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食品基地生态化栽培与精准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以遂昌县油茶示范基地为例
2018-12-18张文斌李成惠黄徐骏姜智慧
张文斌 李成惠 黄徐骏 姜智慧
森林食品基地生态化栽培与精准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以遂昌县油茶示范基地为例
张文斌1李成惠2黄徐骏1姜智慧1
(1 浙江省遂昌县林业局 323300;2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 浙江遂昌 323300)
2009-2015年间,按照《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技术规程》,在浙江省遂昌县油茶林地进行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生态化栽培与精准施肥关键技术的试验。试验调整了油茶林结构,采用“垦复后施肥”“不垦复而施肥”“不垦复不施肥”3种处理。实施后的效益分析表明,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年产油茶果13500kg/hm2,年效益为32400元/hm2,远高于未实施森林食品示范基地的22000元/hm2。
森林食品基地;油茶林;生态化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清澈、无任何污染源,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年平均气温为16.8℃,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50d,年平均降水量为1510mm。土壤以红壤、黄壤两个土类为主,微酸性为主,是发展无公害油茶的理想之地。
遂昌县的油茶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品种混杂、良莠不齐,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油茶已进入盛产期,而部分油茶林还有萌芽更新、落子自然生长等现象。油茶主要品种为普通油茶,主要分布在金竹、湖山、王村口、应村等乡镇;在高坪、应村、白马山等地有部分红花油茶。油茶是遂昌县的传统林业经济作物,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油茶因其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农民开发油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致使许多油茶林缺少管理而逐渐荒芜,部分油茶林被毁。据200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油茶林面积6400hm2;而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县油茶林面积减少至4853hm2。因此,推广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申报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是遂昌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对遂昌县森林食品油茶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通过建立管理制度、生产规程、水土保持、土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生物多样性保护、采收、生产记录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进一步引导、推广、规范森林食品基地认定,打响森林食品品牌,提高森林食品的品质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山区农业增效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森林食品基地概况
遂昌县油茶森林食品基地分别位于金竹镇、王村口镇、新路湾镇、应村乡、湖山乡,共5个油茶基地。基地规模为568 hm2,辐射面积为2567 hm2。
1.1 金竹镇油茶基地
基地位于遂昌县西北部,地形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250米。油茶示范基地70 hm2,辐射面积667 hm2,2009年由遂昌县金竹镇古楼山茶油专业合作社申报认定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并建立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后塘村为中心,分布在土名大排上、沙坑里、牛角岗、石亭对面、大坑头、大垄儿等处,为成熟林。
1.2 王村口镇油茶基地
位于遂昌县城西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山脚,基地所在地空气新鲜,负离子含量高,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宜度;景色秀美,林木资源丰富,空气怡然,被称之为“红色热土上的氧吧”。基地环境条件优越、空气清新、土壤肥沃、 水质清澈、无任何污染源,油茶示范基地73hm2,辐射面积400hm2,2010年由遂昌县王村口镇丽腾山茶油专业合作社申报认定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并建立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古楼村为中心,分布在土名石亭对面、大坑头、大垄儿、大岭头等处,为中龄林。石亭对面、大坑头、大垄儿、大岭头
1.3 新路湾镇油茶基地
位于遂昌县城北部,年平均气温为15.8℃,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10mm。土壤以红壤、黄壤两个土类为主,微酸性为主,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条件良好。油茶基地146 hm2,辐射面积667hm2,2013年由遂昌县龙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定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并建立示范基地。该基地分布在新双溪、官溪、新路湾、新溪、小马埠、夹路畈、蕉川等7个行政村,土名吊源坑湖、洞岙儿、作坞、猪疗坞等处,为中龄林。
1.4 应村乡油茶基地
位于遂昌县应村乡西北1公里的应村水库周围山区,依山傍水,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条件良好,主要包括应村乡基地和焦滩前山基地,海拔500-800m,四面环山,周边无污染,总面积有367hm2。油茶示范基地202hm2,辐射面积667hm2,2013年由遂昌纳福尔山茶籽专业合作社申报认定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并建立示范基地。该基地由遂昌纳福尔山茶籽专业合作社经过林权流转经营,分布在土名田龙星、牛富坪、上羊等处,为成熟林。
1.5 湖山乡油茶基地
油茶基地主要分布在乌溪江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条件良好,适宜油茶基地发展。油茶基地76hm2,辐射面积167hm2,2015年由遂昌燕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定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并建立示范基地。该基地以湖坊村为中心,分布在土名内方、叶四坞、大笼内等处,为成熟林。
2 主要营林技术措施
2.1 林地清理
结合深挖垦复对林内杂树灌木进行清除,并烧毁油茶病虫株,以保证油茶树的光、热、水肥供给和减少病虫来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深挖垦复包括林地深挖和林地抚育两部分。垦复是油茶增产的基本措施,作用是清除杂草,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改善林地环境,减少病虫危害,促进油茶生长发育,提高油茶产量。深挖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为冬季,深度为20cm以上,并注意树冠内浅锄,树冠外深挖。林地抚育以疏松土壤、消除杂草为目的,一年一次浅锄,时间在夏末或秋季,深度为10cm左右。
2.2 平衡施肥
根据林地土壤肥力、林木生长状况,施不同肥料可大幅度提高产量。一般大年冬季以施磷、钾和有机肥为主,小年夏季以施磷、氮肥为主。施用量夏季每亩施用尿素25kg +钙镁磷肥25kg,冬季复合肥15kg+钙镁磷肥25kg。尽量施用有机肥、农家肥。
2.3 病虫害防治
生产栽培过程中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加强培育、科学生产经营、改善油茶生态环境、优化油茶的生态系统,增强油茶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限度的合理使用农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开展以油茶病虫害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与调控服务,达到既控制、消灭病虫害,又使油茶果品的农药残留不超标,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山茶油的目的。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只要加强管理,提高树木生长势,就少有病虫害发生。
2.4 整形修剪
重点剪除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细弱内膛枝、脚枝、徒长枝等,配以短剪,培养结果母枝,为油茶树营造良好的树形、树势,提高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性。
2.5 林道建设
对油茶林区的林道、便道进行建设、扩建和维护,方便林地的清理、施肥、果实采摘等。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2009-2015年,在遂昌县金竹镇、王村口镇、新路湾镇、应村乡和湖山乡共5个油茶基地各选择3个典型样地,共15个样地进行试验,每个样地设3个处理:“垦复后施肥”“不垦复而施肥”和“不垦复不施肥”。每个处理设标准固定样地1个。试验在林地的中心地段设垦复,选择与垦复地段油茶林结构和立地条件相似的不垦复林地中心设施肥与对照3种处理;不垦复林地与垦复林地进行统一施肥,每个处理间保留10m作为隔离带,样地为20 m×30 m的长方形样地。
3.2 垦复与施肥措施
2009-2015年的7-12月,对5个试验样地进行深挖垦复,包括林地深挖和林地抚育两部分。深挖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为冬季,深度为20cm以上;林地抚育一年一次浅锄,时间可夏末或秋季,深度为10cm左右。垦复后施肥,采用在树木树冠外沿开环状沟施肥的方法,沟深20~30 cm。
金竹镇油茶示范基地施肥:2009年8月混合沟施1次复合肥,375kg/hm2。
王村口镇油茶示范基地施肥:2010年施肥2次,夏季沟施1次、尿素+钙镁磷肥375+375kg/hm2,冬季沟施1次、复合肥+钙镁磷肥225+375kg/hm2。
新路湾镇油茶示范基地施肥:2013年8月混合沟施1次,尿素+钙镁磷肥375+ 375kg/hm2。
应村乡油茶示范基地施肥:2013年8月混合沟施1次,尿素+钙镁磷肥375+375kg/hm2。
湖山乡油茶示范基地施肥:2015年8月混合沟施1次复合肥, 375 kg/hm2。
4 结果与分析
4.1 垦复与施肥对油茶果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采取的“垦复后施肥”“不垦复而施肥”“不垦复不施肥” 3种处理,垦复与施肥对油茶果产量造成了显著差异;而15个不同条件的试验小班之间,油茶果产量差异都不明显。“垦复后施肥”和“不垦复而施肥”之间的油茶果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分别与“不垦复不施肥”有明显的差异。
表1 油茶果产量比较
4.2 垦复与施肥对油茶基地效益的影响
通过油茶基地3种不同的施肥与抚育措施,经济效益最明显的是“垦复后施肥”措施,每年可以提高的经济效益,比“不垦复而施肥”增加2610元/hm2,比“不垦复不施肥”增加5230元/hm2。这是垦复和施肥两种措施共同作用带来的效果。可以看出,因地制宜的生态化抚育与精准的施肥是培育油茶基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经营措施。
表2 不同处理油茶果产量增长带来的效益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垦复后施肥”“不垦复而施肥”“不垦复不施肥”3种处理中,“垦复后施肥”“不垦复而施肥”2种处理对油茶果产量影响显著。“垦复后施肥”的油茶果产量二年高达34960 kg/hm2,比“不垦复而施肥”增加4860 kg/hm2,比“不垦复不施肥”增加10480 kg/hm2;不同处理的油茶果产量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垦复后施肥”为最明显,二年高达5230元/hm2,比“不垦复而施肥”增加2610元/hm2,比“不垦复不施肥”增加5230元/hm2。
研究在遂昌县厚朴、油茶、毛竹笋、板栗、猕猴桃等15个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中只选择了5个油茶基地的样地进行油茶生态化栽培与精准施肥试验,采用的也只有3种不同抚育施肥措施对效果的影响,油茶的优质高效培育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丁敏,倪荣新,胡伯智.丽水低产油茶林施肥技术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2,(2).
[2] 申巍.修剪施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
[4] 汤文高,解诗和.油茶林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7).
[5] 王磊,陈永忠,王承南.生态栽培对油茶生长发育及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2,(3).
[6] 黄贤圣.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类型与综合改造技术模式[J].安徽林业科技,2011,(5).
[7] 张学顺,卜付军,鄢洪星.信阳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11,(1).
[8] 姜志娜.油茶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018-06-28
浙江省森林食品质量安全提升项目(2009-2015)。
张文斌(1968-),男,浙江遂昌人,工程师,从事林木培育工作。
S794.4
B
1004-7743(2018)04-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