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的真实语文课堂研究

2018-12-17徐浩晨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语文课堂

徐浩晨

摘要:从儿童感性认识这个角度开展真实语文课堂教学,要还原儿童体验、还原语文教材;教学贴近儿童生活,让习作回归儿童生活;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情感调动起来,适时地抓住与教学预设联结最紧密的部分,实现语文课堂体验的最优化、真实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研究;情感体验;真实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60-03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多位骨干教师对《清平乐· 村居》一课进行“同题异构”。对于文中翁媪之间的“相媚好”,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理解。然而,这几位老师竟都请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如果从儿童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就会让人质疑:这“相媚好”是五年级学生通过表演就能体会的吗?让儿童说成人的话、做成人的动作、进行成人式的情感沟通,既违背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又偏离了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这种过分强调表演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究竟何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一、还原儿童化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执教时需考虑“还原儿童、还原语文教材”,帮助学生获得儿童化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认知活动更加深刻、主动、丰富,将情感恰当地释放出来。

1.还原儿童体验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出发,儿童化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心理学中,儿童化即具有儿童期个体言语、认知、情感和个性等行为模式,反映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象。[1]情感体验的儿童化是指教师在完成情感认知目标的过程中,从儿童情感认知模式出发,以儿童的情感为中心,以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为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感受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特别是古诗词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体会。如果在课堂中一味追求“出彩”,而掩盖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那么这类课堂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出彩”。

2.还原语文教材

如学习《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这三个字表达的情感在课文中的表述应是翁媪之间的情感,而情感是客观事物被感知后产生的,它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相”和“好”是学生能理解的,但是“媚”字对学生而言就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了。如果想要让学生从语文本体性的角度去理解“媚”字,首先要从字意出发:“媚”古意形容的是女子的眉毛,女子的眉毛是可以传情的,又称“眉目传情”;然后链接到课文,即使老夫妻在文中没有说话,却可以通过眉毛来传递情感,这样默契的交流方式可以充分说明他们对于彼此是最熟悉的人;最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真实生活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表达恩爱的方式来进一步体会对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情感体验儿童化,正是让儿童成为儿童: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教材,用儿童的认知水平去把握教学内容,让儿童联系自己的语境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

教材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依托,通过情感体验生活化的方式让语文走进生活,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真正达到对情感的领会。

1.让教学贴近儿童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2]。如笔者在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时,全文围绕“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如何结合文本结构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进行学习呢?鉴于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度之高,笔者将每一段介绍“音乐之都”的文字与学生制作的幻灯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确定小主题、PPT中图片的选择、每部分的先后顺序、配乐朗读解说……”等步骤逐步深入学习。接着,以小组为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對文本内容的理解,从PPT文本的选择、文字解说等方面评价其他小组制作的幻灯片,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也纳之所以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最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以“旅游之都、丝绸之都、运动之都……”为题,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让习作回归儿童生活

如今,在教师批阅作文时,网络用语、游戏用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先不谈这些用语出现的好与坏,但这足以说明写作正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写作的素材就是实际生活中的体会。

生活和作文应存在这样的关系:第一,习作教学的价值须从生活素材中提炼,或者发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对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件缺少有深度的认识,这是不完整的认识。这时,孩子们需要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第二,习作教学须定位在培养学生写作方法的能力和服务于生活的意愿上。有些孩子春游去都还没有去,就已经想到要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春游是孩子们不想去的,教师已经让孩子觉得春游这个事情就等于写作了。如果进行习作教学时,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是在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生活,是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合适的教学定位。第三,习作教学须从儿童视角出发。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现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从儿童视角得出的思想观点不同,写作最后的呈现状态自然也不一样。

三、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我们对“学习如何真实地发生”这一话题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真实”最应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真实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学生、老师、甚至文本都必须具备真实性。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乖巧,甚至乖巧到明白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这样的课堂下,学生可能就不会珍视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了。在课堂中,老师们需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或者强烈的“课堂情感期待”,还得从适应儿童思维、让儿童说真话开始。

如朱文君老师在执教《五官争功》一文时,以“嘴巴和鼻子”争论的故事开始,在讲述故事时全情投入,不同角色下或激动或低落的声音、神情的变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舞台上的学生似乎没了公开课的拘束,当老师向学生提问:“刚刚的故事如何?你觉得老师在讲故事时哪些地方比较特别?”学生的表达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场面自然十分热闹!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学到的技术、自己的总结,学着讲故事时应具有的动作、表情、语气、语调,一个比一个讲得好,特别是有的学生能把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最狂妄”“最无畏”的那一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既说明了学生这个时候已经完全“陷入”课堂中,也说明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在教师的指引下得以激发。到了课堂的最后,嘴、鼻、眼、眉、耳的争论似乎仍在进行,学生也渐渐发现自己的脸上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朱老师随即在课件上出示“尔等休要争功,______!”并提问学生:“能用古文帮助五官,告诉他们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的道理吗?”这时充满激烈争论的课堂进入了专心思考的状态,学生写下的是最真实的感受,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劝说五官尽快结束争论。语文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感化、自身真情实感的投入,把儿童的“灵气”激发出来,让儿童的真实情感在课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灵气和着儿童的生命律动,也是学生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的综合表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思如泉涌的课堂中就应该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尊重学生个性的博大胸襟,真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内学生可以质疑、发问、激辩……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情感调动起来,而后适时地抓住与教学预设联结最紧密的部分,实现课堂体验的最优化、真实化;保持孩子们原有的感性认识,让孩子们享受到精神境界释放的欣悦,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还原学生与生活之间联系,使学生的智慧之花在语文的世界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徐若楠.民国(1927-1937)小学语文教材儿童化的呈现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2]刘春艳.活动化 生活化 自主化 情感化——浅谈新课程下新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上), 2009(6).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