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史沧桑百年间

2018-12-18刘志宏

党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筑路长眠白洋淀

刘志宏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浓缩百年历史风云影像记忆的图书《国家相册》(第一辑),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一系列图书根据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制作的同名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改编而成。通过珍贵影像和人文讲述,唤醒时代亲历者的集体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国家相册》按专题分类,每10集左右微纪录片集成一辑图书出版。第一辑聚焦“时代变迁”的主题,收录了《胜利的日子》《血染的黎明》《翻身的日子》《修“天路”的人》《悲欢母亲河》《云端的传奇》《江上往来人》《风雪未归人》《奥运与国运》《白洋淀纪事》十个故事。图书保持微纪录片原有的主题宏大、图片经典、故事鲜为人知等特点,既勾连起家与国的历史,又启发细节处与读者的情感共鸣。

用生命点亮共和国的黎明

每到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我们都会缅怀先烈。有一位烈士,就義时间恰恰是在这天。

他叫王孝和。1948年,这位中共地下党员组织上海电力公司的工人声援反内战大罢工,因叛徒出卖被捕。

他受尽酷刑。“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昏死过去又醒过来,但一个字也没招。

听到死刑宣判,他淡然一笑:“我不承认你们的判决。”

面对如此浩然正气,连刽子手都发抖了,居然连开三枪都没打中要害……

24岁的王孝和也有难以割舍的眷恋。他就义时,大女儿不到两岁;他就义后21天,小女儿才出生。

王孝和牺牲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在《血染的黎明》这组照片中,王孝和受审、被押赴刑场、回望家人、被绑在刑场椅子上的四个画面,让人感佩烈士的宁死不屈时,也不禁感到一阵阵酸楚甚至是心痛,尤其是镜头捕捉到的烈士受审时的微笑、大义凛然和在被押赴刑场路上对家人的万般牵挂,两个场景形成了强烈对比,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献出了宝贵生命,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特别令人惋惜的是牺牲在黎明前的烈士,他们用生命点亮了共和国的黎明,我们应永远铭记!

长眠在路边的筑路英雄

川藏公路号称“天路”。在这里,许多司机都有一个习惯:不时点燃一根烟,抛向窗外。他们是在致敬,致敬那些长眠在路边的筑路英雄。

川藏线上的怒江大桥旧桥已拆除,却有一个桥墩被保留下来。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桥墩,更是一座纪念碑。碑中凝固着一位筑路者的血肉之躯。

1953年,一支部队正在这里修筑大桥。突然,一名战士掉进了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战友们想尽办法,却没能把他救出来,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泥浆吞没,只能含泪把他筑进了桥墩。

几十年后,修建新桥时,设计者特意避让桥墩,为的就是不惊扰烈士的英灵。

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修路的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修“天路”的人》这组照片会告诉你——

千百年来,人们闻入藏而色变。由川入藏,翻山越岭,常要走上半年。

1950年初,毛泽东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一个排的战士吊在怒江边的悬崖上施工。突然,悬崖崩塌,九名战士被滔滔江水卷走。最后,一个排的战士,只剩下排长一个人活着,坚持在工地上施工。工程竣工那天,排长却没有去参加庆祝活动,而是纵身跃入江中,去陪伴那些长眠的战友……

翻过14座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跨越14条汹涌江河,横穿8条地质断裂带,川藏线后来被称为“世界公路灾害的百科全书”。然而,修这条路仅仅用了4年多时间,用的是铁锤钢钎等简陋的工具,无人不惊叹这一人间壮举!

在这条路上,长眠着3000多名烈士,平均每公里都有一名以上筑路者牺牲。

今天,险峻奇绝的川藏线已成为许多人的精神朝圣之路。你是否曾想到过60多年前修筑“天路”的人?

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悲与欢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醇厚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而黄河也一度是“心腹大患”,2000多年中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沿岸百姓饱受灾难。

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几件大事中必然包括治水。对几千年都没能治好的黄河,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好法子吗?

《悲欢母亲河》这组照片为你讲述——

1949年,当“开国大典”的礼炮隆隆奏响之时,40万军民正在黄河大堤上抗击一场罕见的大洪水。

早在1946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领导人民治黄,一手拿枪,一手修堤。自那时至今,黄河下游先后战胜了12次大洪水,“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彻底扭转,连续70余年岁岁安澜。

如今,黄河变害为利,3亿亩耕地靠它灌溉滋养,1亿多人口在它的庇护下安然生活,一片又一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富庶之乡。

走进白洋淀的昨天和今天

“这女人编着席……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著名作家孙犁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白洋淀纪事》,让全国都知道了河北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白洋淀纪事》这组照片会带你走进她的昨天和今天——

1943年,后来成为新华社社长的记者穆青报道了白洋淀一支奇特的抗日队伍——雁翎队。

“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作战了。雁呵,飞去吧,我们的枪要去射杀敌人了……”雁翎队队员倚仗着过人的水性,及荷花、芦苇的掩护,在迷宫般的水道间神出鬼没。端炮楼,截军火,除汉奸,他们与敌人交战70余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留下了世代传颂的英雄传奇。

在一次战斗中,雁翎队的命名者、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被敌人包围了。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时,他调转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头颅……牺牲时,年仅28岁。

保家卫国,视死如归。这,就是白洋淀之魂!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环白洋淀的雄县、安新、容城及周边部分区域设为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一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未来之城即将崛起!

世人惊奇的目光再次投向白洋淀,正如惊奇地目睹中国的发展奇迹。

《国家相册》就是这样用一张张照片讲故事,而这些照片的摄影者是新华社一线记者,其真实性、独家性让人叹服,其表达效果更是令人过目难忘。讲好中国的故事,讲中国的好故事,《国家相册》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王锦慧)

猜你喜欢

筑路长眠白洋淀
白日梦想
赞云南大山筑路人斯那定珠
澳大利亚:用烟头筑路
雄安两赋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最大坟场
百亿财政资金为何账上“长眠”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往事
察尔汗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