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爱孩子的我,硬着头皮生了孩子

2018-12-18高浩容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天性养育母爱

高浩容

隔代教养的心理面貌

侯瑾的助理欢欢收到她的来电,要欢欢帮她去图书馆借几本书。

“侯姐,怎么突然关心起师生关系了?”

“你以为我愿意啊!”

侯瑾在电话里抱怨起来,她的孩子马上要三岁了,想进的国际幼儿园要求高,父母都得参加面试。侯瑾最讨厌跟老师打交道,为了孩子,不得不恶补一下。

欢欢的孩子也要三岁了,生下孩子她就北漂,一年就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孩子都不认得妈妈。手机传来孩子的照片,这是欢欢的妈妈每天都会做的事情,但欢欢基本不回应,看了一眼就把屏幕关掉。

欢欢感觉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几年前父亲逝世后,就不断走向深渊。她原先计划在硕士毕业后,继续考博士。但父亲重病,想看女儿嫁人,欢欢为了父亲,通过相亲找了老公。

欢欢原先也不想生孩子,要做个丁客,却在明明避孕的情况下怀孕,她和老公都懵了。就在怀孕期间,欢欢下定决心离开家,因为她感觉家里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了。

母爱是天生的吗?

母爱其实是个很难界定的名词,就像“爱”本身,我们好像能感受到,却又无法具体描绘它在哪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母爱的存在是不被懷疑的。中国自古也有一说“虎毒不食子”,或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都在强调母爱是人人皆有的天性。

从某个角度来说,母亲确实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

比如《美国科学学院院报》(PNAS)的研究显示,当母亲听到婴儿的哭声,大脑中控制语言和行动的部位就会被激活,主动抱起婴儿。而且,当男性和女性同样听到婴儿哭声,女性的敏感程度比男性高五成以上。这都说明,女性确实天生具备保护幼子的天性。

可是,这种天性就是母爱吗?

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女性在怀孕时就出现了抑郁的情况,并试图想要中止怀孕。其中有10%以上的产后抑郁症妈妈,在怀孕后失去照顾孩子的欲望,甚至不想见到孩子。

但我们能说,不想照顾孩子的女性就是“病”了?失去本性吗?

不一定。有些女性可能确实是病了,比如纽约大学林大宇博士的团队发现多巴胺和母鼠护仔等行动有关。

而且,抑郁症的众多生理因素中,多巴胺分泌异常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但有些女性并没有神经或大脑方面的异常,她们只是纯粹的对于照顾孩子,与孩子相处缺乏兴趣,甚至更喜欢没有孩子的生活。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有照顾幼子的欲望不能和爱划等号,就像喜欢和爱不同。而负责任是展现爱的一种方式,却也可能只是一个人基于道德感的作为而已。

可以说,母爱有两个基准,一个是“社会性”的,一个是“社会化”的。

社会性指的是人在关系上的天性,比如亲子关系。

社会化指的是人在后天环境中,逐渐习得和他人相处的各种仪式、习惯和规范。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母亲都喜欢孩子,也不是每个母亲都爱孩子,但这可能不妨碍她们负责任。因为社会化的学习,使她们知道该怎么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总而言之,如阿萨特瑞安(Kira Asatryan)在《恰到好处的亲密》中所言,许多人对关系往往有太多错误预期,这些预期又导致误解。

对于母爱,我们若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预期,把一些要母亲牺牲自己的故事当成每个人当妈妈的标准,那恐怕许多妈妈都成了没有母爱的妈妈,但这不是事实。

生下孩子之后

如家庭治疗专家赵旭东教授所言:“当父母不用考试。”成为父母很简单,好像生下孩子就行。但拥有身份,不等于能做好。

有孩子之前,双方沟通好要不要孩子很重要。但有了孩子之后,再去想当初的决定,未免失去意义。

一旦有了孩子,尽管在社会性方面,并不具备母亲的敏感度,但我们还是可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去实践母亲的责任。所以即使我们不想要孩子,却有了孩子,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能够顺利地在我们的照顾下,成长茁壮:

1. 养育靠的是方法,而不只是激情

电视电影中,经常把爱过分吹捧。好像只要有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但实际上,医生动手术靠的不是爱,而是技术。同样地,如果越是感受不到自己对孩子有爱,越是要多方吸取育儿知识,通过正确的育儿方式照顾孩子,确保孩子的成长健康。

这也有一个好处,越是科学育儿,越能避免因为不理智,对孩子过分严厉或宠溺所带来的危害。

2. 养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社会变革,女性在母亲角色的内涵也在转变。

许多女性同时是母亲,也是职业妇女。过去母亲一肩挑的养育方式,等于要家里牺牲一份经济来源,但面对现在的物质要求,要母亲白天工作,晚上照顾孩子,过丧偶式婚姻,并不实际,同时也不符合两性平权的意识。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尽可能利用身边的资源,包括家人、朋友,以及不能逃脱责任的老公,一起养育孩子。

通过合作的方式,使个人在照顾孩子方面的淡漠,得到补充。毕竟有时母亲角色的痛苦,来自伴侣或身边人的不作为。比如对先生感到失望,连带地也丧失与这个男人拥有孩子的爱意。

3. 诚实而尽力,定下止损点

如果真的生了孩子,能做的就是把孩子照顾好,但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也让身边的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想法,避免自己陷入“多方作战”。

努力当个尽责的母亲已经很辛苦,还要处理催促自己生二胎的公婆、根本没经历怀胎和生育痛苦的老公等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何况,你可能已经比其他妈妈做得更好,却仍持续过度付出。所以面对某些情感绑架或道德束缚,坚定自己的想法,也许一时让人难以接受。长远来看,却能避免心力过分损耗而崩溃。

结语

母爱不是万灵丹。做个好妈妈,就做一个“专业的”妈妈吧。

相反地,有些妈妈虽然对子女充满爱,却用过度溺爱等方式养育孩子,反而使孩子无法自立,甚至危害社会。

无论我们因为什么原因站在妈妈的位置上,我们都有机会扮演好这个角色,培养身心健全的孩子,成全角色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天性养育母爱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母爱大于天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