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载千古的乡愁

2018-12-18童戈

西部散文选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庙蚕丝庙宇

童戈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乡的父母官打电话给我:家乡的乡亲们想把文革中毁掉的蚕丝庙修复起来……我当即表示支持。但是由于工作职责所在,我一直未能回乡膜拜。

大年正月初三,迎着春日丽阳,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十余人,虔诚的带上鞭炮和香蜡,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阔别六十余年的蚕丝庙,共同去寻找承载千古的乡愁。

走到庙前,让寻找千古乡愁的情绪疯涨,让怀恋旧事的记忆填满脑际。

记得七十年前的蚕丝庙,倚山而建,全系木质结构,正中是殿堂,两旁是宽敞的木板楼,当年的木板楼就是我们读私塾的教室,每天晨钟一响,庙宇内便响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朗朗读书声。那时正值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老师天天教我们读古文,记得《三字经》《孝经》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都是在这里初读的。前些天我见到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同班同学,我们谈起当年在蚕丝庙读书的情景时,他说蚕丝庙是我们读书训蒙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我们在这里学了做人的道理……这样的地方,我们怎么忘得了呢!

特别使人记忆犹新的是每逢过年过节,庙上人如潮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灯狮子热闹非凡。每到这个时节,老师便微笑着给我们放假,让我们走出教室,同人们共同去祈愿美好的生活,共享热闹和欢乐。

今天,同行的小孙子问我:这个庙宇为什么叫蚕丝庙?我告诉他:家乡自古以来,老百姓热爱种桑养蚕,他们便修建庙宇,寄托情思,祈望蚕丝丰收,家富国强。于是早在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当地民众便建成了这座庙宇。

已在上大学的孙子,眼望着庙前极旺的香火说:看来这种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太强大了,他连缀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他涌现出浓浓的人文气息,他表达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深感情……

是啊,这种乡土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当年庙宇虽然被毁了,但人们对它的记忆一直深存心底。春风一吹人们的记忆又燎原了。现在古庙又复活起来,你看眼前的古庙香烟袅袅,钟声回荡。我想,这既是民族传统的承续,也是对乡愁的守望。

今天的蠶丝庙,虽然是一个历尽沧桑,显得满目疮痍的古庙,但在人们的眼中它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为我们留住的仍然是浓浓的千古乡愁。

———刊于《剑门关》杂志文艺版

猜你喜欢

古庙蚕丝庙宇
破旧庙宇的白月光
过莲华山寺
浅析磁器口古镇庙宇的建筑特色
山间“古庙”,笛声悠悠
神秘古庙的门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