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维生素B12、依帕司他片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8-12-18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丹红传导机体

张 娜, 范 滨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10年内常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且发病率与病程呈明显相关性, 5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DPN, 可累及患者自主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1-2]。DPN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对称性感觉异常及灼烧样或刀割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其发病与机体长期高糖、血管自身免疫、微循环障碍、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密切相关[3]。因此,治疗DPN的关键是在控制血糖基础上,有效扩张血管,恢复机体微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及神经因子释放[4]。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累积,从而阻断或延缓DPN进展,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修复受损神经。大量研究[5-6]显示,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丹红注射液则具有减小血管阻力、改善血液黏度、改善机体微循环及组织缺血缺氧状况从而促进机体代谢的功效。本研究分析了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和依帕司他对DPN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存在异常改变; 自述存在运动、感觉及(或)自主神经节病变的临床特征; 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6.5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排除标准: 其他类型周围神经病变; 近期使用过本研究所用药物者; 存在出血倾向者; 不愿参与此研究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入选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 年龄45~75岁,平均(69.54±4.21)岁; 糖尿病病程6~22年,平均(9.33±0.75)年; DPN病程1~5年,平均(3.11±0.52)年; 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7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 年龄48~75岁,平均(69.58±4.20)岁; 糖尿病病程6~26年,平均(9.31±0.77)年; DPN病程1~6年,平均(3.21±0.50)年; 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及DPN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选者均接受血糖控制、运动饮食干预等常规治疗,同时进行降压、调脂等对症处理。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口服依帕司他及维生素B12。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12, 50 mg×10片)50 mg/次, 3次/d, 饭前服用; 维生素B12(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321, 25 μg×100片)25μg/次, 3次/d。观察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将20 mL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 20 mL×6支)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混匀,静脉滴注, 1次/d。2组患者均用药治疗3个疗程,共30 d。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估,该评分系统包括神经症状、反射及感觉功能3个维度,每项异常记0分、正常记1分,神经症状共6分、反射共8分、感觉功能共5分,得分越高表示受损越严重; ② 测定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③ 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人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4 疗效评价

依据DPN患者的临床症状、腱反射、深浅感觉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评估临床效果[7]: 显效,自觉疼痛等症状消失,腱反射、深浅感觉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幅度在5 m/s及以上,或彻底恢复正常; 有效,自觉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腱反射、深浅感觉未能完全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幅度小于5 m/s; 无效,自觉疼痛等未见好转,腱反射、深浅感觉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改善。总有效数=总病例数-无效病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治疗前, 2组患者感觉功能、神经反射、神经症状3个维度评分及TCSS总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 2组TCSS 3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分

2.3 焦虑抑郁状况

治疗前, 2组DPN患者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SCV、MC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正中神经、腓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SCV、MCV均显著加快(P<0.05), 且观察组的SCV、MCV较对照组更快(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m/s

2.4 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变化

治疗前, 2组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NGF、VEGF含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 2组DPN患者血清NGF、VEG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见表4。

3 讨 论

DPN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远期预后差。糖尿病患者一旦自觉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时,其治疗会变得较为棘手,即便血糖控制良好,周围神经病变仍难以改善。神经营养因子(NTFs)学说是目前阐述DPN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其认为NTFs的合成、分泌及代谢障碍是诱发DPN的重要原因。NTFs是敏感神经元的靶组织释放的,能够促进神经生长、分化、存活的一类蛋白因子,其与特殊受体结合后转运进入细胞体,可减少神经变性,刺激轴突生长,阻断病情发展,促进神经修复及再生。NGF是最早被发现的NTFs,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的双重生物学功能,在神经元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及功能特异性表达调控方面的作用巨大。NGF具有良好的促神经生长、神经营养及神经元损伤修复等作用[8],且外源性NGF可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缓解或恢复[9-10]。微血管病变则是阐述DPN发病机制的另一主要学说,认为神经滋养血管病变可引发神经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发生。VEGF不仅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因子,还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正常生理条件下,成熟神经组织中不表达VEGF, 或表达量较少; 但在缺血缺氧及DPN等病理条件下,神经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表达量会明显增加,用于受损神经的保护及营养[11]。吕翠岩等[12]研究发现,具有养阴益气及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能显著调节DPN大鼠坐骨神经中VEGF含量及基因表达。

表4 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ng/L

丹红注射液是中药材丹参和红花提取物的复方制剂,不仅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痛的功效,还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机体血液微循环及能量代谢等多种作用。丹参多酚可促进机体钾通道开放,抑制有内皮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及醛糖酸还原酶活性,加速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保护缺血性再灌注损伤。红花能明显增加血浆内皮素、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活性,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大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状况,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研究[13-14]显示,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苏娟等[15]研究显示,足三里穴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DPN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与感觉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感觉功能、神经反射、神经症状3个维度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及TCSS总评分更降,正中、腓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SCV、MCV更快,血清NGF、VEGF含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和依帕司他治疗DPN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通过促进机体神经组织中血清神经营养因子NGF、VEGF的合成释放,改善机体血液供应及能量代谢,更好地营养神经,加速受损神经修复,加快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猜你喜欢

丹红传导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神奇的骨传导
邓俊峰作品选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