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地区在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及其贡献

2018-12-18唐春芳刘文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晴隆兴仁黔西南

唐春芳 刘文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做了全国总动员,大西南地区作为战时的大后方,暂时没有遭到日军的直接攻击。随着平、津地区的陷落,上海失守,南京沦陷,特别是武汉、广州被日军占领以后,大半个中国被日军占据,更为要命的是国际援华物资的几个海上交通线被日军掐断,中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独立抗日时期。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美英等国开始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一方,中国也相应的得到一些援华物资,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大了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已经西迁,大西南地区成为国民政府持久抗战的大后方,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并在不久为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自己还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向缅甸派遣十万远征军援助英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不过此时,中国国内政府的抗战战略物资奇缺,为坚定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美国政府借助滇缅公路极力援助中国抗战,缅甸被日本占领后,中美开辟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等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这些战略物资在昆明囤积以后,都要经过黔西南地区的二十四道拐输送到抗战第一线和陪都重庆[1]。

除此之外,黔西南地区还为战略物资的输送及人员输送新修不少的公路和简易机场,这些设施的修建为保证政府坚持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 —国际援华物资的咽喉之地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把交通干线分为国内和国际运输线路两大类,并确定战时交通建设重心“旨在求取国际线路”。[2]抗日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时期,日军切断了援华物资海陆空运输线,包括:以香港为转运港的广九-越汉路;以越南海防港为转运港的桂越线、滇越线(滇越铁路);以新疆霍城为陆路口岸的陕甘-甘新至苏联的西北线。日军占领宜昌以后,长江运输线被封锁;陪都重庆几乎成为一座孤城。中印公路成为此时期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交通线,而二十四道拐就是这条“抗战生命线”[3]上的咽喉之地。国民政府需要的抗战战略物资,无论是运往鄂、湘、桂抗日前线,还是运到大后方重庆都要经过此地,它的通行与否,直接决定着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通—则积极抗战;阻—则避敌锐气,消极抵抗,甚或有投降的危险。然而,黔西南地区晴隆县境内的二十四道拐在其修成以后,一直不断的为抗战前线和大后方重庆输送着抗战物资和人员,它的通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民政府的抵抗政策的持续执行。

(一)滇缅公路时期的二十四道拐

抗战相持阶段刚刚到来时,日本还没有攻占缅甸,桂越路、滇越路(铁路)、滇缅路在向重庆政府输送物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滇缅路在1940年桂越、滇越路中断以后,成为了国际援华物资援助中国唯一的交通线,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抗战生命线”、“战争输血管”。

滇缅路上的援华物资都会集结到昆明,再通过滇黔路、川黔路、湘黔路、黔桂路运往重庆大后方及各抗日前线。而所有的这些物质在输送过程中都要经过晴隆的二十四道拐,由此,二十四道拐既成为抗战中后期中国接受国际援华物资唯一一条运输线上的咽喉之地。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中日双方的高层对此也都心知肚明。日本封锁委员会把炸毁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安排,中国高层也深知晴隆境内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的重要性,千方百计保证其安全。

(二)驼峰航线时期的二十四道拐

滇缅路在1942年5月因日本占领缅甸而被掐断,中国接受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一条生命线被掐断,但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美国需要中国政府坚持抗战,不妥协,这样有助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斗,客观上会对美军起到援助作用。因此,美军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中美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飞往中国云南的驼峰航线,保证了中国政府的持久抗战。大量物资同样被集结在昆明,之后,仍然需要通过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转运物资和人员。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为配合美英盟军作战,在国内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并有一部分军队还在黔西南境内征兵、整训,之后远赴缅甸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而这些人员上前线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牺牲。黔西南地区毋庸置疑的成为国民政府派往国内抗日前线和远征国外的兵员基地、整训的军营。

(三)中印公路时期的二十四道拐

抗战后期,美国派驻援华的史迪威将军为更大规模援助中国,开通自印度利多至缅甸的密支那,终点站在中国云南畹町的公路,即中印公路。1945年初,中印公路通车时,蒋介石为纪念史迪威将军为这条路做出的贡献,把这条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4]

中印公路修通以后,至抗日战争结束止,先后有驻印缅汽车兵第六团的司机和美军工兵第330团的志愿人员驾驶368支车队经过中印公路向中国运进新汽车1万余辆,8万余吨各类物资。[5]这些物质运至昆明后,主要是通过湘黔公路运至湘西地区,通过滇黔公路、沙八公路或滇黔南路运至广西前线,主要是服务于1945年4-6月的湘西会战以及广西诸城收复战。而无论是从昆明转运至湘西的物资,还是转运至广西诸城的战略物资也都要经过滇黔公路上的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6]

二十四道拐成为国际援华物资通过中印公路运往我国抗战前线这条大动脉上的咽喉之地,它的通行与否影响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二、修建安八、沙兴公路,打通向前线输送人员和物资的关键一环

黔西南地区由于河谷深切、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所有的物资的流通都是人背马驮。京(南京)滇公路滇黔公路段于1936年建成通车,其中90公里横穿晴隆、普安中部,汽车运输的优越性使当地政府和民众看到了修建公路的重要性。正当京滇公路即将贯通之际,又动工修建南(安南县,今晴隆)龙公路,并构想再往南延伸经册亨到广西,即安八公路(从安龙至八渡河)。

(一)修建安八公路,保障大后方人员、物资由贵州运往广西前线各地

1938年1月,册亨县长李光启会同安龙县长张曾复上报省府建议修建安八公路,经省府同意后,对现场进行了勘测,全长约130公里,所需经费67万元大洋,因工程浩大,竭两县之力亦不能完成,请由省负责修建。省政府回复,“安八公路,本省无力承担,已呈请中央拨专款,由交通部西南公路局派副工程师孙凯根前往复勘”。孙奉令勘测完毕后,贵州省政府公布了《贵州省修筑黔桂西路贵州安八段实施办法》。1939年11月动工兴建,在安龙成立了“黔桂西路贵州安八总段工程处”。由李达任总段长,田培斌任总工程师。下设四个分段,负责施工和技术指导。其中安龙县民工修第一段,兴义县民工修第二段大部分,贞丰县民工修第三段和第四段接壤部分。

1940年3月底安八公路试车成功,但余留工程较大,从四月开始,由于连降暴雨,洪水横溢,新修的公路几乎报废。1941年-1944年期间,省政府几经重建,但由于暴雨成灾,始终没有起到太大作用。1944年夏末,日军在缅北、滇西、太平洋等等各个战场大溃败,何应钦令张发奎重建第四战区进驻百色,在广西发起反攻,为保证战争的需要,张发奎急电册亨县政府“即日动工,修复安八公路,限15日夜9时修复通行车辆,违令以军法惩处。”在极其紧迫的情况下,册亨县政府立即行动,不分白天黑夜施工,终于至15日夜全路工程基本完成,政府的20多辆汽车,美军的吉普车20多辆及张发奎的小轿车和警卫部队经过安八公路进入广西。

1945年2月,贵州省政府在册亨县城(册阳)设立“清修安八公路工程总段”,最终于5月初,全路修复通车。安八公路建成,使黔西南地区南北交通得到大大改善,从昆明运往广西前线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械、救济物资、服装给养,完全经过安八路到达广西。路基稳实和路面平顺,提高了车辆通过能力,使数千吨物资迅速运往广西前线,有效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10月,每天都有几十辆以致几百辆大小汽车日夜奔驰在安八路上。第四战区直属各单位:第八军、第五十四军、新一军和两个炮兵团,陆续经过安八路开赴广西战场。为支援抗日战争,安八公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二)整修沙兴公路,有效充实了国民政府的御敌力量

整修沙兴公路,1944年末,侵华日军由广西沿黔桂交通干线鼠窜我省独山地区,急欲运往广西前线的军需物资,便取道黔桂西线的沙(子岭)八(度)线。而该线的沙子岭至南龙(今安龙)段路况较差,通过能力较小,远不能保证物资运输的需要。为抗战所需,当局鉴于此,令沿路各县:“火速调征民工整修,以应抗战需要,限文到3日开工,开工15日内完成任务,逾期以军法从处……”,在此形势下,当地民众在政府组织下,提前完成了对沙兴公路的整修,有力的保证了我抗日部队对苟延残喘日军的最后致命一击。

安八、沙兴公路的修建和整修,为国际援华物资和人员输送到大后方、抗日前线打通了最艰难的一环,有效的充实了国民政府的抗战能力。特别是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令张发奎重组第四战区进驻广西百色,反攻日军,安八公路和沙兴公路段的人们提前完成了政府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我第四战区广大官兵完成对日军的最后一击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黔西南地区——抗战时期兵员补给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补充前线兵员,保持我国对日作战的军事实力,在黔西南地区所征集的兵员之多,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有的县甚至接近总人口的14%。所征集的兵员多为有去无回,返家者或有下落音讯的甚少,多战死于抗日沙场,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独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人们将永远记着他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几乎将所有的作战部队都投入了各个战场,仅在淞沪战场上投入的部队就达到国民政府所能节制的三分之一左右,后方已无部队补充一线作战部队的减员。贵州省于当年11月成立了贵州师管区筹备处,安顺成立了团管区,黔西南地区各县(盘江八属和盘县)的征兵工作归属于安顺团管区。为适应战局发展之需,1938年3月,兴仁团管区司令部成立,由本区专员兼任司令,负责兵役事务。1940年初,兴仁、安顺两团管区合二为一,司令部驻安顺,县兵役科并入国民兵团。两团管区所征集兵员,配属一个野战军。1941年10月,安兴师管区成立,负责本区14县和安顺、长顺、惠水、平塘、罗甸县的兵役事物。所征兵员配属于正在前线作战的五十四军。该军派一个副军长兼任师管区司令,负责该军补充师的兵员征、补、训等工作。安兴师管区在兴仁设征兵事务所,专司盘江八属征兵事务。1942年,师管区成立4个补充团,番号为安兴师管区补充第一、二、三、四团,分驻各县征、补、训兵员重大损失。是年10月,由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第五、六、六十六军受到损失,急待补充兵员,于是又奉令成立4个壮丁队协助补充团接训新兵。1943年、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各战场所需兵力剧增,安兴师管区又成立志愿兵团,募集有志青年入伍。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据本地区各县的档案记载被征集的兵员达四万人之多,阵亡的有两万多兵员,可以讲黔西南地区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无愧于国家、民族。由贵州籍本地区主要人员组成的部队曾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并付出巨大牺牲。中国远征军第五、六军都在本地区整补过,第二、五十四军也在本区整补后开赴滇西作战。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本地区各年度、各县征兵情况如表:[7]

单位 总人口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合计兴义 173608 629 1250 1266 1239 1350 1366 1158 1158 529 9945兴仁 94750 445 763 795 1058 965 1180 670 670 600 7146晴隆 51255 266 160 790 410 410 410 411 147 3004普安 76243 201 300 351 484 425 430 415 345 185 3136贞丰 122478 781 994 651 671 801 458 498 497 5351安龙 106858 343 472 798 1054 243 1343 1343 911 685 7192册亨 65395 204 138 430 664 436 445 321 357 2995望谟69017 300 236 186 228 230 110 1290合计 759604 1822 3970 4794 6240 4736 6161 5003 4580 2753 40059(人)说明:安龙总人口是1936年数,贞丰是分县前的总数,望谟是1940年设县时的数;普安兵员的征集,是参照各县征兵比例推据数。

四、黔西南地区——部队整训、开拔的中转站

人们最最崇敬的往往是幕前的英雄,毋庸置疑这些英雄为我抗战大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但在这里我要提醒人们的是,有那么一些人、一部分地区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在默默的奉献着,他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崇敬、去牢记。他们做的都是看似很平常的事情,比如为军人送一件棉衣、为军车修通公路、为飞机搭建简易机场,为军队提供短时集训地等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却积攒着胜利的因子。黔西南地区在抗战后期,在大半个中国被日军占领的背景下正是担负着这样的责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前期黔西南地区是大后方,后期既是后方又是前线,驻军和过境部队延绵不绝。路过或在此做过短暂整训、补充的军队主要有以下各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所辖第九、三十三、七十六师分驻本地区各地;新编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1940年8月率部驻兴仁整训,10月离境;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率师驻兴义。上述军师均属中国远征军系列,先后入缅或在滇西作战。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辖新编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游击司令黄翔。于1940年4月至9月和1944年5月至12月,两次在本地区驻留整训。军部驻普安县城。该军入缅作战时期编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长官序列,后改隶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九十六师先驻镇宁,后移驻兴仁。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于1941年4月至是年12月驻本区整训,军部驻兴仁。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第五十七军,第六十军,第八军,亦曾在本地区兴仁、贞丰、安龙、普安、兴义等地整训。除此之外,还有第四十五师在一个美军营的协助下,分驻晴隆和兴义的乌沙、下午屯整训,随第八军先后离境。美军中国战区司令部所属陆军战时生产部晴隆办事处、陆军晴隆供应站和直属工兵营,于1941年春至1945年秋驻晴隆,执行军需供给和道路维修等任务。军政部第一〇五后方医院,床位1000张,于1942年驻晴隆。[8]除第二部分我们提到的整修公路外,黔西南地区响应最高当局在适当地区增设军事设施令,还在兴仁修建了陆关机场,安龙轻便机场等军用设施,[7]为我军和美军作战飞机提供临时停降点。有力的支援了我军与美军在空中对日军的打击。

五、结语

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黔西南地区各县均在源源不断的为国家抗战输送着兵员;战争中后期,中国政府来自长江以及海上的国际援助交通线被完全掐断,滇缅公路成为国民政府接受国际援助唯一的生命线,[7]滇缅公路被掐断后还出现了驼峰航线、中印公路。通过这些交通要道运输的物资,要起到支援抗战前线与大后方陪都重庆的作用,都必须要经过黔西南地区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二十四道拐成为战时运送物资和输送人员的咽喉之地,名不见经传的晴隆县城一时成为各方力量关注的焦点。黔西南地区的其他县域,如安龙、兴仁、兴义、贞丰、册亨等都曾为抗战空军、陆军提供过支援。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黔西南地区的抗战资源被全面调动起来,全民皆兵。

抗日战争时期,黔西南地区的人民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的人员牺牲,据统计,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本地区陆续有四万余名士兵上了前线[1],其中能够活着回来的人非常之少。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国际援华交通线仅剩滇缅路以后,黔西南的地位更加重要。要想把美英的援华物资及人员运往西南大后方和湘、川、桂前线,必须经过该地区,一时间,该地区成为了关系整个抗战胜负的关键点。成为了向抗战前线输送物资和人员的咽喉之地,此处通则抗战可坚持,抗战必胜;此处断,则抗战熄,政府投降,民族无望。长久以来,本地区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被世人忽视了。近年来,中国远征军事迹的宣扬,滇缅公路的被还原,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研究热潮的掀起,二十四道拐的被发现,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浮出水面,黔西南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被史学界及普通百姓关注,本地区的地位也越来越接近其本应享有的地位。

猜你喜欢

晴隆兴仁黔西南
兴仁市建好新时代“老干之家”让“余热升温”
贵州省兴仁市耕地土壤富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寻味贵州——黔西南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阴阳指
兴仁“撤县设市”记
风吹黔西南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铭记姜仕坤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