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情书

2018-12-18李良旭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日本鬼子秀英游击队

李良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每当听到《绒花》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的芳华岁月。

1944年3月,父亲在新四军第七师任骑兵排排长。虽然父亲当时只有23岁,但已经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拼杀了4年,可谓九死一生。

父亲是穷苦出身,到了部队才开始识文断字。每当战斗间隙,战士们就在树林里、小河边、山凹里找块空地席地而坐:树枝上挂一块小黑板,大家跟部队里有文化的人学识字。

战士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许多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写标语,写传单,写家信。

当时,在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些当地的游击队队员。这些游击队队员中,有一些女同志,她们大都十七八岁,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次,教员在黑板上写“爱祖国、爱人民”。在解释“爱”字时,那位戴着眼镜的教员解释道,这也是男女之间爱情的“爱”,就像《诗经》里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爱”字。战士们的脸都红了,有几个胆大的战士还偷偷地瞟向身边的女游击队员。而女游击队员们羞红了脸,脸蛋像熟透了的苹果。

在这里,父亲认识了一个叫姚秀英的游击队员。当时,她是村里的女民兵队长和妇女会主任。虽然还不到20岁,但她已是出色的游击队战士了,站岗、放哨、保护村民、救护伤员、组织游击队员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她出生入死,屡建战功。

父亲经常和女游击队员们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他们常常用树枝在地上互相考着新学的字,写错了,用脚将地上的灰抹平,再接着写,场面活泼、有趣。

有一次,父亲用枝条在地上写了一个“爱”字,问姚秀英这个字怎么读。姚秀英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随后,她红了脸,父亲也慌里慌张地不知所措。

当一颗爱的种子在心田悄悄萌动后,父亲再也无法平静。他利用战斗间歇,在一张香烟纸的背面,写下了这样一封信:“姚秀英同志,我们相识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你的勇敢、坚强给了我难忘的印象。你就是我要向你表白的那个字——爱。如果你愿意,等到打败日本鬼子,让我们共同建设幸福生活。”

没几天,父亲也收到姚秀英的回信:“李排长,你的信我已看过。现在,战争条件还很艰苦,等赶走了日本鬼子,全国解放的那一天,再谈那个‘爱字也不迟。”

从此,这封战火情书,成为父亲和母亲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信心和力量。全国解放后,父亲与母亲实现了当年写在香烟纸上的美好愿望,共結连理。

如今,父母都已是90多岁的人了,他们已携手走过70多年。也许,父母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但“我爱你”三个字,早已浸透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了。这种爱的考验和经历,绽放出别样的岁月光彩。

编辑 张秀格

猜你喜欢

日本鬼子秀英游击队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同期听力(六)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缩写《小英雄雨来》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
指挥员
“六尸七命”血染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