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整合策略 优化阅读教学
2018-12-17姜志慧
姜志慧
就当前的语文教材而言,语文教学内容的架构源自于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本;然而,文本本身也并非仅仅为了教学服务,再加上较为显著的独立性,致使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零散,甚至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明显的无序性。所以必须要进行有机整合,使教学的关注点由传统的一篇课文拓展至一组,通过关联阅读和有序整合,帮助学生显著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通过简洁的语言以及优美的文字,充分展示了黄山奇松的风采——既包括迎客松,也包括陪客松和送客松,同时还充分描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而且极具教学价值的隐藏训练点十分丰富——既包括词语的感知,也包括词语、语段的积累,甚至还包括相关修辞手法等。对于如此丰富的教学价值点而言,必须进行深入且广泛的有机整合,才能真正保障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整合相似内容,设计教学板块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整合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化。由此,我们对《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之后对文本中的关键教学价值点进行梳理和甄别,并从中遴选出能够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关的教学内容,由此必然可以成功地将共性特征的事物统整于具有本质特征的学习模块中。
针对《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基于整体教学内容,把文章分为以下两大板块:其一,通过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细致阅读,充分感受三大奇松各自的特点,了解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其关键不同点在于详略处理的不同;其二,针对文本中第二、第三自然段进行比对,准确把握语段内存在于总写和分写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了解作者所选择的具体对象,感受其典型价值。这种形式的有机统整,能够成功地将文本中相似的内容归于一类,使学生可以基于对比的方式,高效地展开学习。
基于文本文路,设计文本学路
文章不可缺少主线的勾连。通过主线,可以将零散的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可以保持一贯的情感主线。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通过解析文本文路,帮助学生架构文本学路,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存在于各个教学点之间的内在关联。
凡游历过黄山的人,往往都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虽然黄山松树具有非常典型的特色,但是,其外形基本相同,为何在作者的笔下能够展现出不同特色,能够表现出千姿万态呢?其关键原因就在于作者针对松树的描写语言,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松树的不同姿态。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本篇课文最典型的特色就是“变化”。通过对这一主线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展开更深层面的阅读,并从中感知“扣典型”与“取详略”,这样,学生们就能够通过阅读豁然开朗:只有紧扣典型,才能充分彰显黄山松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魅力;只有准确把握详略,才能突出迎客松在所有黄山松中的特殊地位。
这样的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有些孤立,但是在文本内容的浸润下,却能够感受到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作者在语言描述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由此展现出每种树的不同魅力,这样,阅读者必然不会生发重复之感;另一方面,存在于写作方法上的变化,虽然都是描写松树形态,但是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气息,这样,读者便能够从多维度、多视角充分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抓准课文主线,整合学习资源
与教学主线直接发生关联的有效文本价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种。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针对三大奇松的形态描写时,作者在语言和选词方面也极具变化,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描写陪客松的时候,作者并没有选择正面描写的方式,而是使用了比喻句,在语言结构方面和其他两种松树的描写,实际上也存在较为显著的不同。这些教学内容若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极容易被教师忽视;但是经过统整之后,必然可以焕发别样风采。针对以上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与课堂教学线索,充分体现于感知作者的语言变化等相关层面,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的统整,教师只需要关注其中一点,学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触类旁通,由此便可以顺势理解其他价值点。
这虽然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变化,但是却成功地连接起了文本中的关键教学价值点,既实现了有机统一,又保障了相互映衬。语文教学里的重点和难点一直就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两大板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为了使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地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夠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发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要善于把握文本内容,这样才能够从中实现对认知主线的有效串联以及有机整合,才能够成功地连接其他教学价值点,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