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消费升级:特征与趋势

2018-12-17

新经济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规模升级消费

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报告2018》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城市消费升级的表现及趋势。本报告有助于决策部门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一、2009年以来中国消费升级趋势及演变特征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支出规模显著扩大。2009—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由126660.9亿元提高到31750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3048.2亿元提高到366261.6亿元(见图1)。 2009—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9514元提高到22902元(见图2)。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81元,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0和0.4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不断扩大,最终消费率不断提高。2009—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由17.3万亿元增加到43.5万亿元,最终消费率由49.4%提高到53.6%,且最终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不断加快。其中,2014—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实际增速比资本形成增速分别高0.1、 2.1和2.1个百分点(见图3、图4)。

相应地,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由3.6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提高了0.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拉动则由3.4个百分点下降到2.2个百分点,下降了1.2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均小于1个百分点(见图5)。与此同时,201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54.9%提高到58.8%,提高了3.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43.4%下降到32.1%,下降了约11.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7%增加到9.1%,增加了7.4个百分点(见图6)。2011—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5.6%,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1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三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从未低于58.2%,2018年上半年甚至高达78.5%。

(二)消费演变呈现全面多样化升级的显著特征

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相对应,在居民消费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也同步不断升级。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升级进一步加快,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消费类型看,由生存型消费需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需求不断升级。2009—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6.5%下降到2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1.0%下降到31.2%(见图7)。1995—2017年,食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由49.92%下降到29.3%;衣着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同样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13.55%下降到6.8%;居住需求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则不断提高,由7.1%提高到22.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3.11%提高到13.6%;交通通信由4.83%提高到11.4%(见图8)。

从消费增速看,近年来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速远高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物质消费支出增速。以2017年为例,全国居民各类消费增速中,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速分别达到9.6%、6.9%、8.9%、11.0%,而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物质消费增速则分别为4.3%、2.9%、7.4%(见表1)。

旅游消費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2009—2017年,全国旅游人数由19.02亿人次增加到44.40亿人次,增加人次超过25亿;全国旅游收入由10183.7亿元提高到39390.0亿元,增加收入约29000亿元;出游率由143.2%提高到322.6%,人均旅游花费由535.4元增加到888.2元。特别是出境旅游不断升温,2016年,我国出境游游客人数达到1.2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2017年,我国出境游旅客人数增加到1.3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0%。出境旅游人数已占全世界的六分之一,出境游花费为2577亿美元,接近全球旅游总支出的五分之一,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從消费品质看,由低品质消费需求向中高端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食品消费方面,居民消费需求由对数量的追求向品质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吃得好不好、吃得是否健康,越来越注重膳食均衡。2009年以来,中国方便面需求量在2013年达到最高消费峰值后迅速下降,由2013年的462.2亿份下降到2017年的389.7亿份。酒类消费方面,近年来红酒消费增速不断上市,而白酒和啤酒的消费增速则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2009—2017年,白酒的消费增速由38.95%下降为-11.03%,啤酒的消费增速则由5.82%下降为-2.33%。与之相反,红酒的消费增速则在2014年以后稳步上升,2016年消费增速达到8.13%。

再比如,家庭设备用品中耐用消费品消费规模接近饱和,但以更新换代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升级却不断加快。以手机为例,全国手机出货量中,2G手机出货量不断下降,智能手机出货量迅速上升。2011—2016年,2G手机出货量由26906.4万部下降到3605.1万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由9494.4万部上升到52200万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由23%提高到93.2%。汽车消费需求中,基本型乘用车增速不断下降,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量增速反而不断加快。2012—2016年,基本型乘用车增速由6.77%下降到-5.17%,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量增速由28.27%提高到54.16%。2018年前三季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量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速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增速高2.6个百分点,SUV占全部乘用车销量的41.9%,占比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此外,随着消费理念升级,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快速增加。2010—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由4884辆迅速增加到77.7万辆。2018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62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全部乘用车销量的3.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从消费方式看,由以线下消费方式为主逐渐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升级。受益于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商业模式的发展,网购日益成为消费需求的新方式,网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上零售等新兴市场供给方式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部分消费需求的线上消费方式对线下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2009—2017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由1.08亿增加到5.33亿,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由0.94亿增加到5.31亿,网络购物规模由2600亿元快速增加到6.1万亿元,网络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比由2%提高到19.59%。在支付消费领域,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和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数达到5.69亿,占总体网民的比例均为71.0%。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5.66亿,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比例达到71.9%。2014年3月份到2018年6月份,全国网络零售渗透指数由100提高到184.8,全国消费者网络零售参与指数由100提高到136.5。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27.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7.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8.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7.5%,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据测算,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9.6%,比上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零售额对限额以上单位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一。

此外,在线教育和在线文化产品等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2009—2017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由414.6亿元提高到2002.6亿元,在线视频市场规模由17.6亿增加到952.3亿元。截至2018年6月,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55亿,占网民总体的69.2%;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23亿,占手机网民的66.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06亿,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81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6亿,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58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09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78亿。

二、近十年来中国城市消费升级趋势

我国城市消费升级历程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大致也呈现出类似特征。由于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近十年来,除消费类型出现明显升级趋势外,我国城市消费升级特征和表现也更为多元和丰富,尤其是消费内容、消费品质以及消费方式等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开始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并且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购物的体验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

(一)享受型消费需求迅速增加

在旅游消费方面,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中的传统旅游消费支出增速大幅下降,而度假休闲、健康医疗等旅游花费支出增速则迅速提高。2009—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出游率由212.5%提高到414.3%,旅游人数由9.03亿人次提高到31.95亿人次,旅游收入由7233.8亿元提高到32241.3亿元,人均旅游花费由801.1元提高到1009.1元(见表2)。2016年,度假休闲、其他和健康医疗旅游人均花费支出增速分别达到16.55%、32.58%、36.71%,而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商务出差支出增速則分别为2.50%、-8.98%、-30.42%。

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2011—2016年,演出市场经济规模由233.30亿元增加到469.22亿元,专业剧场演出票房由36.70亿元增加到74.05亿元,专业剧场演出场次由7.10万场增加到8.79万场。2013—2016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由1400场提高到2100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票房由21.36亿元增加到34.88亿元。2012—2016年,全国话剧平均票价由252.32元/张上涨至350.00元/张,全国话剧演出场次由1.12万场提高到1.60万场,票房收入由15.94亿元提高到25.41亿元。

(二)服务消费占比不断上升

2013—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不断提高,而物品消费占比则稳步下降,服务消费支出占比由32.09%提高到35.17%,物品消费支出占比由67.91%下降到64.83%。2014—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增速均高于物品消费支出增速,分别高出5.22、4.72、3.38、1.62个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增长38.7%,交通费支出增长24.1%,旅馆住宿支出增长38.6%。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全国居民人均书报杂志、景点门票、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分别增长8.4%、9.0%、36.5%。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长更快,明显高于商品消费。以北京为例,2016年全市服务消费同比增速高于商品消费3.6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对市场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三)品质型高端化消费需求旺盛

从阿里品质消费指数看,消费品质的提升程度不断增强。2012—201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下降5.3个百分点,阿里品质消费指数则增加7.2个百分点。以2016年为例,阿里零售平台中高端消费额达到1.2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人一年境外消费总额。

部分消费领域的消费需求变动也呈现出类似特征。食品消费领域,城市居民对食材及生鲜食品的消费需求旺盛且增速非常快。贵州茅台、盒马鲜生、星巴克等高品质消费需求快速增加。2017年,贵州茅台销量达到3万吨,同比增长31.2%;销售收入超过52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2.71%。截至2018年10月,盒马鲜生已覆盖16座城市,拥有90家门店,覆盖2000多万消费者。截至2017年底,星巴克在中国140多个城市开设了约3400家门店。不仅如此,更多的一二线城市居民开始放弃炫耀性消费,转而追求高性价比和用户体验,更多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居民开始通过互联网渠道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消费者整体正从追求产品的附加值回归高性价比。

与此同时,进口高端产品和服务需求数量也不断增加。2011—2016年,进口箱包数量由0.15亿件增加到0.21亿件,进口箱包金额由15.1亿元增加到18.1亿美元;玩具进口数量由2.78亿件增加到7.18亿件。2010—2017年,我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由101.7亿元增加到599.0亿元。其中,国内电影票房收入由57.3亿元增加到301.0亿元,进口片票房收入由44.4亿元提高到298.0亿元。城市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比不断下降,而城市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占比不断上升。2010—2017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比由56.4%下降到50.3%,而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占比则由43.6%上升到49.7%。

此外,城市居民对奢侈产品消费需求也迅速增加,一些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消费聚集地乃至世界消费时尚的风向标。根据2016年“全球跨境(奢侈品)零售吸引力指数”,上海位列全球第6位,北京进入全球前10位,成都、沈阳、深圳、天津也进入全球前30位(见表3)。

(四)个性化、定制化和优选消费需求成为消费潮流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中等收入和高端群体人士不断增多,消费需求逐步由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升级。例如,由报团游为主的旅游消费逐渐向以自驾游、定制游等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转变。国际旅游需求中,赴非主流国家旅游的人群也在快速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中,定制衣柜占比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成品衣柜和手工衣柜的份额。2016年,柜类及定制柜类市场规模(出厂价口径)分别为3688亿元、1467亿元,定制柜类占比达到40%。家庭设备用品中,定制化产品需求也日益增多。此外,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市场上出现了诸如苏宁的“欧洲杯定制电视”、海信欧洲杯主题定制冰箱、海尔Hello Kitty定制洗衣机、格兰仕情侣款“热恋”微波炉、美的小天鹅美国队长款洗衣机等定制产品。

(五)共享经济消费需求和网络消费方式覆盖面广

以交通出行为代表的共享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共享单车用户2.45亿,网络出租车用户规模达到3.46亿,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到2.99亿,用户规模较2017年末分别增长了11.0、20.8和26.5个百分点。网络消费方式覆盖从在线旅行预定向本地生活服务延伸。在线旅行预订领域,截至2018年6月,在线旅行预订10用户规模达到3.93亿,较2017年末增长1707万人,增长率为4.5%;网上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和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比例分别为23.8%、25.7%、40.1%和12.1%。其中,预订旅游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增速最快,半年度增长率为9.7%。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口碑和饿了么一起在676个城市服务商家达到350万。饿了么平台平均每个用户每年下单近20次,口碑平台有1.67亿月度活跃用户充分享受完善的到店服务。以上这些消费呈现以手机网络支付为主形式。截至2018年6月,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比例达到68.0%,其中城镇网民使用比例高达71.9%。在线下消费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用户中,有44.0%首选手机网络支付,其中城镇网民这一比例为46.8%。

(本文摘自商务部中商智库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国研中心专家组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报告2018》)

猜你喜欢

规模升级消费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40年消费流变
回暖与升级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新消费ABC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