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师道的东平情结考析

2018-12-18张钲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东平情结

张钲

摘要:陈师道为宋朝“苏门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本文通过对陈师道与东平人、东平景、东平风俗关系的研究,展示了陈师道其人对东平的深厚情结。

关键词:陈师道;江西诗派;东平;情结

陈师道是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他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宋元之交的文士方回在其《瀛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宗。陈师道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自宋朝以来,陈师道就是学者研究的重要作家,近年来四川大学杨玉华博士就出版了《陈与义·陈师道研究》一书、南开大学宋华燕博士写有《陈师道诗歌研究》论文、大连外国语大学孙明材教授著有《远离苏黄:无党派视野下的陈师道研究》一书,都对陈师道的生平事迹论述良多。厦门大学马宁硕士写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论文,对当代陈师道研究进行综述。然而,这个假期翻读我县古典文学研究者颜建国老师新出的《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一书,发现作为一代名家,陈师道与东平的渊源可谓深厚,而作为一名东平学子,更应该对陈师道的这份东平情结有所了解。

一、陈师道与东平人

(一)陈师道与妻子儿女

陈师道早年娶宋朝郓州郭概之女为妻,而郭概即为北宋山东东平人。陈师道虽出身仕宦家庭,但到其长大成人,就已家道中落,迫于生计,常携家口隨岳父郭概而居。直到元祐二年(1087年),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家庭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此时才将妻儿从岳父家接回到徐州居住,享受天伦之乐。出于对妻儿的思念,陈师道的多篇诗文都与和妻儿的离别与重逢有关,如他文集中的《别三子》《送内》《忆少子》《示三子》等,都是记载他与家人离别或团聚的诗歌。

别三子

陈师道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1]

《别三子》具体写作时间不可确定,正是描写的陈师道因家庭贫困被迫与妻儿分别的场景。前八句总写分离之凄苦,“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描绘了妻子在前三子相随,而自己却无力追随的伤感图景。其后的“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句,则抒发了他对上天不仁、世道不公的悲愤。后十二句分别描写了三子在离别时的情态,从中可以体会出陈师道内心的悲凉与凄苦。大女“初束发”,应该到了十四、五岁;“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大约有六、七岁;“小儿襁褓间”,此时还没满周岁。这样看来此诗应该写在陈师道壮年之时。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2]

这首《示三子》则写于妻儿归来之时。前两句直叙内心对于妻儿不可抑捺的情愫,“眉目略不省”一句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结尾“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两句,刻画出了明知为现实,却感觉在梦境之中,内心惶恐不安的心理状况,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感情刻画入木三分,足见陈师道对家人思念之真与深。

(二)陈师道与岳父郭概

虽然后世对陈师道的岳父郭概多有贬斥,实际上郭概也有儿女之情,对败落的陈师道没有另眼相看,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郭概去西南任成都府路刑狱一职,此时陈师道仍没有营生,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儿均随郭概赴蜀生活,陈师道则漂泊谋生,分手时陈师道为岳父郭概写《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点刑狱》一诗送行。

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点刑狱

陈师道

丈人东南来,复作西南去。

连年万里别,更觉贫贱苦。

王事有期程,亲年当喜惧。

畏与妻子别,已复迫曛暮。

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

盗贼非人情,蛮夷正狼顾。

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

万里早归来,九折慎驰骛。

嫁女不离家,生男已当户。

曲逆老不侯,知人公岂误。[3]

因岳父郭概在生活上给予了陈师道很大的帮助,陈师道在《寄外舅郭大夫》中对其可谓是大加褒扬,特别对有人批评郭概诗歌势利小人,此诗则予以反驳,指出郭概像李广,是个一心为公的好官员。

陈师道的诗除了对岳父郭概的称赞,有的还交代了他的出身:

寄外舅郭大夫

陈师道

丈人鲁诸生,明刑如皋陶。

幸宽右顾忧,未惜一身遥。

西南万里行,可以断绳桥。

慎勿用惠文,神母仁如尧。[4]

通过此诗,可知郭概也是儒士出身,是一位皋陶似的贤臣,主要功绩在制定刑法和发展教育方面。郭概为了治理边疆,不惜自己之身前往遥远的蜀地。对待少数民族要少用刑法,以安抚为主,就像王母和尧帝那样,多对百姓施以仁政,这样才会官民和睦、国泰民安。

(三)陈师道与舅氏庞大夫

看史料,不仅仅陈师道的妻子为东平人,他的父亲陈琪娶丞相庞籍之女为妻,而庞籍的祖籍也在东平,且有很长时间,庞籍在郓州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为官。陈师道有很多诗,如《和张奉议赠舅氏庞大夫》《舅氏新斋》《和舅氏公退言怀》等,皆是写给庞籍的独子即陈师道的舅舅庞元英的。

和张奉议赠舅氏庞大夫

陈师道

朝下公门不曳裾,身宽心远等林居。

传家声烈三公後,贮腹平生万卷余。

藤架倚春听语鸟,石池迎日数游鱼。

人言酷似牢之舅,未有新诗锦不如。[5]

先和诗的“张奉议”不能确定是谁,看王安石也写有《答张奉议》一诗,可知是一位北宋张姓官员。陈师道对舅舅十分敬仰,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庞元英并不热衷于政务,四句“贮腹平生万卷余”更能看出他是位重读书的人。后四句“听语鸟”“数游鱼”等活动更让一位文人雅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面对新旧党派之争时,庞元英受到新党攻击,陈师道还曾写《和舅氏退言怀》劝慰于他。

和舅氏公退言怀

陈师道

追陪强韵愧难过,应接前闻觉未多。

盛礼每虚摩诘席,旧词犹可雪儿歌。

手开新径延徐步,眼趁高梧上碧萝。

风雨入怀泥满眼,时须好语涤烦痾。[6]

陈师道劝慰舅舅:现在党争激烈,他像王维那样避开官场,居住在山里,可以听听歌姬唱曲,可以沿着新开的小路欣赏梧桐树上的碧萝。现在是权臣当道,就等待出现贤人收拾这个混乱局面吧。

(四)陈师道与东平友人

陈师道在东平居住时期,曾和一位董判官到城外寺院游玩,欣喜之余,董判官写下一首《寺居》,陈师道作《和董判官寺居作》诗相和。

和董判官寺居作

陈师道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7]

东州之郓州,他们是新认识的朋友,因为均是侨居东平,思乡之情经常涌现,所以,当清明节到来时,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他安慰董判官和自己:随遇而安,不要计较仕途升降,这样会过得轻松一些。

(五)陈师道与傅家

看“郓学”学者颜建国《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一书,宋朝丞相傅尧俞家族已经有数代居住东平,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在任徐州知州时,回东平看望父老的傅尧俞曾去看望陈师道,这让还是布衣身份的陈师道很感动,事后写下《谢傅监》一诗:

谢傅监

陈师道

好士如好色,昔闻今则无。

平生席为门,未识长者车。

旷士慕林谷,羁人辱泥涂。

愿为执鞭役,莫顺下风趋。

去年辱公先,怀刺留寓居。

我往拜其门,鸑鷟鸣高梧。

论交不计年,取材忘其愚。

一寒我如此,百镒公无余。

今年贺公归,乃复过我庐。

当使有近行,应门有长须。

小家不耐事,鸡飞犬升闾。

莫归自有恨,亲颜一何娱。

汝家吾无忧,能致贤大夫。

吴公汉庭右,贾生世用疏。

平分太仓粟,尽读邺侯书。

士为知己留,不为食有鱼。

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8]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陈师道是儒学大家,对此活用为“好士如好色”,表明贤明君主是重视以儒士治国的。傅尧俞礼贤下士,胸襟开阔,不计较身份年龄,在陈师道的陋室吃饭,没有鱼肉一样兴致勃勃。他认为傅尧俞是汉朝吴公、唐朝李泌一样的贤臣,必将为国为民做出贡献。陈师道说虽然有很多人被黑暗势力压倒,但傅堯俞会成为不惧压力的中流砥柱。此后过了数年,元祐二年(1087年),旧党上台后,傅尧俞与苏轼、孙觉一起推荐陈师道任徐州州学教授,解决了他的一时生活之忧。

二、陈师道与东平景

(一)陈师道与巨野泽

巨野泽,亦名大野泽,上古九泽之一,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北,现在湖面已退缩到梁山县城以北二十多公里处,也就是今天的东平湖。因为喜欢郓州山水,陈师道曾写下多篇赞美此地景色的诗篇。

巨野二首

陈师道

其一

红落芙蕖晚,青深蒲稗秋。

平湖无过鸟,鸣鼓有行舟。

其二

蒲港侵衣绿,莲塘乱眼红。

将身供世事,结缆待回风。[10]

从“芙蕖晚”“蒲稗秋”等文字,可看出《巨野二首》所写的为秋季的巨野泽,“鸣鼓有行舟”一句描绘了官船往来的景象,尽现当时的繁华,说明这里是官船往来的黄金水道。

梁山泊

陈师道

积阴风易作,隆寒声益急。

百为定有数,一动必三日。

奔隤水势壮,犦胅波头立。

前行後浪促,突起旁抶射。

奔腾万骑来,倏忽一箭疾。

摧残蒲苇尽,簸荡鱼龙泣。

私忧地轴脱,已分梁山没。

向来万斛重,不作一叶直。

舟行两水间,触夺声蟋蟀。

路转帆举落,舟排冰叠积。

经事长一智,中人所知识。

千金不垂堂,岂复待一失。

穷途得伟观,老气犹少色。

事定未得忘,嗟来庶可及。[11]

这首《梁山泊》描写的是冬季的巨野泽,风大浪急,如万马奔腾,似一箭急射,十分危险与壮观。在全诗的结尾,陈师道激励自己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抒发了自己的旷达胸襟与坚定抱负。

(二)陈师道与阿井

陈师道在《后山谈丛》卷五中提到了郓州阳谷的古井:“阿井·陈师道——阿井在阳谷县故东阿城中,惟二井甘水也,相传秤之比他水重尔。”[12]此井的泉水清冽甘美﹐是名泉之一,用以煮胶﹐称为阿胶。

三、陈师道与东平风俗

(一)陈师道与阳谷

陈师道十分熟悉当地民俗,了解人们的性格特点,他在《后山谈丛》中记载:

阳谷不诉灾伤。

郓州阳谷,自国初以来,不诉灾伤。[13]

由此可见,当地老百姓十分忠君爱国,不把自己的小灾报给上级政府或朝廷,常常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二)陈师道与东平逸事

陈师道在东平生活多年,还知道很多名人轶事,他在《后山谈丛》记载了听人转述的一件有关于李师中的逸事:“李师中改保安军牒——延帅阙,李诚之以幕府行使事。夏国宥州牒保安军,“故事:岁赐尽明年六月乃毕,缓不及事,请以岁终为限。”幕府以闻,枢密院牒草报如约,李易其草报如故事。遂上奏曰:“夷狄之欲无厌,许之不足为恩,而长其贫,且示之弱,而人不堪其转输之劳矣。”枢密使夏竦劾李擅改制书,遣吏部郎讯,李曰:“改保安军牒,非制书也。”竦不能屈,虏亦不敢复请。”[14]李师中在任边帅期间,西夏 的宥州官员给北宋的保安军发文书,说宋朝的岁赐一般到第二年六月才给完,发晚了就不能解决问题,请改到年底全部拨给吧。朝廷知道了,想答应西夏的请求,枢密院下发了答应的文书,李师中向朝廷上书解释不能随便答应西夏要求,这样会助长他们的气焰,使本国百姓劳民伤财。他把枢密院的回复文书修改为按照过去规定办。此事被长官枢密使夏竦知道后,向朝廷揭发李师中擅自修改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朝廷派人询问李师中,李师中回答是修改的保安军的文书,不是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由此可知,陈师道在东平期间,知道了很多文士轶事,予以记载,成为宝贵史料。

总之,通过对陈师道东平情结的研究,发现陈师道对东平人、东平景以及东平风俗都充满了感情,可见他对东平感情深厚而真挚,研究陈师道东平居住和交往,对于弥补“郓学”体系乃至两宋文史,有着积极作用,我今后仍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2]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3]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4]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5]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6]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7]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8]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9] 春秋.孔丘 .论语[M]. 广陵书社,2008.

[10]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11]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12] 宋.陈师道 .后山谈丛[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宋.陈师道 .后山谈丛[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宋.陈师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团,2005.

猜你喜欢

东平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茶艺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for 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①
一名人大代表的扶贫情结
Semantic image annotation based on GMM and random walk model①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Exploiting PLSA model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for refining image an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