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2018-12-18谭一罗苏文英王朝晖秦裕营周振玲杨和川
谭一罗 苏文英 王朝晖 秦裕营 周振玲 杨和川
摘 要:近年来,食用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产能迅速扩大,中国食用菌生产竞争愈发激烈。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以工厂化生产为主,通过对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对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推动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为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实施科技兴菌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食用菌;江苏连云港;高效栽培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65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食用菌产业逐步以设施化生产企业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流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标准化、出菇周年化的特点。其中,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工厂化企业聚集度、规模和产能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由于中国食用菌设施化发展迅速,竞争趋于白热化,急需改变现有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向了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模式转变。因此,促进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升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在全国食用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并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连云港食用菌产业由生产型发展模式向市场需求型消费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连云港市食用菌栽培历史较长,经过多年的栽培探索,发展出菇棚栽培、林地栽培和自动化菇房栽培等栽培模式,其中又以自动化菇房栽培模式为主要生产模式。
1.1 栽培品种多样化
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早期以平菇、香菇和金针菇为主,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愈来愈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逐步引进了杏鲍菇、秀珍菇、双孢菇、黑木耳、鸡腿菇等食用菌品种[1]。近2a,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而珍稀菇效益逐渐提高,又引进了黑皮鸡枞、玉木耳、羊肚菌等珍稀品种。
1.2 产业布局区域化
连云港市食用菌主要生产县区及生产情况见表1。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灌南县,此外,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县、海州区也均有食用菌大面积栽培。2016—2017年灌南县食用菌年生产量及其产值均占全市首位,位于灌南县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聚了50余家食用菌大型设施化生产企业,同时其它县区的食用菌产业也在稳步发展。
1.3 生产规模和产能扩大化
随着大批食用菌企业入驻连云港市,该市食用菌生产规模、产量和产能不断提高。2017年连云港全市鲜菇总产量达64万t,同比2016年增长了16.36%;2017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值55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了14.58%(表1)。其中,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单体最大的杏鲍菇生产企业,鲜菇日产达到150t;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企业,每平方培养料的鲜菇产量达32kg,日产鲜菇120t[2]。2016年,中国单体最大的金针菇食用菌生产企业如意情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连云港市东海县,于2017年底进入试生产阶段。
1.4 生产技术机械化、智能化
由于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以大规模工厂化栽培为主,因此,全市食用菌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积极引进并研究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双孢菇培养料隧道“三次”发酵、变温脉动抽真空高压灭菌、空气净化室流水线接种、大库叠放式高效养菌、出菇环境智能调控、臭氧消毒与环境微生物检测等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生产,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鲜菇产量和质量[3]。在双孢菇的生产中,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了美国双孢菇菌种A15,同时采用荷兰智能化生产设备,其生产的双孢菇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4]。
2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
连云港市食用菌企业生产规模大、日产量高,且大多以生产鲜菇为主,具有制罐、腌渍等精深加工能力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少,导致食用菌产业链较短。此外,全市食用菌生产企业以杏鲍菇和金针菇的生产占主体,各类食用菌品种发展不平衡,整体表现为应对市场风险能弱。尤其是近几年金针菇价格持续下跌,对金针菇生产企业影响极大。
2.2 資金投入不足
随着近年来食用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众多食用菌生产企业面临严重困难。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不断减小,尤其是小型企业获得财政支持、项目支持较困难;大多食用菌生产企业均是租赁农业用地,由于企业缺少土地证,企业扩建及银行融资困难。因此,近几年部分小型食用菌企业面临停产或转卖,部分大型企业则考虑将企业新址外迁,对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产生冲击。
2.3 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
连云港市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产能高、规模大,菌种保藏、栽培管理、食用菌贮藏、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但是,从事生产、营销和加工等专业性人才较少,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究投入不足,造成发展后劲弱。同时,对食用菌产业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少,尤其是食用菌基础研究支持少,如食用菌遗传学、生理学、菌种储存和退化、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抗逆性、精深加工等,选育适合连云港市工厂化及规模化发展的优质菌种较困难,自主研发能力差,且成果引进及推广力度小、速度慢。
2.4 食用菌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
目前,连云港市杏鲍菇、金针菇、双孢菇设施化生产均居全国前列,但是主要集中于部分大型食用菌工厂,而香菇、玉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品种工厂化栽培难度大,普遍生产规模偏小,部分仍使用简易栽培方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同时,不同企业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上投入差异大,相应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差异明显。
3 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3.1 促进产业链延伸
在研究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同时,发展食用菌加工技术,除了采用传统的干制加工模式,引进并推广鲜菇腌渍、制罐、即食等精深加工技术,增强连云港食用菌产业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合作
引进食用菌专业人才,生产企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从而推动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现连云港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转变服务方式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食用菌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营销方式,增强连云港食用菌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销售力。
参考文献
[1]李冠喜,葛雄灿,魏良志.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1,39(03):601-603.
[2]张翠娥,赵书光.推进灌南菌业再上新台阶的对策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2):50-51.
[3]逄孝云,张立伟,罗拥兵,等.灌南县食用菌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发展情况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115-116,119.
[4]陈乔.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调研[J].上海蔬菜,2017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