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文 珍惜每一次点亮生命的机会
2018-12-17张小华
张小华
在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网站的首页,有一张“伸出你我双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照,照片里的人就是唐子文。
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队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唐子文(播音名:子文)是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中华骨髓库7700多位捐献者中,他的序号是第2223号。
自2011年捐献骨髓以来,子文积极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做公益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从“新闻采访者”到“报道对象”
2011年6月15日,子文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为基因配型成功的一名内蒙古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这是继2004年经济之声主持人杨曦成功捐献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位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生命的主持人。
这次捐献源于6年前的一次偶然。
在北京王府井丹耀大厦一側,常年停靠着一辆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献血车。2005年的一天,子文和同学约好用一次无偿献血来“告别”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遗憾的是,那天,他被拒绝了。“因为距离我上一次献血不满6个月,我得再等等。”
等着同学献血时无聊的子文坐在一旁翻看献血车里摆放的资料,被中华骨髓库的宣传彩页吸引。于是,他问护士:“我能在这里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吗?”护士答,“可以”。于是,子文填写了报名表,被抽取了8毫升血样。
子文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个偶然的羁绊会持续到6年后。
2011年3月,还是在王府井。通宵加班又做完早间节目的子文,决定到王府井的新东安商场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在通往电影院的电梯里,他接到一个电话。
在电话那头,一个女声用北京口音问他:“请问您是唐子文吗?”
“是我。您是?”
“我是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的工作人员,给您打电话是想通知您,有一名患者和您的骨髓初分(辨)配型相合,请问您是否愿意捐献?”
明白了对方来意后,子文毫不犹豫地大声回道,“同意,我捐献!”
那一天,“微博少年”子文在微博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希望我能够帮到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让我们一起加油”。
很快到了约定的面谈时间。
工作人员与子文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面谈,把捐献骨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都向他一一说明,并再三确认他是否真的愿意捐献。
子文给予了肯定答复后,再次留了一个试管的血样,用于做高分辨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配型。
半个月后,子文接到了“高分辨配型结果:相合”的通知。随后是体检:合格。
随着正式捐献的日期越来越近,这个很有自己主意的上海男人觉得“必须向父母说明情况了”。
在6月6号,回上海参加堂哥婚礼时,子文向父母讲了他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尽管在医院工作了20多年,可是当自己的儿子要成为一名骨髓捐献者时,母亲依然不免担心。子文告诉母亲:“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安全的。捐献不会让您失去一个儿子,但是如果我不捐,患者的丈夫将失去一位妻子,患者的年幼孩子将失去一个母亲。”听到这段话,母亲既骄傲又心疼。最终,母亲尊重子文的决定,只是不停嘱咐他,“在北京要照顾好自己”。
6月10日,子文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
“也是在那一天,我清楚地了解到,‘捐骨髓不过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造血干细胞捐献,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加长版的成分献血。并不是好多人误会的可怕过程!”子文说。
在采集造血干细胞前,子文每天接受两支动员剂注射,目的是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在采集当天,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份回输捐献者体内。
为保障造血干细胞的鲜活度,志愿者必须尽量保证安全、不能受伤,正如子文所说:“身体是我的,但现在也属于另一个等待营救的生命。”
15日早上,子文走进医院的血液细胞采集室,开始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
躺在床上,看着鲜红的血液从自己的一支胳膊流进血液细胞分离机,造血干细胞这些“生命的种子”被一点一点地分离出来,其余的血液从另一支胳膊回输体内,其间可以跟周围人谈笑风生,渴了能喝水、饿了能吃东西。
子文的大学室友是蒙古族,而移植他的造血干细胞的患者也是蒙古族。“如果说配型相合是‘概率,那么民族相合就是‘天意。这是一种浓的化不开的缘,也再度证明什么叫‘民族团结,血浓于水。”子文说。
因为这次捐献,子文从“新闻采访者”变成了“新闻报道对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广播网上以页面专题形式对子文的捐献做了跟踪报道。
捐献是志愿服务的起点
子文曾在一次宣讲中说,“捐献不是爱心的终点,而是志愿服务的起点”。
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就开始经常以捐献者的身份,走进高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给各个年龄段的干部群众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样的“现身说法”,被捐献者们调侃为“活体展示”。
“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普宣传,有一位捐献者到场,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活体展示”现身说法,可以激励校园里的大学生们放心大胆地报名入库;可以破除谣言,让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坚定支持家中的孩子参与到拯救患者生命的接力赛中。
有人担心,捐献是否会影响工作?
子文摇摇头说,“在完成捐献后的第三年,我荣获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座‘金话筒奖杯。”
2012年,当子文加入彩虹计划时,活动已办到第四年。“彩虹计划”是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的品牌活动。活动内容是:收集住院血液病患儿的儿童节心愿并发布出去,号召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六一节前,志愿者将心愿礼物送到患儿手中,并陪孩子们欢庆儿童节。
当时,子文认领的是一把玩具枪,想要这把枪的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活动那天,小男孩没有到现场,因为他刚做完“造干移植”不久,还在移植仓内隔离治疗。当子文穿着全套隔离服,双手捧着礼物走进孩子的移植仓时,眼前发生的事令他一辈子忘不了。孩子没精打采地瘫坐在病床上,耷拉着脑袋,治疗让他消瘦,也让他全身皮肤灰暗。床边的患儿母亲,起身向我们打招呼。但坐在床上的孩子,似乎对门口进来的这群大人不感兴趣,小脑袋依旧耷拉着。一旁的护士长呼唤他:“小宝,你要的玩具枪来了!快看呀,这位叔叔给你送玩具枪来了……”
“听到‘玩具枪,男孩儿突然抬头,接着他从床上站起,张开双手伸向我手里拿着的礼物,咧着嘴,笑!瞬间,病房里的光线亮了,孩子的双眼闪着光。那一刻,我看到,一个生命被点亮。”子文回忆道。
2017年夏天,在北京儿童医院服务完“彩虹计划”后,子文飞赴雪域高原开始为期半年的援藏专业技术交流工作。
在海拔3646米的广场,他以圣洁的布达拉宫为背景,为第三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录制了公益宣传短视频。同一天,远在全国各地的捐献者们也加入到这一公益行动中。“通过中华骨髓库,通过互联网,我们让全世界都为中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点赞、打Call!我们(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相信,终有一天,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在中国大地变得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