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义府及其诗歌创作
2018-12-17陈鑫
摘 要:李义府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但文学过人,存诗八首,数量不多,却很有初唐诗的时代特点。本文结合李义府的生平和社会历史背景来论述其宫体诗,咏物诗以及贬谪诗的主要成就,揭示其艺术价值,并从中总结出初唐诗歌的大体特征。
关键词:李义府;宫体诗;咏物诗;贬谪诗;初唐
作者简介:陈鑫(1994-),男,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一、李义府其人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有辞学,善属文,举荐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后来在高宗废王立武的事件上表现显著,升为宰相,成为武后心腹。《旧唐书》记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害。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1]任相期间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又修改《氏族志》,把自己列入士流。龙朔三年,因请术士望气,长流巂州。乾封元年大赦天下,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年53岁。武则天即位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全唐诗》收诗八首:《和边城秋气早》《招谕有怀赠同行人》《宣正殿芝草》《咏鹦鹉》《在巂州遥叙封禅》《堂堂词》(二首)《咏鸟》。《全唐文》收文三篇:《承华箴》《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碑》《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
二、宫体诗和咏物诗
1.宫体诗
初唐深受六朝文学观念影响,唐太宗对文学又比较开明,因此宫体诗在初唐得以延续。宫体诗原是指萧纲入主太子东宫时和文人创作的一种诗体,特点是题材艳情化,内涵非政治性,情感通俗化。到了初唐宫体诗发展为宫廷诗,产生了许多新變。
《和边城秋气早》是一首宫廷风味浓厚的应制诗,有宫体诗余味:“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 景,云昏大漠沙。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日色夏犹冷,霜华春未歇。”[2]诗中华丽辞藻俯拾皆是,但内容空泛,格调不高,与六朝徐陵,徐摛等人的应制诗相似,与同时期“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也如出一辙,因此艺术价值并未凸显,但可见初唐宫廷诗人对六朝宫体诗的热衷。《堂堂词》(二首)是李义府宫体诗的代表作:“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3]着力描写闺房环境,侧面衬托美女形象。歌扇,舞衣,鸳鸯被,玳瑁床等词写出女子服饰与装饰的精致,生活情趣的高雅。怜、懒、羞等词写出了女子形态动作的娇媚,使人感到风情万种。从句式看,两首诗的首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对称美,且都是五绝,诗体小巧玲珑,颇具玩味。这些都是继承了六朝宫体诗的长处,延续了“吟咏性情”的抒情传统,“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女性美,构造了诗歌结构上的形式美,强化了诗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和诉诸视觉的色彩美。”[4]
但毕竟社会发生了变化,宫体诗也随之改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早在唐初,魏徵等人就倡导合南北文学之长,希望“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舍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5],有了先行者的理论导引,才有后来者的新变。李义府亦然,他的诗里没有诸如“回羞出慢脸,送态入嚬蛾。宁殊值行雨,讵减见凌波”(萧纪《同萧长史看妓》)[6]之类的感官刺激性描写,女性美依旧得到呈现,但表现方法不再是身体描写,而增加了服饰和场景,因而情感转为含蓄有余味,诗品提升。再者初唐诗人对宫体诗的发展还表现为题材的拓宽化,体物抒情的细化,滤去宫体的缺陷,成为符合大唐新气象的宫廷诗。例如李义府的“岩花飘曙辇,峰叶荡春旗。石闾环藻卫,金坛映黼帷。仙阶溢秘秬,灵检耀祥芝。”(《在巂州遥叙封禅》)“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咏鹦鹉》)。[7]两首诗创作于贬谪后,风格承接六朝,但思想内容上摆脱了唱和应制的束缚,能写真情,贬谪经历让他情感饱满,文词 有力。此时的宫廷诗不是满眼的艳色,而具有了些许清新可感之气。
2.咏物诗
早在《诗经》的部分篇章和屈原的《橘颂》中就已确立了诗歌的咏物传统,即咏物抒情,托物言志。汉代和魏晋咏物诗数量不多,但有感而发,重视寄托。缺点是体物不细,比附单纯,如曹植的《飞蓬篇》和《野田黄雀行》。齐梁咏物诗与之相反,贵在形似,体物细腻,但缺点是多刻画,少寄托,如沈约的《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开始对二者进行扬弃,远绍魏晋比兴寄托传统,近承六朝体物写形新法,感物兴情,因物见志。不过初唐咏物诗还是承袭六朝的遗风较多,求形似,少神似,但一些作品已萌生了新变,兴寄成分增加。李义府的咏物诗有三首,都有可取之处。《宣正殿芝草》:“明王敦孝感,宝殿秀灵芝。色带朝阳净,光涵雨露滋。且标宣德重,更引国恩施。圣祚今无限,微臣乐未移。”[8]这首咏灵芝,在立意上虽然歌颂太平祥瑞,但在题材上摒弃了南朝咏物诗中的香艳之物,体现了初唐咏物诗对六朝庸俗香艳题材的祛离,是进步的。“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以鸟自喻,上林指朝廷,比喻自己渴望被朝廷赏识与重用。《咏鹦鹉》是李义府最好的咏物诗,代表了初唐咏物诗对比兴传统的回归。“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诗中既有物体的行为活动和经历遭遇,又有主体的情感内蕴和思想寄托。李义府权倾一时,炙手可热,但一朝被贬,流放到荒凉巂州,这种荣浮沉让他悲愤沉郁,借咏物流露出了真实情感。主体意识与客体特征有机地融为一体,对象人格化,文词 优美化,不失为初唐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
早在李义府之前唐太宗就已在宫廷奏响了咏物诗的新变,他的《咏风诗》将帝王豪情与文人雅致相杂糅,结果适得其反,诗风并不和谐。到了后来,虽然出现了虞世南《蝉》和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这类佳作,但更多的诗人咏物务求藻饰,倾心于形式美,内容平庸,情感苍白。《咏鹦鹉》在雕绘满眼的初唐诗坛里匠心独具,情韵深长,昭示着一种艺术新变在萌发,即物我情融的咏物境界。义府之后四杰、陈子昂等沿着这种新变继续创作,终于在盛唐迎来了辉煌的成就。
三、贬谪诗的初步尝试
唐初宫廷政治斗争激烈,从玄武门之变到神龙复辟,八十多年间皇位更迭频繁,每次动荡都有一批大臣被贬。即使政局稳定也会有人事兴废,所以初唐被贬文人很多。但由于诗歌的完善程度不够,因此贬谪诗的数量和质量不如盛、中唐。初唐贬谪诗成就最高的当属“沈宋”,不过在他们之前李义府就有了贬谪诗的尝试,为后来者奠定了基础。
龙朔三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不守母丧,卖官鬻爵,大肆敛财等罪行被弹劾告发,贬谪巂州。乾封元年大赦天下,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在巂州遥叙封禅》和《咏鹦鹉》就是他贬谪期间创作的。第一首诗内容是遥想高宗封禅盛景,最后四句流露出了悲伤情绪,“触网沦幽裔,乘徼限明时。周南昔已叹,邛西今复悲。”相比之下,《咏鹦鹉》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一腔苦闷之情。“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鹦鹉这一意象的特征符合臣子身份,两者都听命主上,身不由己。中间四句形容自己被贬遭遇,身处牢笼,思慕自由,想念同伴,寒夜独悲。最后两句尽管声音微弱,但包含希望,对朝廷怀有浓厚的希冀。
同样是贬谪诗,“沈宋”借山水景物表情达意,情感丰赡,诗味隽永。李义府则选择了咏物的方式,让物象人格化,寄托幽深化。他们都在贬谪中转变了创作心态,由政治功利变为审美抒情。在贬谪中开阔了创作视野,由宫廷台阁而发现自然山水。在贬谪中进一步钻研诗艺,拓展了表现手法,从而为盛唐和中唐的诗歌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五代)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路成文.论初唐咏物诗的创作风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