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政策演进过程及现状研究

2018-12-17殷越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殷越

摘要:陆生赴台就读政策的形成源于大陆两岸友好学术交流的历史。从2011年“陆生赴台元年”开始至今,政策起伏变化,整体上是逐步开放的,“三限六不”中的限制慢慢放开;招生情况从最开始的惨淡收场到争相报考名校的盛况,可以看到政策效果有所起色。但是,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分析,政策中仍然存在着不容忽略的不足,政策中仍然存在着不容忽略的不足,应当注重平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政策不对等、探索宣传交流的途径、保障毕业陆生顺利就业等新发展。

关键词:陆生赴台;教育交流;群际接触

近几年来,两岸关系的缓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人才的不断流动,推动两岸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展开了许多交流活动,两岸政府同样出台了系列政策以促进两岸学生的交流。但事实上,这些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借鉴群际接触假说理论(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的核心要点来剖析该困境的基础上,希望指出隐含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冲突与不对等,并期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与行为模式借鉴。

一、政策演变

(一)政策背景

1.两岸学术交流的历史。大陆自1980年就出台“来去自由”的政策允许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的限制开始放宽。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大陆访问,胡锦涛与其达成了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就学相关问题的共识。2008年大陆284所高校和台湾的106所高校签署了主要针对交换生的校际交流合作协议(1)。

2.台湾高校扩张与生源减少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进行教育改革,实行高校扩张,台湾高校数量大量增加,高校的招生名额几何增长,2010年名额是30年前的8.3倍(2)。但与此同时,台湾的人口出生率却开始下滑,这导致高校生源萎缩,高校的录取率快速爬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5.56%,高职毕业生升学率达76.91%,还有大量学生出境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只要愿意就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择校意愿增强,导致排名靠后的私立高校开始出现招生缺额,不少学校面临被迫关门、优秀生源匮乏、教师大批失业的危机(3)。

3.大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进步世界瞩目,大陆各校都重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惜重金聘请知名学者来校演讲交流,更有北大、清华等大学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前往任教。因此,为弥补生源空缺和提高生源质量,提升高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台湾地区推動台湾认证大陆学历进程,希望可以招收到大陆优秀学校的学生。

(二)政策发展

台湾招收陆生政策自2006年提出至今,整体上是逐步放宽的。在2010年依据饱受争议的“三限六不”原则完成“陆生三法”(4)的修订,并最终以“一限二不”入法,为大陆地区学生以获得学位目的赴台湾就学奠定了基础。2011年初,台湾当局颁布了《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湾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和《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2011年9月,建国后第一批赴台大陆本科生和硕博士生进入台湾高校。2011年台湾大专院校首度招收陆生,2012年台当局在原有的陆生招生政策上新增“高考达二本分数线以上学生才得申请赴台”的限制条件。2013年采认学历陆校和生源地范围扩大、调降报名费、开始开放“二技”。2014年起开放本科招收陆生、扩大采认学校。2015年提出自2016年起,进一步扩大开放陆生赴台就读“专升本”,2017年继续扩大采认学校范围。“三限六不”政策中,目前只剩不能留台工作及不能采认医事学历两项。

1.学历认证

台湾地区对大陆学历认证的提出始于1997年国民党执政时期,在吴京担任台湾地区“教育部长”期间就初步计划承认大陆73所高校学历,但后来被“无限期搁置”了。2001年曾志朗接任台湾地区“教育部长”时,此政策又被重新提出进行讨论,但准备承认的大陆高校学历变为40所。陈水扁上台后,承认大陆学历的计划再次被中断。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马英九表示希望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推进认证大陆学历政策进程。2010年2月4日,台湾教育部门“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修正草案”拟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但“不予追溯采认”,且“广义的医学学历”不予采认(5)。

2011年1月6日,台湾“教育部”颁布《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6),确定大陆的41所高校进入了“大陆地区高等学校认可名册”,同时放宽追溯采认,规定“1992年9月18日至2010年9月3日期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所取得的大陆学历可申请参加学历甄试,通过后可获台教育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当学历证明”(7)。2013年扩大采认至111所大学,基本覆盖了大陆“211工程”的高校(8),这些高校学生可申请赴台就读硕博士。同时2013年还采认了191所专科学校学历。2014年再扩大采认18所音乐、艺术、电影院校。2016年再度扩大采认大学至155所。

2.学校性质(9)对学位资格(10)的限制

2010年9月公布的“大陆地区学生来台就学及停留办法”草案和2011年1月4日公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提出,公立大学校院招收硕士、博士班学生,私立大学校院招收学士、硕士及博士班,公私立专科学校招收二年制副学士班。

根据上述办法,2011年公私立高校都对陆生开放硕博士班,但公立学校不开放学士班,大陆高中生不能申请台湾公立高校,想要赴台攻读学士学位只能申请台湾的私立高校。2012年开放两所离岛公办大学,即金门大学和澎湖科技大学面向大陆招本科生。2014首次开放49所公立大学招收本科陆生,打破了之前只有两所外岛公立高校的格局。

3.户籍限制

一是本科和硕博士的户籍限制。2011年4月,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对招生范围等作了相关的限制,户籍只限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6省市的学生。2012年户籍限制没有变化。2013年增加湖北、辽宁2个省学生赴台就读学位试点省份。

二是二年制学士班的户籍限制。2013年“专升本”仅限福建、广东两省示范骨干职校毕业生,且有诸多附加条件。2015年“习马会”后,大陆国台办宣布大陆决定自2016年起进一步扩大开放陆生赴台就读“专升本”,试点省份新增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和湖北六地(11)。

4.健保与奖助限制

依据台湾相关规定,在台求学的外地生(包括侨生、外籍生)都纳入健保,台补助和自付保费四六分。2011年陆生赴台却被规定不纳入健保,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与公平,如有大病或意外,将承受巨大经济压力。2012年台当局有关陆生纳保案就送交台立法机构审议,建议将陆生来台身份由“停留”改为“居留”,允许陆生在台居留满一定期限后依法纳入健保。然而,由于绿营人士阻挠,此案迟迟无法获得通过。2016年10月24日,蔡英文宣布让陆生纳保,只是在保费方面,陆生连同“侨生”、“外籍生”一起,未来都必须全额自付。

2010年台湾提出不得编列预算为陆生提供奖助学金,学校亦不得使用中央补助款项为陆生提供奖助学金的规定(12)。“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规定不提供申请奖学金。但部分学校尤其是国立清华大学(13)、国立交通大学等公立学校会提供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14)的学校奖学金,以及一定的工作金。201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己经透过函释松绑奖助学金,若和学习相关,学生可担任研究或教学助理,领取台湾当局补助的奖助学金、津贴或其他给付。

二、分析框架

大陆学生赴台就学,是两岸都热切希望并寄予厚望的,然而发展至今,遇到了许多问题,未能完全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探究。

群际接触理论(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学科为解决群际冲突问题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这一理论集中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交往对群际关系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改善群际关系最有效的策略之一(15)。两岸关系的发展亦可认为是一种群际关系,而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便是这种关系发展的纽带之一。

三、陆生情况与存在问题

(一)陆生就读情况

1.开放名额与注册人数

2010年修订后的“陆生三法”规定大学招收大陆学生名额为总招生名额的1%,即限制在2000人左右,各校招收陆生的名额采用外加的方式(16),离岛可申请扩增名额(如表1)。

2011年“陸生元年”有928名陆生赴台高校攻读学位,实际录取率不及招生核定人数的一半,博士班15所高校、硕士班41所高校、学士班21所高校挂零(17)。2012年同样出现了招生不足的情况,总体缺额率将近50%。2013年招生比率有所上升但未能改善招生困难状况。2014年首次开放岛内公立大学招收本科陆生,包括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知名学校,每校提供5个名额,学士班招生率迅速上升达90.7%,名校吸引力可见一斑。2015年报名人数和最终录取人数创新高,所有参与招生的135所院校都有人填志愿。这一年是首年赴台陆生毕业年,866名硕士生当中,有312人为在台就读学士班的陆生。2016年受台湾执政党变化影响,招收人数下降,招生达成率较2015年也降低了15%。

2013年“专升本”名额为955名。其中公立学校15所,55系(组),298名;私立学校58所,221系(组),657名。2013年至2015年“专升本”每年实际招收人数有限。2015年12月18日教育部公布,自2016年起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专升本”的名额增加到1500人。各种利好政策之下,2016年二年制学士班人数有所突破(如表2)。

3.选择学校与专业

陆生报考院校和专业较为集中,8成以上陆生集中在20余所学校。近两年赴台学士招生人数淡江大学、铭传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蝉联前三名。科技院校方面陆生意愿报考的前十名院校仍集中在朝阳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学校。从近两年实际录取人数来看,硕博士班报名和录取陆生最多的高校都为台湾大学,说明陆生赴台大多数是想要读名校。

陆生报考专业主要都是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上。2014年学士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电子工程,随后是财务金融、法律、企业管理、中文、经济、大众传播、社会学、心理学和会计。2015年陆生填报志愿最多的专业财务金融,其后是电子工程、企管和外国语文。2016年博士电子资讯工程居榜首,其后是财务金融、企业管理、中文、一般法律、综合教育、建筑和综合设计。可以看出,陆生最青睐的专业是财务金融,商业类的企管、财经、金融及工商管理报考者也较多。

4.毕业去向

2015年首批赴台的大陆毕业生中有686名本科生,74名专升本学生。其中312人已被录取到岛内研究所继续读书,还有将近19%的毕业生被其他国家和港澳地区大学录取攻读硕士,47人回国升学,一部分回大陆就业。2016年毕业于学士班和二年制副学士班的陆生有755人,其中有316人申请继续攻读台湾高校硕士班,最终287人被录取。

(二)影响就读意愿因素的评估与反思

1.经济方面的考虑

目前台湾高校统一比照私立学校的标准对陆生收取学费、限制使用“中央”经费为陆生编列奖学金、限制了陆生在台从事任何形式的专、兼职工作。在台湾上学,基本就意味着所有花费全部自费,难免会有经济上的顾虑,可能会令一些优秀但经济能力不足的陆生对台湾高校望而却步。

2.对陆生意愿估计的偏差

最初台湾开放陆生赴台的最主要目的是弥补私立院校因生源不足导致面临破产倒闭的问题,所以只开放私立院校的学士班。但根据50%的缺额许多学校挂零的结果可知2011年的政策高估了台湾私立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2014年公立学校开放学士班,招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名校效应明显,说明很大一部分陆生选择赴台就读是想要冲击名校,尤其是最初开放的大陆顶尖的41校学生对没有名气的私立大学硕博士班兴致缺缺。

2013年,台湾针对政策遇冷的现象调整了招生范围,把生源拓展到专科生,形成了“专升本”政策。政策实行4年共招收了538人,效果貌似不显,但与本来一个学生也难招比起来已有初步成效,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方面大陆“专升本”难度高,境外的“专升本”有语言障碍、专业无法对接、学分不被承认等问题,升学途径狭窄。而陆生赴台就读二技学历得到承认、专业可以对接、生活更易适应,大陆专科生赴台就读“专升本”的意愿较强(18)。另一方面大陆专科生毕业人数多,就读意愿强,能够完全覆盖台湾私立高职院校的缺额。

四、政策走向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接触情景下的平等地位、群际合作、共同目标和制度、法律或文化等方面的支持是提升群际合作质量的重要考量因素。除群际合作这一因素,即两岸在大陆学生赴台就学这一问题上应处于一种合作而非竞争的状态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外,其他因素相关政策仍需改进。

(一)平衡两岸政策的不对等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接触群体在接触的情景中应保持平等的群体地位,然而在大陆学生赴台就学过程中,平等地位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为降低台湾社会对于陆生来台所引发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层面上的疑虑,政府推出了“三限六不”之限制,但却也影响了陆生来台之意愿。台湾方面能否加大力度放宽对陆生赴台的种种限制,努力推动两岸高等教育政策的对等化,对于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两岸良性互动,首先要给大陆学生公平合理的待遇和学习环境,针对奖助学金、健保、选择学校专业设置毕业留台工作等方面规避歧视,从最大程度上保障陆生权益。二是以放宽心胸,加快采认大陆学历、放开户籍限制的步伐。早在2006年中国大陆便宣布承认台湾所有高等院校的学历,台湾至今只认证大陆155所。三是应更加发挥市场和院校的自主性,减少政治干预,扩大台湾公立大学参与招收陆生的学校数量,以及增加招收陆生数额。

(二)厘清共同目标

对于台湾而言,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岛内大学院校学生缺额不足的问题,而并非如一般性的留学政策一样是指向人才吸引的问题,从“三限六不”原则禁止大陆学生在台湾工作就业便可知其对此的态度。台湾的这一目的,并不成为台湾与大陆的共同目标。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民间目标,是获得台湾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官方目标,是以文化与学术交流带动两岸关系发展。因此,大陆学生赴台就学政策两岸官方应在共同目标达成共识,化解两岸的政策的不匹配甚至相互产生限制甚或冲突。

(三)继续完善制度支持

台湾官方2010年修正公布《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以及《专科学校法》之后,2011年1月又发布了《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及《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承认大陆41所包括985工程的高等院校学历,因此2011年开始有了第一批大陆学生来台就学。而后在2013年台湾针对两岸高校发展、大陆高校办学品质、国际排名与声望、磁吸效应、两岸招生现况等情形加以评估后,增加认可中国大陆111所211工程的高等院校学历,并扩大技职教育学生也可来台就学,但仍然排除公安、军事、医疗等相关学校。虽然两岸在不断的合作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制度支撑体系,但由于没能完全达到群际接触理论所要求的积极接触的最优条件,因而并未能发挥出完全的效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宣传与就业

除群際理论提出的因素外,我们可以看到,两岸相互了解还不够深入,体现在至今中国大陆,尤其是民间对于台湾高校的认识还相对局限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辅仁大学等等相对名气较大的大学,并且尤为认定名校公立大学。对于其他学校在名义上承认的学历,陆生不了解其对于就业和升学是否有助力。台湾方面应加强对陆生的宣传,注重两岸友好交流,陆生对其他学校有所了解,掌握更多信息,可以更理性地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学校专业,改善大陆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偏好于几所名校,其他学校则少有甚至无人问津的现象。

此外,从这两年的毕业去向看,由于台湾规定不可留台工作,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在台继续深造,选择回大陆就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这是由于陆生在台6月毕业,大陆的应届毕业生在此之前就抢占先机开始求职,在毕业前来回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影响学业,消耗时间金钱,还要面临台湾文凭被大陆一些企业或是单位质疑、回陆后既没有像普通应届毕业生的报到证,也没有海归生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因此面临调档和落户等难办事项的窘境(19)。保障赴台陆生顺利就业,首先大陆要完善相关政策,解决陆生两不靠的窘境。二是为其就业提供平台。大陆生源省市台办和台湾方面都应采用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指导等形式关心陆生就业问题。

注释:

尚红娟.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07):40-44.

台湾“教育部”《各级学校校数39-102学年》。

王文鼎.“陆生法案”:两岸人才交流有助互利双赢[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0,(05):15-16.

“陆生三法”分别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简称《两岸关系条例》)、《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修正的内容分别是《两岸关系条例》的第22条第三项,《大学法》的第25条第三项,《专科学校法》的第26条第三项。

这意味着,到大陆就读大学且具有正式学籍的1.5万左右台湾学生的大陆学历将不被台湾当局承认。

此办法是对1997年颁布但未实施的《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的修正。

黄艳平.台开放陆生赴台就学政策分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1,(04):38-40.

其中不包括军事、医疗、公安等相关学校

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公私立专科院校

学士、硕博士、副学位学士

只要学籍符合规定即可申请,可不考虑原高考户籍是否在八省市内。但专科生毕业后不可把户籍迁回非此八省市的原高考省市。

《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

鸿海企业奖学金,100个25w台币名额。

光华奖学金、蔡振良奖学金等,但覆盖率不高。

John F. Dovidio, Samuel L. Gaertner & Kerry Kawakami, Intergroup Contact: The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3, 6(1)

学校或其分校、分部设立于澎湖县、金门县、连江县的不受第一项学制及第二项招生名额的限制

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委员会(2011,2012)02011-2012,http://rusen.stut.edu.tw/spf/index.html

陈睿腾. 大陆专科生赴台就读“专升本”政策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6,(10):37-42.

黄艳平. 2011年以来陆生赴台就学现状与前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175-180.

参考文献:

[1]John F. Dovidio, Samuel L. Gaertner & Kerry Kawakami, Intergroup Contact: The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3, 6(1)

[2]尚红娟.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07):40-44.

[3]王文鼎. “陆生法案”:两岸人才交流有助互利双赢[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0,(05):15-16.

[4]黄艳平. 台开放陆生赴台就学政策分析[J]. 现代台湾研究,2011,(04):38-40.

[5]陈睿腾. 大陆专科生赴台就读“专升本”政策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6,(10):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