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中的多重审美体验

2018-12-18宁思梦美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王尔德

宁思梦美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其唯美主义思想在他的创作中多有表现,尤其在其两部童话作品中。《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早期创作的童话,被称为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的典型作品,这种唯美主义的理念带给了童话一种包含意境、语言、结构、宗教等多重方面的审美体验,也赋予了王尔德的童话一种不同于普通童话的特殊美感。

关键词:王尔德;自私的巨人;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是爱尔兰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也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往往体现为:充分发挥童话的幻想性,在注重童话形式美的基础上,为生活提供美的形式。在这种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下,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往往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童话作品的审美体验,尤其在其代表作品《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等童话中。

《自私的巨人》收录于王尔德的第一部童话作品集,名为《快乐王子童话集》,于1888年出版。就其童话创作的总体来看,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总会以他的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心之美等重大命题”,对于王尔德而言,童话除了可以“阐述他的唯美主义”,“也是成功地在创造美”,[2]因此,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总有一种超脱情节之外的深切的审美体验,在童话《自私的巨人》中,这种审美体验尤其显得多重化。

一、精心勾勒的意境美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巨人的大花园,根据文中的描述,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中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这在一开头便给故事奠定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可爱的大花园中,有鲜艳的花朵,有丰硕的果实,有可爱的小鸟,有快乐的孩子们。随后,情节急剧转换,回家后的巨人,看到花园中的孩子们很是不满,于是粗暴地将其全部赶走,巨人的花园也因此变成了“寒冷的、雪白的花园”。此时,王尔德对于花园意境的勾勒依然是精心考虑的,在王尔德的笔下,雪和霜化身成了两位高兴的人,嚷嚷着“春天把这个花園忘记了,所以我们一年到头可以住在这儿”。因此,即使是冬雪覆盖的花园,在王尔德的笔下也绝不缺乏一种童话感的意境美,虽然冰凉却雪白如诗,虽然孤寂却依旧有北风、雹、霜、雪在树丛中快乐地跳舞。用文中“北风”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适意的地方”,在王尔德看来,生活中的恶也有着它美的一面,在监狱中写给波西的信中王尔德曾经写道:“作为生活中的艺术家,从我用以接近它们(指生活里的恶)的观点来看,它们是有着快乐的暗示性和刺激性的”,[3]对于王尔德而言,只有平庸才是可怕的,哪怕是恶的,他也要给它优美而辉煌的描写,这就使得全文的意境不论在情节发展的哪个阶段,都是优美而耐人寻味的。

二、用词考究的语言美

语言上的讲究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一大特点,即便是在《自私的巨人》这种童话中,看似简单的语言却也有一种不平凡的美。这种语言上的雕琢首先显现在语词的选用上。有学者将王尔德最喜欢使用的词汇归类为:植物名词、动物名词、自然景物名词、人体器官名词、工艺品名词、有关颜色和声音的名词和形容词、表现优美动作的名词,以及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引用的富于官能作用的辞藻等等。[4]在《自私的巨人》中,王尔德在倾向于这些用词类型的同时尤其注重选用那些具有美好意义的词语,如“星星(star)、珍珠(pearl)、丰富的(rich)、悦耳的(sweetly),”等,即便是在描述严酷的冬天时也是使用的“银色的(silver),跳舞(dance),适意的(delightful)”等美好的词语,[5]以增加整个语言的美感。

其次,文章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花朵比作星星,将北风、雹、霜、雪拟人化,将冬天的寒风比作北风和霜雪们的舞蹈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无疑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使得花园的景象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带给读者一种美感。

最后,在句式上,文章则广泛使用长短句结合、复合句、倒装句、圆周句等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纵横交错的结构美

《自私的巨人》的结构主体是纵向发展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巨人回家前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此时的花园是可爱而美丽的;第二部分是巨人回家后赶走孩子们,此时的花园凛冬永驻,不再有春天;第三部分则是巨人将花园再次向孩子们开放,花园回归从前的美丽动人。其情节主体的发展主要是依照时间顺序和巨人心路变换的顺序为基础的纵向结构,但在这种纵向的结构中也不乏横向的对比。孩子们玩耍的花园与街道的对比;严冬覆盖的花园与乡下其他地方的对比;花园中有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和没有孩子玩耍的角落的对比等等,都通过横向的不同空间的对比丰富了文章的结构。

以往的研究者认为“三段式”的叙事方法在王尔德的童话中经常被使用,“三段式”即“为了适应儿童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童话往往大量地运用反复修辞的手法,再现材料唤起记忆,以便于儿童接受,反复的次数又往往是三次,所以又被概括为‘三段式”。[6]这种“三段式”在《自私的巨人》中也通过花园、巨人、孩子们等意象的重复有所表现:

美丽的花园→存在但尚未出现的巨人意象→花园中快乐的孩子们

凋零的花园→自私的巨人→怀念花园的孩子们

美丽的花园→无私的巨人→回归花园的孩子们

这种“三段式”的模式通过重复的材料使得文章结构联系更加紧密,也便于阅读童话的孩子们的接受和理解。

四、救赎主题下的神学美

基督教在王尔德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尔德认为,“基督的地位实际上是与诗人一致的”,“基督与诗人是同列的”。[7]因此,基督对于王尔德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神学意义上的符号,而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和艺术符号,由此,在王尔德的很多作品中,基督的形象都一再出现。

在《自私的巨人》中,文章中的巨人最初是自私的,认为花园是自己的,不允许孩子们进来玩耍,并立下了“不准擅入,违者重罚”的布告牌。巨人驱逐了快乐的孩子们,但同时也被美丽的春天驱逐了,没有了孩子们的巨人花园除了严寒的冬天,别的一切美好都不复存在。等到巨人终于意识到花园不再有春天的原因后,巨人拿出一把大斧,砍到了围墙,将孩子们重新邀请到花园中来玩耍。此时巨人的花园又恢复了春日里的生机勃勃,变成了“从未见过的美的花园”,至此,巨人也获得了救赎。最后,当巨人最喜爱的那个小孩再一次出现时,巨人看到了小孩脚背上的钉痕,孩子告诉巨人,这是“爱的伤痕”,而这也无疑是耶稣基督的象征,耶稣为了人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此时带着十字架伤痕出现的小孩正是基督的化身,前来引领巨人走入天堂。最后,巨人的身体上盖满了白花,巨人的灵魂也由此升入了天堂,这种富有神学意义的结局目的不是为了给童话营造神秘感,而是源于王尔德主张的由至爱追求至美的主张,王尔德追求的,是由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带来的爱与救赎的神学美。

尽管王尔德一再强调“艺术本身是无目的”的,[8]主张纯粹注重艺术的美,而忽略其道德价值,但《自私的巨人》依旧带有道德上的教化作用,巨人心路的转变历程正是对于儿童自私与无私概念的教育。或许正如王尔德本人所说,“我为什么想让自己小说的道德含义受到人们的注意”,“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事情是明摆着的”,这种客观存在的道德教化作用我们没有必要以矛盾的观点去将其割裂开来,毕竟这也不失为王尔德作品中的另一种内涵美。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萧易译.谎言的衰落[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0-51.

[2]奥斯卡·王尔德,巴金译.快乐王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8.

[3]奥斯卡·王尔德,孙宜学译.王尔德狱中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2.

[4]程秀颖.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8.

[5]Oscar Wilde.The Selfish Giant[M].Red Fox Picture Books,2015.

[6]张静.童话表象下的唯美实验[D].华中师范大学,2007:49.

[7]奥斯卡·王尔德,萧易译.谎言的衰落[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9-80.

[8]奥斯卡·王尔德,孙宜学译.王尔德狱中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7.

猜你喜欢

王尔德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王尔德童话——儿童文学外衣下的成人世界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