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议英语启蒙教学中的文化背景

2018-12-17庞小燕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沙拉文化背景客人

庞小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轻松愉快地学习。然而,教学情境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该有的尴尬或“笑话”。例如:①S1: Her name is Jack. She's eleven. T:Yes, you're right.大家只注意了语法的对错,却忽视了英语中Jack一般是男性的名字。②Grandma, you're old. Let me help you.一位老奶奶向警察问路,如果真是一位西方老奶奶,听到警察这样的回答后,肯定会生气。③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father's name? What's your mother's job?与新朋友初次会面时,不能像查户口似的刨根问底。上述尴尬或“笑话”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对此,从小学英语的启蒙教学开始,就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的差异。

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

我国的传统观念要求子女必须服从家长,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子女对家长、学生对老师要言听计从。而英语国家往往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长幼之间平起平坐、平等相处,父母跟子女说“I'm sorry”和“Thank you”是家常便饭。因此,从英语启蒙教学起,就要鼓励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说“Thank you”;在自己有了过失后应说“I'm sorry”。一句简单的礼貌用语,既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又能建立彼此间的感情,更能营造彼此间和谐的氛围。另外,在一些与英语学习相关的party中,老师不应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而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起经历语言的对话和交际,以便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了解、感受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依托课堂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 对语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教师应随语随文讲解。通常在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上,老师一般会先说英语,后译成汉语,向学生问候,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其中就有礼貌称呼语,英语国家对老师的习惯称呼是Mr/Miss…,并非是teacher。因为teacher表示职业,一般不用于称呼语。如此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就应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随着英语教学逐步深入,还可以有机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礼仪上的文化。①交谈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彼此初次见面,往往会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等;可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视自己的年龄、行动去向、经济状况、宗教信仰为个人隐私,对别人询问自己的个人隐私特别反感。②待客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招待客人时硬要客人多吃点多喝点;可英语国家的人,比较尊重客人的意愿,习惯让客人自主、自由、自便,比如请客人吃苹果时会说“Some apples?”是在询问客人有无吃苹果的意愿,而说“Have some apples, please.”就是在为难客人,硬要客人吃苹果。③称谓上的文化差异:汉语中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之分,而英语中没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之分,grandfather与grandmother既是祖父母,又是外祖父母的意思;汉语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伯母、婶娘、姑姑、舅妈、姨妈、阿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各种称呼是不混淆的,而英语中对这些称呼却只有三个词uncle, aunt, cousin.

练习活动中强化文化意识 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漫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使用时常有English和Chinese混淆、夹带、错别的现象发生;连一些习惯用语或固定的表达方式,学生在使用时,也常有失误出现。例如,有位学生穿了一件新外套,当教师走到他身边,亲切地说:“Oh, you look nice in this new coat.”教师连续说了三遍,该学生都没有反应。又如,教学“打电话”时,当教师走近学生,一对一地问:“Who are you?”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学生真的不知道如何应答吗?不是,而是缺少日常的练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需多组织一些对话作业、分组作业、角色扮演(Pair work、Group work、Role play)的练习,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说英语的机会,從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比如,教学了“水果和食品”的词汇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西方国家特有的食品——沙拉(salad)。当一盘盘精美的沙拉大功告成时,先让每个组的代言人用英语简单介绍沙拉的制作过程,老师同步用英语穿插介绍沙拉的起源和种类,然后让学生品尝自己所做的沙拉,体验西方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从而在练习活动中强化文化意识。

借助节日文化传授知识

节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独特情趣、美妙传说、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借助一些学生知晓的“洋节”,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感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比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Father's Day(父亲节)、Mother's Day(母亲节)、Halloween(万圣节)、Thanksgiving(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借助圣诞节,向学生介绍圣诞习俗,给学生讲述圣诞故事,引领学生欣赏歌曲“Silent Night”,指导学生彼此间互赠圣诞贺卡,让学生感受圣诞的宁静,体会圣诞的祥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看看两者的节日风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又如,借助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和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向学生介绍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来历,鼓励学生真心实意地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回报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地球村”里人员往来将会越来越容易,各种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所以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需从英语的启蒙教学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沙拉文化背景客人
小客人
来客人了(1)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Going on a Picnic
蔬菜沙拉
不常见的客人
沙拉裙
哈哈镜
杰米的碎蔬菜沙拉
哈哈镜