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空间,在创新与考旧之间“飙戏”
2018-12-18轮奂
轮奂
广州小洲人民礼堂原为广州郊区新滘公社的集体财产,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式老建筑。三年前,它有了一个新名字“你我空间”,一个以小洲人民礼堂为据点,致力于当代艺术思想传播和社会实践,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经营的非营利替代艺术空间。三年多来,“驻扎”在这里的艺术家杨帆,与另一位“联合总监”胡震亲密合作。前者作为艺术家,后者作为策展人,他们一起发起了“小洲动态影像计划”等多个项目。今年6月,正值你我空间成立三周年,“飘戏”应运而生。在人民的礼堂放人民的戏
要理解“飙戏”这一项目,海报上的这三句话很关键:
一个充满历史记忆的人民礼堂空间
一次链接今古的戏曲影像经典再现
一场穿越时空的当代影像解构重组
“飙戏”即是从今年4月7日起,每周呈现围绕一个主题的旧影像放映,内容是一部样板戏加三部传统经典戏曲电影,逐回推进至6月20日,才终于揭开作品的庐山真面目。原先播放的影像作品并非怀旧似地回顾戏曲经典,真正的作品是当晚呈现的艺术家杨帆的最新创作,将样板戏、经典戏曲电影和当下普通人拍摄的小视频混剪、糅合,呈现出一种颇具荒诞感和反讽意味的新影像。
结合“戏”这个主题,胡震和杨帆在展览形式上做了许多巧妙而有意思的创新。常规的展览只呈现最终作品,创作过程则秘而不宣且并无展览必要,而此次“飙戏”项目则大胆向观众展现创作的过程。在编排上采用了以往戏曲演出中“连台本戏”的形式,类似如今的电视连续剧,每一回的放映都相互独立又有关联,直至最后的大压轴,整出戏才达到高潮。前8回样板戏和戏曲影像的放映相当于最后作品的素材分析和影像“考古”的过程,第9回是将样板戏、戏曲影像与汇编后的《人民影像档案》并置播放,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被拉长,完成之作的悬念留待最后一刻才揭晓。
“从你我空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做在地创作,围绕所在的小洲人民礼堂这一空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所以‘飙戏的内容、呈现方式与小洲人民礼堂是‘三位体的。因为礼堂以前也是放电影、群众聚会的地方,利用这个空间跟当下最普遍、最流行,同时也是相对比较新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是一次有趣的尝试。样板戏跟礼堂的语境是非常吻合的,戏这个概念也是和礼堂过去的功能密切关联的,我们想把人民的东西还原到人民剧场这个空间里面来展示。”杨帆这样解释。
传统戏曲、样板戏与当代影像结合,在带着时代记忆的空间中展出,并关注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戏曲被杨帆進行重新解构、解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播出,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启发。
从拍戏到飙戏,全程都是一场戏
谈及“飙戏”灵感的由来,跟杨帆近年的创作状态有关,那时他正专注影像创作。约在2013年起,杨帆在自己玩手机的过程中特意收集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传的小视频,至今已累积近千个。在杨帆看来,普通老百姓用相机抓拍下来的生活瞬间,宛如一张张反映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碎片,且这些影像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第一现场,是下意识拍的,没有经过修饰和刻意摆拍,能真实地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杨帆觉得这十分鲜活有趣,且这些视频里面本身包含了某种戏剧性,于是他就构思如何糅合这些小视频进行再创作。
胡震也认为这些视频本身就是有“戏”的。那么这些戏通过什么能够连接起来?胡震想到了样板戏、传统戏,因为这三者有一个共通的地方—戏剧冲突。人生如戏,从宏观角度看,每个人的生活就在演出一部戏;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戏曲的影像化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完成的,它们与样板戏在年代上与小洲人民礼堂这一空问又是契合的。于是,他们尝试将这三者融合,对历史、对当下做一些新的解读和个人思考。
“飙戏”的精彩不仅仅在于最终那个将三者混剪融合的影像作品,杨帆与胡震更是把整个过程精细编排成一出戏,在策划、设计上进行了许多巧妙的构思,大量融入戏曲元素。比如,把海报设计成传统戏票的样式,使海报充满历史感。而在戏曲的选择上,杨帆与胡震将范围选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影像,以20世纪50、60、70年代为主,这是传统戏曲影像化的高峰期。杨帆认为:“传统戏、样板戏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包含着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和精神的寄托,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牡丹亭》中的人物,都是中国人对人的一种想象,并结合现实创作出来的。传统戏曲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精神史或文化史,不管是结合当下还是连接中国的过去,从‘戏切入是一个非常好的点。”
在作品剪辑上,杨帆在自己收集的小视频和传统戏曲影像中找到契合,然后进行移花接木,或是形态动作相仿,或视频中人物故事与戏曲人物的某种相似性,最后混剪出来的效果显得耐人寻味。或者说,混剪出来的影像已经是全新的一出戏,那些被重新剪辑的镜头,其故事只作为一种元素,可以被观者进行重新解读,也启发观者进行更多的内在思考。
杨帆曾说:“当现实比戏剧还要戏剧时,戏剧就该下课了。”他以一种当代的观念,以戏曲为元素,对中国的当今与过去进行了新的解读。杨帆不想做出一场“演”得太直白的戏,因为那样就不像戏,且不好玩。所以,传统戏曲也好,当代影像也罢,都不过是杨帆手里的一种演绎手段。
在影像重组间感知时代真实
《收藏·拍卖》:“飙戏”让我思考什么是戏?或者说,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戏这个东西?
杨帆:据我所知,戏的繁体字有两种写法,一个是“戲”,指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另一个写法是“戯”,即“虚”旁边加一件兵器“戈”,我们可以形象化地解读为一个虚晃的挥刀动作。因此,从“戏”字的来源和字形结构上看,戏从一开始就是与装扮、打斗、武器有关,而且是假打,不是真做。所以我认为,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化再造,人们用它来托物寄情、消愁解闷。戏应该有形、有动感、有活力,才能好看、好玩、有戏。
《收藏·拍卖》:您说当现实比戏剧更戏剧时戏剧便要下课了,能再具体阐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杨帆:这句话大概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在我们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每天在社会生活舞台上上演的各种令人错愕、惊叹的奇葩事件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人性的奇观,及其所饱含的戏剧张力使传统戏剧相形见绌;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记录并传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以致我们无需步入剧院就能观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戏剧,它们甚至比舞台上的戏剧更为丰富、精彩、鲜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几乎无需再制造戏剧了,戏剧无处不在。
《收藏·拍卖》:从逻辑上来看,戏是人从现买中汲取元素,经过加工变为艺术,因而它既真买又虚假;在“飙戏”里,那些来自于现买生活中现拍的视频是真买而鲜活的,但并非是现买的全部。您在选择过程中已然是一种艺术加工,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已经是一场戏,可以这么理解吗?
杨帆:那些拍摄自现实生活中的小视频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流传,说明它们本身已经具备了某些吸引人的戏剧性因素。它们是对生活中某个瞬间的记录,虽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但透过这些“非常态”的瞬间,我们似乎也能管窥到这个时代的“代码”,从而或多或少地感知到我们所处时代的另一种真实,所谓“一叶知秋”“一斑见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在选择哪些小视频和戏曲影像对接能够产生戏剧效果并形成互文关系时,我也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小视频都经过二次加工处理,以使其融入到影像的整体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