排绝不是临时的、随意的,它一样是包含艺术家观念和心血的。

阿布拉莫维奇从来不是一个靠偶然和即兴而成功的人,她的每一件行为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衡量,在大脑中预演若干遍的结果。这在她的传记作家的自述里可以找到证明,阿布拉莫维奇给了她很多资料,其中包括她每一件行为作品的计划、过程、结果的所有文献、影音资料,这无疑说明了行为艺术应该是严肃的事情。也就是说,行为艺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即兴表演,也不是随机应变的任意安排,而是一个充满脑力智慧的策划,并且为了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要预先作出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对接。

二、身体性

行为艺术与别的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抛开了所有的介质,直接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身体成为艺术家表达观点、抵抗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西方哲学历史上,身体从来都是遭到贬抑的对象,“身体不过是个躯壳或临时性的居所,高于它的灵魂才代表人的真正自我”。它仅仅是骨骼、肌肉、脂肪、血液、毛发和皮肤的生理集合体,而灵魂才是统治者,才是人的本真性存在。同样,在以往的艺术形式中,人与工具总是分离的,人们创造艺术的媒介也是人们的对象,所以总是有隔离感和操纵感。但是,直接以身体作为媒介就消除了这种疏离感,达到了真正的身心合一。

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作品可以说是将她的身体感觉推到了极致,比如连续饥饿12天,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状态展示给观众看;或者将沾满毒液的箭头朝向自己,而弓弦却在另一位艺术家手里;或者让观众在72件工具选择一件,对自己做出任意的行为,直到她上身赤裸,充满伤痕,而一位观众将枪上膛,准备扣动扳机……遗嘱中也是这样,她虽然死亡,但是她的身体无处不在,是真正的主角。不仅有她死去的身體,有她遗体的两个模型,还有一个按照她的身体形状做的巨大的杏仁蛋糕,最后让众人分食。身体作为艺术的媒介才是对身体的真正解放,意味着身体的主体性存在,它不再是受侮辱、压抑、剥削的对象,使得美学成为身体的话语,行为艺术的最大突破性正在于此。

三、在场性

人们以往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其基本都已处于完成状态,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栋建筑、一个装置等。艺术家在未完成作品之前往往选择秘不示人,这样可以保持艺术的神秘性。观看艺术品时无需艺术家在场,人们只需慢慢品味作品即可。但是,行为艺术不一样,它要求艺术家在众人的注视下完成作品,它不仅要求艺术家在场,也要求观众在场。

以往一件艺术作品被置于博物馆中供人膜拜,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画册、书籍、照片、影片或者网络等媒介进行欣赏,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想看就看,甚至可以看到现场看不到的细节和局部。

但是,行为艺术不同,它的在场性是关键,除了特殊原因,一件行为作品一般只会实施一次,也就是说,它的完成也就是它的结束,可以说它具有唯一性。即使用影片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那种现场的气氛也不能重现,就犹如现在影视业如此发达,仍然有很多人热爱剧场。即使是同一件作品,在重复上演的过程中,也会和之前不同,它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具有本真性。阿布拉莫维奇的葬礼亦是如此,从头到尾都有着艺术家的出席,虽然是以死亡的状态在场的;也有观众的参与,并由观众吃掉艺术家身体形状的蛋糕作为这件行为作品的结束,而且永远不可复制。

四、意义性

很多人对行为艺术有着严重的误解,认为就是在瞎搞,甚至有些学者将日常行为和政治行为当作行为艺术。这使得行为艺术丧失自己的边界,成为生活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合法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艺术绝对不是那种被人批判甚至谩骂的低俗下流行为,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博出位。由此可见,行为艺术是有意义的,它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并且在艺术史上具有承继关系,具有自身存在的根据。

阿布拉莫维奇的遗嘱同样是她将身体浇筑在生命中的理念体现,她一直都在挑战极限、忍耐疼痛、锻炼耐力,将自己的身体当作斗争的武器,无惧死亡,以此来刺痛观众。所以,她要求众人在葬礼宴会上吃掉她身体形状的蛋糕,以此来庆祝生,也庆祝死。因此,有人评价,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作品将被永远铭刻在当代艺术史上,并激励着所有的后来人。

五、结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人们大致知晓了当代行为艺术的特征,并且可能会稍微理解行为艺术这个看似奇怪的艺术形式,不再对其排斥。当然,笔者希望其能对我国的行为艺术发展有些许借鉴,并给我国当下的行为怪象、乱象敲响警钟,使其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猜你喜欢

追悼会棺材葬礼
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冰岛举行首场冰川追悼会
“官财”的故事
聚餐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货比货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昨晚没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