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有张力、有力度的散文
2018-12-18石英
石英
最近,我有机会集中阅读了成就斐然的四川省公安系统优秀作家童戈(童臣贤)近期发表的散文作品,印象相当深刻。其实,在这以前我就零星地读过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散文,印象就是很鲜明的。我非常感佩地发现:一位从基层警员干起,直至三级警监、正县级干部;由于业余酷爱文学,十余年时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全国城市公安传媒理事会以及省散文学会和市作协的领导人,而且在文学创作上著作颇丰,以散文作品而言,毫不夸饰地说,已创出了他自己的突出特色,具有令人注目之所长,我认为———
首先,是他在散文中渗透着的赤子之情,对生活的真爱。我读他的散文,时刻都能触摸到那种深厚的现实感,那种作者之心与时代脉搏的共振,那种与大自然、过往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亲和力。这一切,无疑是当今作为一位真正作家的难得的可贵品质。而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必然会彰显出一种新鲜而不陈旧、跳荡而不呆滞的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纵观当今散文领域,能够使人粲然欣喜的固然是写作者汹涌澎湃,散文作品铺天盖地,堪称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副景象之下,也存在从众有余而特色不多之弊;在取材、角度、思想内涵等方面,很多作品多呈一般化之态,陈旧、疲软、感染力差,读多了则更感腻烦。也许正因如此,我读童戈的散文更感他的作品有生气、有活力、动感很强。例如他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曾家山印象》,读之现实感跃然纸上!作者真的被深深感动了,读者也随之被打动。显然作者不是为文而文,而是带着一股良好的心气与眼前的景象产生了有声、有情、有味的碰撞和融合,鲜活的形象便自然畅流而出。不仅如此,在如此短的篇幅中,作者还写到这里曾发生过的三次大战,使文章又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从而又体现出在谋篇、布局上的合理处置,而又不使文章显得累赘,看得出作者在感情与理性之间也是善于把握的。
即使写的是历史,也显得很活。如《人民日报》刊发的《昭化古韵》,也是一篇内容充实,精约有味的佳作,昭化作为一处历久不衰的盛迹,当然早为对史学有兴趣之士所知所闻,尤其是在三国时期,这里更演绎了许多真确而非虚构的故事。但在童戈君之笔下,绝不只是对过往史迹的简单复述,或者发几句怀古之幽思而已,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还是作为今天的有识者以思鉴之,以情融之,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今与昔的相互启动,达到“正能量”的精神对核。所以读起来浑然一体,无勉强“焊接”之生硬。作者紧紧抓住了昭化与上海等大城市在商贸及其他方面传统的紧密联系,强化与提升了昭化的地位。以两句“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俗谚,活脱脱地道出了几千年间昭化的吸附力和影响力,如此也便不难理解当地党委和政府“做活做靓昭化古城”是何等有见识有魄力!
由此又一次使我悟到:任何写历史写史迹,都要有一副今人的健全心态,不只是需要极大的热情,也需要清醒的头脑。对往昔的遗存,也许不适于去动手动脚,却不能不打上今人的精神烙印,用以滋养现实,激发现实,而不只是把玩古董。本文作者显然是以全副的精气神儿投注于一篇不长的作品,结果就大不一样。所以我将此点视为阅读他的散文的首要感受,也是我认为的有利于当下许多散文缺少的那种优点。看来不仅是士兵操练时不能疲沓,职工干活时不能疲沓,作为文学作者行文时也不能疲沓,内心有了底气、活力,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一种勃然生气。
再者,童戈散文中透射出的积极进取的生命观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一点固然与以上所述有联系,但我仍愿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单独提出进行剖析。因为,这个命题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之所以称之為生命观,而不说是人生观,是生命观指向更具体,更切实。作者有一篇散文的题目就叫《五十年后再相见》,单从题目上看,便不难意会是何等自信,何等达观!这篇散文写的是当年的老同学阔别几十年后难得地重会,自然是欣喜万分,感慨万分,但“没有不散的宴席”,很快又要分离,依依?感伤?也许都有一些。但作者却充满豪气地写出“五十年后再相见!”而且吟诗以表之。这不仅是激情之中的产物,也是对来日有底气的想望。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命不满百”是比较普遍的规律,但当下确实也有人实现了跨越百岁大关的突破。另一方面,这样说,不单单是年龄概念的超越,本质上还是一种精神世界强烈进取的理想,在另外一些篇章中,如《生命从六十岁开始》等,作者多次地宣示了生命质量首先在于精神境界提升的信念,在《不要叹息生命已立秋》中,作者这样说:“我们应该追求心理的永远年轻。所以我曾说过在我们年老的时候,要表现出更加年轻的力量,要追求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立秋之后的生命也是可以辉煌的,只要努力,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就会属于你。”“我们虽然不能抗拒衰老,但可以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我想只要我们为信仰而生,为梦想而生,就是可以延缓衰老的。”
“信仰!”多么令人警醒的字眼。我读童戈的散文,最使为凝缩的思想就是“信仰”。他之进取,他之追求,他之对生命的珍惜,本质的意义,不只是为已,为自己镀以亮色,至少从潜意识上说,是有一种使命感的;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而言,个人的不负使命而乐于奋进,以创造尽多的价值,这就无愧是一种可贵的信仰。不是任何人的进取都能达到这个层面的,而作者达到了。不是只凭个人发几句概念化的口头宣言,而是以多年来获得的各级文字奖项;是同行文友对他的热切期望与鼓励,他以可观实绩做出的响亮回应。童戈说“这期望,这关切,时时催我作答,时时催我奋进,激励我去战斗。”所以,不断进取持续收获的过程,成了贯穿童戈文学生命的基线;而不负使命的坚定信仰则是他奋进的驱动力与灵魂所在。正因如此,在他的散文中总是充溢着不竭的生命力,总是与春天的气韵相伴,一篇又一篇的属于春天的散文作品扑面而来:《春游让人乐》、《鲜花是春天的序言》、《这个春节好温暖》等等,无不怡人年轻,激人奋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这样的一个职能: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深深地感染着别人,不折不扣地提升了散文及至整个文学的“人学”价值(高尔基坚持认为文学是“人学”),童戈在他的散文集中颇有几分惊喜地亮出他的新发现:《热爱文学是一种大缘分》!
还有,必须提到童戈散文游刃有余的语言及其它方面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散文语言畅达而不乏生动,文学资质丰厚而现实感极强,这种辨证关系,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比较谐调的体现。我想这不外乎来自于生活、砺炼和勤于汲取(如读书)。在本集中有多篇写到他对前辈名家的恳谈与访问,其诚挚的态度溢于言表。这样的交流、切磋和求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潜移默化的提升,内心得到“取法乎上”的启示。作者在语言上的营养汲取还有一个很大长处,即十分钟情于中国丰厚的民俗文化。譬如说民谚俗语,在他的笔下常常自然地流溢而出:“红萝卜儿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年夜饭的味道》);“白天千人拱手,晚上万盏明灯;”(《昭化古韵》)“不唱山歌不开怀,水磨不推不转来,水磨推的团团转,唱个哥妹靠拢来”(《灵性水磨沟》)等等,使他的散文增加了不少跳荡可人的生趣。在读他的散文时,我一直在想:何以童戈往往能在较短的篇幅中写出相当厚实的篇章?读后,答案固然非止一、二,但其中的一点非同俗常,即他十分钟情于传统的民间文化,而且用得很活,也很得体,这些点点滴滴,往往以一当十,既省了许多赘语,又添加了许多人生况味。如他往访青木川,特别注目于当年这里的商贸遗风,如“远近闻名的唐世盛绸缎店、辅友社制革厂、荣盛昌百货店、中济堂中药铺、荣盛魁娱乐场、辅仁剧社”等等,他都没有忽略这些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无用的东西。
再好的思想,再美的灵魂,一进入文学的领域,都需要称职的语言表现出来,犹如人造卫星,须有得力的运载工具推助上天去完成遨游太空的使命,是不?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