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研究

2018-12-18宁小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文化

宁小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三个注重”思想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倡导家风建设,本文拟从古代家风家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古代家风家训的历史演变,对古代特色家训的介绍,古代家风的现实意义这几个方面,探讨“三个注重”的传统文化渊源。

关键词 三个注重 家风家训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1“三个注重”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三个注重”思想实质就是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建设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注重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他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把家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手段。

1.1古代家风、家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思想,中华文明古而有之。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实现自身理想与抱负而孜孜以求的立身之本。按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个个体只有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对道德的追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的教育,最早来自家庭,以家风家训为重要手段。自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就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儒家思想伦理上以“仁”为核心,修身上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礼法上坚持“亲亲”、“尊尊”、“三纲五常”的原则,强调知行合一。家风家训以儒家精神为内核,结合家族家长的人生阅历,在关于立德修身、治家教子、为人处世、明志求学等方面各有侧重地规范而成,落实在家族内部成员之中。有曰耕读传家,有曰积德行善,有曰仁孝清廉。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家族内部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家风家训文化,著名的家风家训代表作如李世民的《帝范》,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袁了凡的《了凡四训》等。

1.2古代家风、家训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以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以《周公诫子》、《孔鲤过庭》作为历史上家风家训的最早代表作,这一时期是中国家风家训的萌芽期。传说周成王将鲁这块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以自己尽心尽力辅佐成王治理国家的亲身实践,告诫儿子作为一国的君主要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便是在周公训诫儿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孔子训导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开启了中华民族诗礼传家的先河,千古不衰。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家风家训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家训如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家训《命子迁》,据说这一家训成就了后来的史学著作《史记》,另外诸葛亮著有《诫子书》与《诫外甥书》,还有颜之推所著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等,皆为这一时期家训中的杰出代表。隋唐宋和元时期,家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走向繁荣。北宋时期包拯有“包青天”美誉,为官刚直不阿,其37字家训令其子篆刻于石碑,置于堂屋东面的墙上,清廉耿直之风跃然,“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家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甚至商贾家训在这一时期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家训中,一些精美的锦句到今天仍然作为心性修养的格言出现在各种文化场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朝历代的家训构成了中国治家典籍的宝库,给后人参学、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3古代家风、家训之最

最具代表性的家训当首推《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生于乱世,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饱受战乱流离之苦。《颜氏家训》以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著称,七卷二十篇,不但涵盖了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的立身治家之法,同时对于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冠为“家训之祖”。

最能体现和传承孝道的家训是司马谈的《命子迁》。据说司马谈临死之前,有感于自孔子死后,四百年来由于诸侯兼并征战不断,再没出现史书记录各朝历史的现状,嘱咐儿子司马迁要完成他的遗愿撰写史书,认为这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大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遗嘱,在身陷囹圄并遭受宫刑的恶劣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达至了父亲希望他能尽“大孝”的心愿。

最倡导行善积德的家训当属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袁了凡结合自己前半身被注定的命运和后半身行善积德改命的经历,融合儒释道三家学说,倡导“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思想,告诫子孙“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立志改命。

1.4古代家风、家训的实用性

为何中华家训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从现实的意义考虑,与中国古代家族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家、国与个人对土地的依附性非常高,“父母在,不远游”,社会结构变动小,表现为以家族世家的形式在同一片土地上长期共同繁衍共同生存。

一个具有优良家风的家族出了优秀子弟光耀门楣,封妻荫子,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也能有所提升,甚至显赫。坐落于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此外还有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裴氏绵延不绝2000多年且“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背后的密钥是重教、廉洁、自强不息。”裴氏家训试列举如下,“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东汉杨震家族家风传承400余年,其中子弟四世任太尉,其中缘由亦是“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而整个家族内部因为个别子弟違背社会风俗触犯国家法律,则将被“同族连坐”,甚至“株连九族”。《世说新语》记载,“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国家风气、上层建筑使得整个家族结成了真正的家族成员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得任何一个有理性具备前瞻能力的家族长辈,难以忽视家族家风建设这一环节。从现实意义上说,优良的家族家风建设,是一个家族规避风险,保证家族兴盛和得以传承延续的必要手段,因此中国古代社会,越是显赫的世家大族,越注重自家家风家教建设。

2“三个注重”思想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央一方面通过制定各种准则和条例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一方面加大力度查处腐败案件,“打虎拍蝇”行动持续。从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家族式腐败已经成为领导干部走向违法深渊的重大因素。”家族式腐败都与家风不正有关,如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包二奶找小三并为二奶小三谋取不正当利益……贪得无厌使得领导干部不可避免的走向贪腐的深渊,所谓“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做出这些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的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典型代表如周永康,徐才厚,薄熙来,令计划等,他们最终沦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阶下囚,既葬送了个人的仕途前程,又给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羞。

读史可以知古今。古代因注重家族家风建设而成为大族世家和因为家风没落而导致家族衰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类似的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一方面需要以条例规定等制度的形式给领导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纠偏,并用处罚贪腐案件给社会以警戒。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推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思想落实到领导干部以及社会主义每一个家庭当中,通过立德树人,树立榜样家庭这种内在教化的方式,从源头上堵住腐败的根,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每个家庭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胡晓华.返本开新建设现代“家文化”[J].理论界,2017(10).

[2] 关敏.浅析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J].改革与开发,2018(06).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传统文化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