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小说创作中的乡愁与乡恋

2018-12-18刘国华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萧红乡愁

刘国华

摘要:本文借由萧红所创作的《呼兰河传》及《生死场》两部饱含家长情怀的作品,加之萧红的成长历程与创作心路,对萧红作品创作中的乡愁和乡恋展开论述。

关键词:萧红;乡愁;乡恋

人,对家乡总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情怀,思乡之情也是国内外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尤其是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思乡作品层出不穷,思乡的情怀也逐渐积淀凝重起来,对乡土不尽的思念似乎已经成为民族的集体情怀。萧红在国内文坛颇具盛名,小说是其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浓厚的乡情被赋字里行间,呼兰县农民便成为她小说中常见的主角,也是她童年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

一、乡愁与乡恋之间的变奏

萧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女作家,她极富才华却又令人扼腕叹息,在她31岁时便挥手逝世。而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家乡黑龙江省呼兰县度过的时光达到近20年。在她提笔之时,这份深刻而震撼的乡情便随之而来,这是她一生都无法舍弃的宝贵时光。萧红诞生于端午节,出生环境是个条件相对优渥的乡绅家庭。伴随着满溢节日气氛的日子,萧红走进了这个时代。可在当时,端午节被当地认定为忌日,萧红的诞生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而且当时当地人仍秉持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都为她将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在萧红笔下,父亲常因贪婪而遗失人性,称他对待家仆、子女甚至萧红的祖父都无情而吝啬。她对母亲的记忆更是过犹不及,在她9岁时,那个在她年幼时用石头砸她的母亲就离世了,而继母对她也是时常虐待。她的祖母竟在她三岁那年将一根大针狠狠的扎进她的手指里。种种冷落与虐待都使萧红的童年充斥着孤独与寂寞,令她渐渐的变得越来越倔强与敏感。她冷漠的观察着周遭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到农民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生活基调,她评价说他们和动物一样忙于生死,而小团圆媳妇的“大方”、冯歪嘴子的坚强却又不被世人所容,这又令萧红那颗敏感而幼小的心灵再次遭受创伤。她痛恨这冷漠无情的家庭環境,她也痛恨这落后愚昧的生活社会。唯一令她感到沉醉欣慰的是,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她与祖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祖父悉心亲授她的诗句,祖父精心烹调的烤鸭,都是温暖她心灵的重要回忆。还有,她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昆虫动物、自然景色都让她感到耽溺而不知归途。乡愁多是由她童年生活中的冷漠亲情与落后生活谱写而成的,而乡恋多源自于她对祖父的思念以及对大自然的憧憬所孕育而出的。

二、《生死场》中甚于乡恋的乡愁

成长经历与情感历程构成萧红文学创作的主体与灵魂,当她用看似冷漠却又饱含深情的忧郁眼光凝视着黑土地上仿若动物一样生存着的愚民们时,难以言说的现实焦虑与历史苦痛便瞬间涌上她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头,令她备受煎熬却又无计可施,让她怎么也无法安然自处。因此而散发出的悲凉与厚重的人生感悟在其作品中贯穿始终。

在《生死场》中,萧红对运用大量的笔触描摹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挥之不去的落后社会生活气息。其中不乏有许多关于病痛、难产、自杀、谋杀、饥饿、瘟疫、衰老等多种形式的死亡描写,令读者深切的感受到萧红苦痛的人生历程以及她对家乡沉重的担忧。这同时描摹出当时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精神及生活情境,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以及历史问题的考究,是《生死场》着重表现的重要主旨。另一方面是对农民日常生活的众多描写,萧红笔下的他们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习性而糊涂过活,比如文中的“跛脚”、“麻面婆”、“罗圈腿”、“红脸鬼”等人物的描写,诉说出当时人民的麻木无情,男女之间不仅没有爱情,甚至没有同情,只剩满足基本性欲需求的纽带。这里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动物简直别无二致,王婆在麦田务农时对三岁的孩子不慎摔于铁梨上而无动于衷;发怒的父亲轻而易举的把刚出世的小金枝活活摔死,萧红眼看着这一幕幕的生命惨局,深感痛心疾首,却也只能仰天长叹而悲痛嗔怪造物主对生命的滥杀,当时的萧红精神状态尚好,心怀着对温暖与爱的企盼,将乡愁慢慢注入《生死场》中。

三、《呼兰河传》中更甚乡愁的乡恋

萧红在感情上,因经历萧军的见异思迁,令她陷入无法自拔的苦涩之中。在这个阶段,失望、烦闷、忧愁一并裹挟入她的生命中,后又因将她视为女儿的鲁迅的病故,令她同一时间痛失亲情的关爱。最后她辗转漂泊至香港,在备受感情与精神的多重打击下,她投入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完成之中,将她所感受的种种原始情绪进行情感升华,在《呼兰河传》中时常可以看到她踌躇于乡愁与乡恋之间的脚步。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仿佛低头喃语的讲述着她与家乡深情相拥时的欢愉与欣慰。萧红写出黑土地人民的保守愚笨,也写出他们的忠厚朴实,用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等描绘出人们相处间的亲切与真诚,并对于当时大自然景观的多变有趣,萧红也做出许多形象的描摹。还向读者呈现出同祖父相依相偎的懂事小女孩的生活情境,萧红把对祖父的爱与思念表达的酣畅淋漓。作者运用更多的笔触着重表现黑土地农民与生俱来的顽强及善良,同时也温情的评判着家乡的落后、无知、枯燥,提醒人们走在未来之路上需要觉醒与反抗,将自己的乡恋潜移默化的融入乡愁之中,却远甚于乡愁。

四、结语

文学创作是作家记忆的可贵载体。通过对萧红所创作的《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解读,感受到了萧红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从《生死场》中萧红透过对家乡那一片黑土地的展开的故事,将乡愁埋藏在人物创作中;到《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家乡的情痴经近似梦幻般手法而表达,将乡恋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萧红的作品中乡愁与乡恋难舍难离,互为一体,令其创作之精髓逐步升华。

参考文献:

[1]郭玉斌.论萧红小说对土地与生命的人文关怀[J].吉林大学,2006.

[2]李钧.乡愁叙事与回忆美学——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学[J].名作欣赏,2012 (25):5-16.

[3]黄丝雨.“离”与“归”——从萧红作品看其矛盾心态[J].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萧红乡愁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永远的乡愁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乡愁
九月的乡愁
萧红亮 作品
乡愁凭寄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