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梦境描写的宗教主题

2018-12-18潘广玉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

潘广玉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位虔诚的教徒,宗教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而《卡拉玛佐夫兄弟》作为他的集大成之作宗教主题尤其凸显。其中针对卡拉玛佐夫三兄弟的梦境描写更是巧妙地加深了作品的宗教意义,梦作为人们潜意识的表现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既反映作品主题,又能够在作者身上找到其材料来源。

关键词:《卡拉玛佐夫兄弟》;梦;宗教;信仰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在文学、哲学、心理学都有超高造诣的天才,用自己圣洁的灵魂和作品的光辉照耀着整个俄罗斯大地。这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揭示了人类心灵的隐秘,挖掘了人类复杂的病态心理。他秉持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重视人物内心深处的刻画,在文学创作中借助梦境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特征,突出作品主题。

荣如德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获得了卓越成就,他比著名的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早生三十五年,在其小说中记录了他观察人类感情活动的惊人发现,曾详细的写到过表现狂、俄狄浦斯情结和青春期变态心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梦是由潜意识心理活动引起的,并非源于理智,而是发自欲望。(1)如今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梦作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反应,其形式虽具虚幻性,但其中体现的隐含内容都是真实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现,梦与文学作品也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表现人们意识的手段,而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作用和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加深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又可以揭示作品中复杂的思想主题,而梦境的描写内容和对象又可以在作者本人身上找到其材料来源。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总结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提出了重要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问题,并以作家固有的强大力量和矛盾心理,在小说中予以相应的艺术体现。其中它反映的宗教主题表现的尤其明显,在大哥德米特里向三弟阿辽沙自白中提到:“美这个东西不但可怕,而且神秘。围绕着这个事儿,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上帝是否存在”这一宗教问题困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卡拉马佐夫家三兄弟的梦境描写,反映了主要人物的潜意识心理,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探索的哲学思考。

一、《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梦境描写

(一)阿辽沙的梦境

阿辽沙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苦苦修炼,最终确立了对上帝笃信不疑的信仰。但当他尊崇的佐西马长老在死后很短时间内尸体就发出腐臭这一事件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满心指望应该被尊奉为全世界最高表率的那个人,非但没有获得他当之无愧的荣耀,反而被一群浅薄、糊涂的庸人恶意嘲笑,遭到这般贬损与侮辱。众人所期盼的奇迹根本没有发生,而阿辽沙所渴望得到的公道又何在?为什么?是谁作出这样的裁决?天道何在?——这些问题深深的刺伤了他缺乏经验的童贞之心。在这种痛不欲生的苦恼中,阿辽沙被拉基津带去了格露莘卡的家里,在那里格露莘卡对阿辽沙坦诚相对,讲述了自己痛苦的过去,并向阿辽沙讲了“一个葱头”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生前没做过任何好事的凶恶老太婆,死后被魔鬼抓去扔进火湖,而她的守护天使向上帝求情,讲了老太婆给了女乞丐一个葱头这件好事。上帝同意守护天使用这个葱头拉老太婆出火湖,不料火湖中其他罪人抓住老太婆想和她一起被拉上去,但凶恶的老太婆狠狠地将他们踹开,就在这时葱头断了,老太婆再也没能逃离火湖的熊熊火焰。回到修道院后阿辽沙变得平心静气,伴随着帕伊西神父福音书的诵读中,他打起盹来渐渐进入梦境。在梦中阿辽沙来到在加利利的迦拿的婚宴中,在这里他看到了耶稣将清水变为美酒的奇迹,感受到了耶稣给穷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喜庆,并且遇到了自己的佐西马长老,长老褒奖他今天巧妙得将一个葱头送给了十分需要它的女人(格露莘卡)。整个婚宴洋溢着无限欢乐,狂喜的热泪从阿辽沙的灵魂深处迸涌……梦醒之后,阿辽沙走出修室,看着广袤无垠地伸展着星光的苍穹,他趴下来紧贴着大地、拥抱着大地、亲吻着大地。他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越来越分明地感觉到有一股坚定的、像苍穹一样不可动摇的力量正在注入他的灵魂。他趴下时是个脆弱的少年,站起来将成为一名矢志不移的坚强斗士,这一点他在自己狂喜的那一刻猛然意识到了。无疑,这次长老尸体腐臭的丑闻在阿辽沙思想上形成了一次危机,震撼了他的心智,但也使他彻底经受锻炼,毕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二)德米特里的梦境

长子德米特里是个集“圣母玛利亚的理想”与“所多玛的理想”于一身的人物,一方面,他生性野蛮粗暴,追求肉欲;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是高尚的,时而迸发出天良的火花。他被陷害弑父并盗取钱财,接受了检察官长时间的审问,身心俱疲、精神接近崩溃。在传讯证人结束后,他躺在大箱柜上,转眼便睡着了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德米特里坐车行进在大草原上,看到一个被焚毁的村落,村口站着一排骨瘦如柴的村妇,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正哭的厉害……在他的内心不停的追问:为什么房屋被烧的那些母亲站在那里?为什么人们那样穷?为什么娃子(孩子)那么可怜?为什么草原上光秃秃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不见她们互相拥抱、亲吻。唱欢乐的歌?为什么她们一个个满脸晦气?为什么不给娃子喂奶?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恻隐之心在他的胸臆中油然而生,他想哭,想为所有人做点什么,想让娃子不再哭,让每一个人不再流眼泪。他想拿出不可阻挡的卡拉马佐夫精神来什么也不顾及,马上行动起来。梦中的场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描述的人间苦难的缩影,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德米特里梦醒后意识到了人世间的残忍和自己行为的卑劣,他热泪盈眶,整个心灵都为之震撼。

(三)伊万的梦魇

次子伊万崇尚理智,不信上帝,否定永恒,是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在弑父案发生后,他三次访问斯乜尔加科夫,最终得知大哥德米特里是冤枉的,父亲是被斯乜尔加科夫杀害的,而自己正是这次弑父案思想上的凶手。伊万一向怀疑一切,信奉“无所不可”,认为一切都可以为所欲为。这些思想被斯乜尔加科夫潜移默化地接受,因而犯下杀人的罪行。在得知真相后伊万回到家中便发生了可怕的梦魇,此时他正好处于震颤性谵妄症发病的前夜。在伊万的梦魇中魔鬼化作人形来到他的家中,伊万也承认魔鬼是自己的化身,體现的是他自己的一面,是他的思想感情,是最见不得人和最愚蠢的那部分。魔鬼批判伊万关心的只是智慧,而他自己却愿意献出全部生命、头衔和荣誉,唯求化作一个七普特的商人老婆的灵魂,在教堂里向上帝敬献蜡烛。魔鬼明白伊万内心所信奉的“无所不可”,知道他会心安理得地跨越横在过去作为奴隶的人面前的一切道德障碍。但魔鬼深知,只要往伊万身上撒下一颗小小的信仰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坐在这棵大树上甘愿成为荒原苦修的高僧和冰清玉洁的圣女,因为在他的心中极其向往此道,他将到荒原旷野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当然在这次与魔鬼的对话后,伊万便不可控制的失去理智,最终患上谵妄症。

二、梦境中所反映的宗教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中总是充斥着对宗教探索的思考,尤其在《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一作品中更是体现了他忍受苦难、虔信上帝、博爱众生、仁慈宽厚的呼吁。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梦境也巧妙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众生所能找到的理想归宿便是追求和重塑人类心中的良知与信仰。

阿辽沙在佐西马长老死后没有看到大家所期盼的奇迹而痛不欲生,同时又为佐西马长老所遭受的侮辱和贬损而悲愤不已,而在他的梦境中他却感受到耶稣为人们带来的奇迹与欢喜,看到长老复活的奇迹。人们期望长老遗体所发生的奇迹是真正的基督所拒绝的,这种奇迹是带有功利性的、奴役性的、是魔鬼的诱惑,是会让人失去真正信仰的,而梦中耶稣带来的奇迹正是阿辽沙纯真信仰带来的奇迹,是让人获得新生的力量。这种力量让阿辽沙顿悟到长老让他去尘世锻炼的原因,他明白了真正基督的爱是要爱大地、爱天空、爱所有人,灵魂与肉体既是平等又是统一的,要在尘世中学会受难、学会宽恕、学会去爱,学会感受灵魂与肉体的神圣结合。因此他怀着满腔热泪去拥抱大地、亲吻大地。

那个让德米特里感受到人间疾苦的梦,使他彻底摒弃了自己罪恶残酷的一面,他向所有人深情说道: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恶魔,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流泪,但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卑鄙的混蛋!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在干同样没人味的勾当。像我这样的人需要命运狠狠地一击。我愿意忍受当被告,愿意经历苦难,通过受苦受难使自己得到净化!这个梦正是意味着德米特里走向得以新生的救赎之路,他要在精神上求得“复活”,通过苦难来净化自己的灵魂、忏悔自己的罪行,使“圣母玛利亚的理想”获得胜利。

伊万的梦魇无疑是对他阴暗心理的精神惩罚,在与魔鬼的对话之中伊万愤怒和恐慌于魔鬼指出在他的潜意识中被唤醒了他内心早已被遗忘的善念,他还是相信道德、相信真理、相信良知,愿意去坦白案件真相,并且会当众宣布斯乜尔加科夫是在自己的教唆下杀死了父亲,要还大哥德米特里一个公道。伊万的梦魇揭示了他内心中阴暗的深渊,体会到了不信上帝、无视道德的痛苦后果,并且受到了梦魇带来的惩罚而精神失常。

精神沉雄博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笃信宗教,尽管他的内心充斥着巨大的矛盾和分裂,他的生命始终在信仰与怀疑之间穿行,他也曾表示“上帝折磨了我整整一生”,然而他却深深植根于俄罗斯东正教的信仰下。他想表明只有上帝能够拯救人的精神和灵魂,他坚信善念的无坚不摧,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善良无邪的阿辽沙、残暴凶恶的德米特里、以及对一切都绝望的伊万,在他们心中都表现出或潜藏着对上帝的信念。

三、梦境内容的材料来源——作者的自我表现

文学作品中作者会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来讲话行事,而作品中人物的梦境描写是作者潜意识的一种抒发,一部作品传达着作家的意志,映射着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本文上述所描述《卡拉玛佐夫兄弟》梦境中凸显的宗教情怀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经历自然息息相关。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医生家庭,儿时的记忆都被贫困阴暗的生存环境所笼罩,他用自己无邪的眼睛看尽了人间的痛苦、残酷与死亡,看见美好与欢乐在现实中总是那么容易破碎,从小便学会了在底层民众身上感受世间可贵的善良与慈爱,用一颗纯真的心灵去思考人生的秘密,在悲苦阴暗的现实世界中找寻并保持一份温情与圣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他从小就遵守清规戒律、保持着去教堂做礼拜的习惯,父母常常带他去观赏俄国教堂的建筑艺术和民间的绘画作品,这使他对教堂、对宗教总是怀着一份敬畏和向往。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作为他的第一位真正导师,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在宗教方面。母亲最早就用《旧约和新约故事汇编》来教他识字,这本书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的意义,他深深地陶醉于圣经故事中,尤其是《约伯记》带给他的震撼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个让他泪流满面的故事使其一生都在紧张沉郁地思考受难与拯救、信仰与怀疑的问题。笃信宗教的母亲无意中为儿子铺垫了日后文学创作的基调。因此,在母亲的影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基督精神很早就成为了他一生的思想轴线。之后他在经历了生死劫难和流放西伯利亚的痛苦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俄罗斯底层民众,开始放弃了以前狂热迷恋的自由主义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信仰上帝的重要。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生命为世人赎罪,成了最亲切、最仁爱、最宽容的形象。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便表示:他相信世界上没有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富有同情心、更睿智、更勇敢、更完美的形象了。在长期的信徒生活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信只有接受苦难才能获得救赎,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得到宽恕。

卡拉玛佐夫三兄弟的梦在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信仰的观念,无论是阿辽沙和德米特里象征着新生复活的崇高之梦,还是伊万堕入精神深渊的阴暗之梦,都在警示世人实现精神复兴的必由之路无疑是信仰上帝、信仰基督精神。

四、结论

文学作品反映着一个作家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他们往往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事件性质来映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而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处理也不例外,它既是人物潜意识的表现,更是作家内心思想的抒发,对于作家和作品而言都具有典型意义。《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三个典型梦境描写点出了整部作品中的宗教主题,也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基督教的热忱和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

注释: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荣如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序言921页。

参考文献:

[1]陳建华.跨越传统碑石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陈思琪.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梦境描写[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2.

[3]付香平,余丽华.《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精神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曾嘉.炼狱圣徒[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信仰之花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