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性呼吸训练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2018-12-18陈淑娜田道静雷加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腹式肺叶胸腔镜

张 梅, 陈淑娜, 田道静, 雷加英, 赵 艳

(济南军区总医院 胸外科, 山东 济南, 250031)

肺癌是常见的多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流行病学研究[2]显示,近50年来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男性的肺癌病死率及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首位。因肺叶被癌肿侵犯面积较大,肺癌需采用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而胸腔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肺叶切除术,具有能减轻患者肺功能损伤等优点,但易受治疗药物、手术操作的影响,进而抑制患者呼吸功能,故患者多存在呼吸频率、通气量异常及氧合作用等异常症状[3-4]。本研究探讨了系统性呼吸训练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40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28例; 年龄45~79岁,平均(61.7±5.4)岁; 小学及以下文化23例,中学文化28例,专科及以上文化19例。研究组中,男40例,女30例; 年龄47~78岁,平均(62.1±5.1)岁; 小学及以下文化25例,中学文化27例,专科及以上文化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具有均衡性(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 入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5]; ② 经CT检查均无纵膈淋巴结及肺门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③ 无重要器官受损者; ④ 无其他恶性肿瘤者; ⑤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⑥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存在肿瘤至远处侵犯; ② 存在严重肺功能障碍者[6]; ③ 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④ 术前5年存在恶性肿瘤史者; ⑤ 基本资料不完全及非自愿参加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禁止在病房区域大声喧哗和嬉戏打闹,禁止抽烟; 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指导,嘱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增加新鲜水果及蔬菜等食物含量; 确保病房温湿度适宜,环境整洁。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系统性呼吸训练。⑴ 术前: 给予患者系统性呼吸训练。① 腹式深呼吸训练: 辅助患者取平卧体位,全身放松,将患者左手放于胸前下缘位置,右手放于肚脐上缘位置,用鼻吸气,慢慢鼓起腹部,待无法再吸气时憋气4~5 s, 后采用缩唇缓慢吐气,同时腹部向内缩,并完全吐气。② 有效咳嗽: 患者取半坐卧位,首先深呼吸4~6次,咳嗽顺序为深呼吸—屏住呼吸—咳嗽,咳嗽时应使胸腔震动,将痰液排到咽部位置,再用力咳嗽,将气管内痰液排出。③ 吹气球训练: 选取膨胀系数较大的气球,鼓励患者深呼吸后吹大气球, 5次/d, 5 min/次。④ 呼吸操训练: 鼓励患者做腿部屈伸训练,下床活动身体,做呼吸操时,肢体动作应配合缩唇呼吸,即嘴呼气,鼻吸气。⑵ 术中: 手术麻醉剂优先采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 术中输液时,应控制输液速度及剂量,并利用输液加温器对输注液体进行保温,维持患者体温处于适宜范围; 手术过程中应着重保护患者残肺,尽量减少牵拉及钳夹患者残余肺叶。⑶ 术后: 给予患者系统性呼吸训练。① 腹式深呼吸训练: 辅助患者取平卧体位,全身放松,将患者左手放于胸前下缘位置,右手放于肚脐上缘位置,利用鼻吸气,慢慢鼓起腹部,待无法再吸气时憋气4~5 s, 后采用缩唇缓慢吐气,同时腹部向内缩,并完全吐气。② 有效咳嗽: 患者取半坐卧位,利用枕头将伤口压紧以减轻疼痛,首先深呼吸4~6次,咳嗽顺序分别为深呼吸—屏住呼吸—咳嗽,咳嗽时应使胸腔震动,将痰液排到咽部位置,再用力咳嗽,将气管内痰液排出; 对于咳痰无力、虚弱等患者,术后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利用腕力在患者背部由外至内、自下而上沿呼吸道方向轻拍,通过震动气管促使排痰。③ 吹气球训练: 方法与术前一致。④ 呼吸操训练: 在患者未脱离胸腔引流管之前或由于其他原因限制活动时,鼓励其常做腿部屈伸训练,活动受限解除后,应尽快下床活动身体。从患者入院时至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至出院均交替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吹气球训练及呼吸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训练后并发症及训练前后肺功能情况。① 并发症: 观察2组患者训练后是否存在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及胸腔积液等症状[7]。② 肺功能: 测量2组患者最大通气量、呼吸频率,评估肺功能情况[8-9]。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并发症

训练后,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训练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2 肺功能

训练后, 2组患者的最大通气量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后,2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及呼吸频率比较

3 讨 论

肺癌患者多伴随肺部感染,体质较弱,代偿能力较低,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故尽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10]。目前,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因切除肺部组织会加重患者呼吸障碍,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严重者预后较差,不利肺功能的改善[11]。

研究[12]显示,肺癌患者在肺叶切除术后,最大通气量及呼吸频率等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下降,且伴排痰困难、切口疼痛等,大量分泌物滞留于患者呼吸道内; 与其他类型手术相比,肺癌术后患者更易产生肺部及呼吸道等各类并发症,而肺部感染发生率亦更高。在术后4 d内,患者肺功能无法明显改善,存在较高的肺部并发症,若术后病情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控制,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严重者会致死[13]。因此,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咳嗽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腹式呼吸习惯,对肺癌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患者肺活量,降低耗氧量,提升肺部组织工作效率,加快膈肌运动[14]。系统性呼吸训练作为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正确咳嗽、腹式呼吸、有效吹气球及呼吸操训练4种训练方法,可提高患者气体交换量,加快通气和换气功能恢复,促进余肺膨胀和胸水排出,加快患者术后病灶的恢复,全面提高患者肺功能[15]。呼吸操训练能减少患者肺部及心脏瘀血,改善血液循环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改善患者生物学及骨骼肌组织学性状,提升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及对运动的适应性,进而增强骨骼肌的耐受性; 呼吸操训练亦可增大患者冠状血流量,降低阻力,有效满足患者运动时心肌需氧量,减小外周血管阻力及压力,利于侧支血管的形成,降低心肌耗氧量,提升心脏供血能力[16-17]。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进行正确咳嗽、腹式呼吸、有效吹气球及呼吸操训练,能有效减少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及胸腔积液等发生。由此提示,在患者治疗时辅以系统性呼吸训练,能有效增强患者呼吸肌耐受力及力量,缓解呼吸困难。此外,研究组患者训练后最大通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指导患者缩唇呼吸可减慢呼气速度,增加气道内压,避免患者外周小气道闭合,利于患者肺内气体的有效利用及充分排出,提升患者肺的顺应性,而腹式呼吸能提高患者膈肌活动度,有效膨胀肺泡,增加肺泡通气量和潮气量,减少肺内残余气体,改善换气功能,进而有效提升患者呼吸功能[18]。

综上所述,系统性呼吸训练应用在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腹式肺叶胸腔镜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
非脱垂子宫阴式与改良腹式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