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孙犁小说作品的保定乡土文化及作品外译的可行性

2018-12-18连正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可行性

连正

摘要:作为我国现代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之一孙犁,在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他对每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作出了忠实的记录,但是他最喜欢、最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抗日小说。以往,人们对抗日小说的崇高格调进行赞美时,往往忽略了与之融为一体的乡土文化的描写。孙犁作品中对乡土的描写是了解保定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参考。

关键词:孙犁小说作品;保定乡土文化;作品外译;可行性

一、农村与田园的描写

作为生于乡村田园的河北籍作家孙犁,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常常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田园位于村落之中,田园的浪漫主义色彩融入到了富有浓厚现实主义气息的乡村当中。比如在小说《走出之后》是这样描写乡村的:“南郝村虽说不上什么湖光山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景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1]显然这段描写带有典型冀中平原的乡土景象,孙犁通过对乡村的远景描写,运用简单的笔触就把南郝村的开阔平整的风景呈现在眼前。而在作品《钟》里面,孙犁利用細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林村村西南海大土庙的芦苇坑:“西墙外面是一个芦苇坑,村里的水都流在这里,苇子长得很好。到了春天,苇椎椎像小牛犊头上钻出来的紫红小犄角,水灵灵的充满生气。到夏天,雨水张满,是一片摇动的绿色大栅帐。到冬天,它点缀着平原单调肃杀的气象,黄白的芦花从这里吹起来。”[2]。在冀中平原上芦苇随处可见,孙犁利用文学的手法,通过季节的变化把握芦苇的特点和神韵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美丽的芦苇被画在了《钟》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一样,即便是没有见到芦苇的实景,读者只需要阅读孙犁朴实无华的描写就可以深深地感觉到那种美感。孙犁对乡村的描写既有是细致的临摹,又有简单粗犷的勾画,这一切都源自作家对故乡的独特感受。

孙犁在作品中提到的乡村场景很多都是自己亲身生活过的地方,虽然有少部分作品中的描写是通过他人的讲述后加工的,但作品中对冀中乡村的叙事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人文风景。孙犁除了冀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连偏远山区也曾走访过。比如,关于阜平一带的景象孙犁也有这样出色的描写:

在这片炮火连天的大地上,随时可以看到:一家农民,住在高高的向阳山坡上,他把房前房后,房左房右,高高低低的,大大小小的,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都因地制宜,栽上庄稼。到秋天,各处有各处的收获。于是,在他的房顶上面,屋檐下面,门窗和窗棂上,挂满了红的、黄的、粮穗和瓜果。[3]

虽然贫穷落后的阜平正在遭受战火的蹂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无限的热情。他们身处艰苦的自然条件,仍然能够乐观积极地创造生活,冀中农民的朴实和乐观善良使得孙犁感受到了家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风云初记》中同样也出色地刻画了山村景象

这一家的房舍,充分利用了山的形式,一块悬空突出的岩石做了房的前檐,后面峭直的岩石就成为房屋的后壁。房椽下面吊挂着很多东西:大葫芦瓢里装满了扁豆种子,长在青稞上的红辣椒,一捆削好的山荆木棍子,一串剥开皮的玉米棒子。两个红皮的大南瓜,分悬在门口左右,就像新年挂的宫灯一样。[4]

这样的居住环境如果放到现在可以算是简陋危险的住宅了,但在战争年代有样一个安身之所是多么地难得。冀中的人民群众因地制宜,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生活过的有声有色。虽然地处贫瘠环境,生活艰苦,但作家有意地通过各种颜色的农作物,美丽地再现了山村的独特风景。看似普通的辣椒、南瓜、豆子在孙犁的笔下展现出了可爱而富有生命力,多姿多彩的农作物象征了山村的欣欣向荣,人民的积极向上。把单调而乏味的事物描写的生动而感人,孙犁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叙事功底,除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良好修养,更多的是他和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一样对家乡毫无保留的热爱和赞美。

二、白洋淀风光与革命情怀

在孙犁的白洋淀系列小说中,白洋淀特有的美丽风光和故事情节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孙犁的白洋淀系列作品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受到了较高的评价。其实,在孙犁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白洋淀抗日题材的并不是很多,除了名篇《荷花淀》外,当然还有一些涉及这一水淀的作品,如《琴和箫》、《芦花荡》、《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战斗》、《嘱咐》、《采蒲台》等。孙犁笔下的白洋淀深入人心,一望无垠的淡水和茂密的芦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孙犁在《荷花淀》中写到“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形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5]。在《采蒲台》中写到“芦苇万顷,俯仰吐穗”。从远处看,广阔的白洋淀接连天地,形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荷叶荷花香”[6]。白洋淀的景物虽然不丰富,只有芦苇、荷花、水鸟等,但是胜在天然、有生趣,更有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夏天的白洋淀鸟语花香,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到了冬季,白洋淀虽然看不到盛开的荷花,但被冰雪下淀的景色依然迷人。在《嘱咐》中写道:“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7]白洋淀不但景色宜人,而且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被称为鱼米之乡白洋淀拥有大面积的芦苇和丰富的渔产。人们靠种地、编席和捕鱼为生,白洋淀出产的席子远近闻名。孙犁在《荷花淀》中写到:“女人们,在场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由此可见,人们富足的生活来源于白洋淀丰富的物产资源。在孙犁的抗日小说中,白洋淀不仅是通常的风景描写,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洋淀最初露面是在《琴和箫》中:“我重新看见了那无底洞一样的苇地,一丈多高的苇子全吐出荻花,到处有苇喳子鸟的噪叫,我们那些把裤脚卷得高高的,不分昼夜在泥泞里转动、战斗的士兵们,静静地机警地在那里出没,简直没有声响,苇叶划破他们的脸皮,蔓延的草绊住了腿脚,他们轻轻的把它挪开了。”[8]。在小说中抗日游击队“雁翎队”就是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与景物描写密不可分了,通过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出人物的情感。白洋淀不仅是抗日军民的根据地,更表现出了当地普通劳动人民不畏牺牲勇于抗日的民族精神。

三、孙犁作品对保定文化的传播作用

孙犁作品中的乡土叙事充分体现出了冀中平原的原有文化特色。通过孙犁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充分地解读出了作者对这片热土的热爱。保定文化在孙犁的作品中无处不见,为我们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保定白洋淀乡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历史材料。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保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定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传播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了解白洋淀历史和保定方言文化的研究者来说阅读孙犁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描写冀中平原的文学作品较少,因此,孙犁的作品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为了能够让国外更好地了解保定文化,了解雄安的历史,孙犁的“白洋淀”系列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和传播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首先,纵观保定市高校外语专业实力和发展的现状,具备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韩语专业,对孙犁文学作品翻译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保定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总之,孙犁小说作品的翻译以及对外传播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孙犁.《走出以后》,《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33.

[2]孙犁.《钟》,《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31.

[3]孙犁.《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孙犁文集》(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2:196-197.(第1版).

[4]孙犁.《风云初记》,《孙犁文集》(二)[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343.

[5]《荷花淀》,《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90.

[6]孙犁.《采蒲台》,《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233.

[7]孙犁.《嘱咐》,《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72.

[8]孙犁.《琴和箫》,《孙犁文集》(一)[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45.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