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方式探讨
2018-12-18支少敏房国祥刘力华余厚友
支少敏, 房国祥, 刘力华, 闫 江, 余厚友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医院 急诊科, 陕西 西安, 710000)
全球每年中风发病人数约1 600万,其中因脑卒中死亡患者约560万[1]。但溶栓治疗具有严格时间窗。研究[2]发现,脑卒中发病后6 h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然而,传统急救措施在实践方式与流程中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收效欠佳[3]。为更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抢救患者生命,本院急救中心对传统脑卒中急救措施进行改进,通过提前了解病情、途中加强急救处理、根据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制定抢救方案等途径,对53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入院前急救处理措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纳入诊断标准[4]: ① 起病急,起病至就诊间时间间隔<6 h; ② 存在可评估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③ 临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在数小时以上; ④ 颅脑CT或MRI检查存在脑梗死病灶。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各5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52~81岁,平均(72.43±6.91)岁; 缺血性脑卒中25例,出血性脑卒中28例; 平均GCS评分(6.24±1.94)分; 发病至呼救间隔时间(31.25±5.72) min。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5~83岁,平均(74.06±5.32)岁; 缺血性脑卒中29例,出血性脑卒中24例; GCS评分为(6.47±2.05)分; 发病至呼救间隔时间(33.72±4.92) min。2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符合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② 首次发病。排除标准: ① 伴有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 ② 患有精神系统疾病; ③ 伴有创伤性脑出血; ④ 有脑手术史。
1.2 院前急救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下急救方法。① 接到急救电话后,医护人员准备好急救物品立即出动救护车到达现场; ② 到达现场后询问患者或家属病因与病史,从意识、呼吸、瞳孔、脉搏4个方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快速评估病情,同时进行血压、心电图、动脉血氧分析; ③ 采用呼吸面罩或者开放气道,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 ④ 在通往医院的路途中尽量减少颠簸。
观察组院前急救方法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优化: ① 接到急救电话时提前了解患者发病时间、意志及活动状态、病史,判断基本病情,指导基本救助; 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通畅,抬高患者头部等; 同时将患者病史、基础疾病及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院前院内共享,使得参与救助的医护人员均熟悉患者基本情况。② 根据GCS指数制定临时方案[5]通过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记录GCS评分,若GCS评分≥8分,且无颅内高压征象,马上进行转运; 若GCS评分<8分的昏迷患者,医护人员应马上开始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患者降低颅内压、吸氧等等急救处理[6]。③ 建立静脉通道,颅内压增高给予甘露醇处理,持续抽搐给予地西泮处理,心脏骤停给予心肺复苏; ④ 转运图中相关急救处理,包括: 密切观测患者神志、呼吸与心律变化; 患者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适时吸痰,避免呕吐物误吸; 减少途中颠簸,避免头部受到震荡; 护理人员及时联系上级医院院内急救科室,启动绿色通道,提前做好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① 对2组患者急救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抢救结束时间)、入住专科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入住专科处理时间)进行比较; ② 对比2组干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量表评分(NIHSS)评分变化; ③记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后遗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情况。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相关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内急救时间、入住专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NIHSS评分为(10.48±3.32)分,观察组为(10.41±3.40)分; 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8.53±2.11)分、(6.59±1.86)分。治疗前,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
2.3 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出院后,对照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3个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逐年递增,一旦发生对患者和整个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7]。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引发肺部感染[8]、肾衰竭、心功能衰竭、偏瘫[10]、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因此,对常规急救策略进行优化,建立更加完善的急救系统,才能为患者生命安全争取更多的机会[11]。院前急救作为是脑卒中急救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受到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快速判断患者病情,提供有效救治,降低疾病后遗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2]。入院治疗衔接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接收出诊通知、赶赴现场、现场急救、途中转运以及院内急救,是一个具有紧急性、连贯性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13]。
表2 2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院内急救时间、入住专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观察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小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死亡人数也明显减少。这是由于观察组给予了正确的急救方法,在途中了解病情,能够使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患者大体情况,为制定急救方案缩短时间,保证了抢救工作的连贯性[14]。提前给予家属基本救助指导,例如采用正确的体位,帮助清理口腔异物,这都能预防或避免窒息、病情加重等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提高救治效率[15]。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给予合理的的对症处理,可以避免长时间脑缺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而加重病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脑卒中的最佳治疗窗在发病后的6 h内,并且发病后的3~6 h给予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优。因此,尽快启动优质的院前急救为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增加更多救治的可能性[16]。另外,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患者家属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样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病情凶险,急救人员除了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外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者需要做到临危不乱以准确评估患者病情[17]。此外,患者家属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能够及早发现患者发病,为患者得到治疗赢得时间,家属给予正确的基本救助,能减缓甚至停止疾病的发展[18]。因此,对公众普及急救及自救相关的知识,能提高救助能力,有效改善像脑卒中一类恶性突发症的预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